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社区老人提供志愿服务,再将服务时间储存起来,等到自己或家人需要时可随时 “提取” 出来…… 去年9月以来,合肥市肥西县上派镇绿锦社区创新开展一种新的养老志愿服务 ——“时间银行” 试点探索。这一模式如何运行、如今取得什么样的效果?2月20日,记者前往该社区了解。
“没想到之前存的时间币,这么快就用上了”
37 岁的王静既是绿锦家园居民,也是绿锦社区的一名志愿者。自 2020 年入住该小区后,她便主动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只要有时间都会积极参与社区的各项服务活动 。
从去年 9 月开始,社区将志愿者的服务时间登记在册并统计,存入 “时间银行”,将来可以在自己和家人需要服务的时候“提取” 出来。
社区志愿者展示“时间银行”记录内容。
“对我来说,以往登记次数兑换日用品和如今登记时间事后提取没啥区别,都是为大家做服务。” 王静表示,最近家里发生的事,让她对 “时间银行” 有了新看法。
王静告诉记者,前两天爱人的叔伯腿部旧疾复发不能行走,他们夫妻除了忙于工作,家里还有两个孩子上学需要照顾,实在无暇照料老人,“叔伯是五保老人。”
作为社区最早一批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员,王静的时间币已达到了 48 个小时,排名社区第一。于是,她便试着提交了服务需求。
叔伯行动不便,无法外出理发等成为棘手难题。很快,社区志愿者便上门为其解决燃眉之急,志愿者每天还上门帮忙照料,“别说,咱们志愿者不仅悉心照料我叔伯,还以‘利息’的形式额外增加了服务内容。” 王静感慨。
在王静看来,帮助他人的同时,其实是在帮助自己。在绿锦社区,像她这样从 “时间银行” 中受益的居民不在少数,他们通过前期的志愿服务付出,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得到了相应的帮助,切实体会到了 “时间银行” 互助养老模式的优势。
志愿服务对象从近2000人增长到8000多人
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力不从心
“‘时间银行’,简单说就是‘以时间换时间,以服务换服务’。” 绿锦社区党总支委员侯民杰介绍,这种做法也是社区长期开展志愿服务得出的心得。
“时间银行” 将不断创新优化,服务更多老人。
绿锦社区成立于 2009 年,位于肥西县上派镇西郊,属于典型城乡接合部区域。“刚开始我们志愿服务对象只有 1800 多人,随着城镇的发展,常住人口已达 8000 多人。”
侯民杰告诉记者,针对妇女、儿童、老人和普通居民等群体,社区先后设立了 4 支志愿服务队,即 “一米阳光” “三味学堂” “呱呱乐” 和 “向阳花”。但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出了预期,给社区的志愿服务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志愿者数量相对有限,服务项目也难以满足人群多样化的需求。一些原本能够定期开展的服务活动,因为人手不足不得不减少频次。”
“去年 9 月,我们将养老志愿服务从过去的积分制改为计时制,借鉴银行服务运作模式,以服务时间作为交换媒介,打造出‘时间银行’志愿服务项目。” 侯民杰介绍。
这种养老模式试行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如今,为老年人,尤其是高龄、失能、失智等特殊群体老人提供帮助逐渐成为一种常态。
将残障人士、困难家庭等纳入服务对象
让更多人享受红利
如何计算存储的服务时间,体现 “时间银行” 的公平性呢?
为科学制定时间存储的比例,即志愿服务时间可换取被志愿服务时间的比例,绿锦社区在推行 “时间银行” 过程中进行了多次探索,起初是相应时长养老服务的换取,如今则是系统针对不同类型老年人的不同服务需求,采取分别计时制。
“在服务存储方面,我们根据服务经验进行相应的完善,结合服务专业程度、服务强度、服务满意度等考量要素,建立健全服务比例换算评价标准,构建相对公平的制度环境。” 侯民杰介绍。
“目前,‘时间银行’仅针对养老模式,今后要拓展服务对象范围,除了老年人,还要将残障人士、生活困难家庭等群体纳入其中,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够享受到‘时间银行’带来的福利。” 侯民杰告诉记者。
同时,社区还计划加大志愿者招募力度,通过开展宣传活动、举办志愿者培训课程等方式,吸引更多社区居民加入志愿者队伍,壮大服务力量。
此外,社区将对服务项目进行优化和细化,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服务方案,提升服务质量。
合报合爱同行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