施工场地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主体工程均结顶,内部正在抓紧装修;在展厅内的微缩模型上,“双链双平台”空间定位清晰,一批科研机构入驻……昨日,记者来到永康经济开发区现代五金科技产业园项目现场,感受到该区块的澎湃动能和巨大变化。
“这里原先是陶瓷厂区块,主要为低矮破旧的老式厂房,园区内存在大量‘厂中厂’‘园中园’,小作坊众多。”永康市产投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这里是永康北大门,之前的园区空间布局乱、生产效能低、总体收益少,迫切需要改造。
当地针对权属复杂、空间破碎的存量土地,依托五金产业链的发展定位,采用国有企业牵头、政村企协同开发模式,积极推进工业上楼,建设多层标准厂房,打造先进制造、科研研发、人才科创园区。充满科技感的现代化厂房初具规模,新园区容积率提升至3.71,拓展了150亩发展空间,拥有配套用房13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27万平方米,可带动周边苏溪村集体增加年收益超600万元。
当前,我市正大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工业企业数量超6.5万家。一方面,土地、厂房闲置或低效利用;另一方面,项目找不到合适地块“落户”。如何破局?我市以入选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为契机,以低效工业用地、城市更新、低效村庄、城镇开发边界外低效用地为重点,逐步探索资源调查、规划编制、政策制定、项目实施的工作闭环,用“存量”换“增量”,让“寸土”生“寸金”。
我市坚持调查先行,围绕工业、住宅、商服、村庄、历史遗留用地等类别,分别制定认定标准,实现差别化精准化排摸,试点期内拟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面积9.25万亩。针对产业用地分散破碎、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我市坚持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基础上,充分衔接专项规划,打造低效用地再开发规划体系,精细绘制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蓝图,市、县两级专规编制已形成初步成果,正进一步完善专规成果。同时,因地制宜创新政策工具箱,有效衔接现有政策普适性与具体再开发项目个性化需求,建立“1+4+X”低效用地再开发基础政策体系,围绕优化规划管控、拓宽低效用地盘活路径、创新开发模式、完善资源供应、加强基础保障5个方面,研究探索若干配套政策,全年累计支出8.8亿元用于盘活工业用地、5.8亿元用于企业整治提升。
聚焦科创引领、外贸发展、先进制造业、陆港枢纽、民营经济发展、共同富裕、历史文化传承、绿色发展,我市从政策端出发“点对点”找项目谋项目。根据“1+4”纲领政策中明确的30个政策工具箱,累计排摸申报试点项目113个,全面涵盖城市更新、低效工业用地、边界外低效用地、村庄整治、文旅融合、综合再开发六大领域。
据了解,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567宗1.62万亩,居全省第二,预计带动投资100亿元以上。接下来,将聚焦再开发中的实施管理、项目审批、税费减免等难点,抢抓一揽子增量政策机遇,建立连片改造、复合利用等政策体系组合应用框架,通过优化土地供应方式、集中连片开发、拓宽融资渠道等措施,强化项目实施落地,力争到2027年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8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