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挑大梁,扬州泰州能做什么?这场调研指明了方向

  3月24日至25日,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到扬州、泰州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人代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信心、奋发作为,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全省扛好挑大梁责任多作贡献。

  扬州与泰州,如江南水乡中生出的一朵并蒂莲,根系同源。

  瘦西湖的亭台曾倒映隋唐运河的樯橹,凤城河的碧波荡漾着宋代盐漕的帆影,二者携手见证了千百年的江河潮汐。时至今日,在江苏13个设区市GDP榜单的梯度结构中,两座城市站在七千亿级的头尾两端,共同撑起全省高质量发展中部支点,还相继定下冲击万亿的目标。

  “为全省扛好挑大梁责任多作贡献”,省委的最新要求,不仅是期许扬州、泰州为全省发展贡献更多作为,让两市的奋进目标更加清晰,也让他们冲击“万亿之城”的步点更加快速,时间更加紧密。透过此次调研重点,我们能看到两座城市各有侧重的解题思路。

  科创名城

  在扬州,信长星先后来到亚威机床、纳力新材料科技公司、和熠光显科技公司,详细了解企业产品研发、市场拓展、技术创新、工艺流程等相关情况。他在亚威机床调研时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

  谈起扬州,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不论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的玉人箫声,还是个园竹影摇曳下的瘦金笔意,似乎都和“硬工业”不搭边。但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扬州工业经济便开始从遍地开花到重点发展,逐渐创造出“车、船、机、箱、器、化、服、特”“八龙齐舞”的扬州模式。时代几经变迁,刻在城市发展脉络里的“工业基因”却不曾改变。在扬州全力推动“三个名城”建设的今天,“产业科创名城”依然被摆在首位。

  以调研点位之一亚威机床为例。2024年10月,江苏省工信厅公布2024年度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名单,亚威股份研制的数控板料冲剪切割折弯自动化生产线榜上有名。该生产线为国内率先研发,实现了对国际同类产品的进口替代,有力提升国内钣金加工行业智能化水平,再摘技术创新“皇冠上的明珠”。

  近年来,以扬锻、扬力、亚威为代表的工业母机“扬州军团”不断加大科技研发力度,让传统机床制造主动拥抱新技术、踏入新领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焕新”路径日渐明晰。

  像这样从传统行业逐步发展为全国“领头羊”的扬州企业还有很多。以新化旧、先立后破,聚焦科产深融,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这里加速形成。更具体地说,在把握自身功能定位、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基础上,扬州探索出了适合自身的打法——围绕“613”产业体系,巩固提升六大主导产业集群,攻坚突破13条新兴产业链,并致力形成协同联动、竞合共生、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

  沿链而走,一个个节点性坐标在扬州落下:

  过去一年,扬州有效高企数量突破2500家,入选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2家、5G工厂13家,新增省级“智改数转网联”企业212家,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65家,航空航天、数智电子信息融合入选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母基金……一系列可量化的数字,背后承载的是一座城市不可估量的创新之力。

  在上周举办的2025扬州产业科创名城创新场景发布对接会上,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亮出新一年计划表:全市预计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200个,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000家,工业开票销售冲刺1万亿元,加快打造长三角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科创高地。

  鱼米之乡

  再说泰州。

  唐代诗人王维曾惊叹泰州,“浮于淮泗,浩然天波,海潮喷于乾坤,江城入于泱漭”。“人融三水”谓之“泰”,水的灵动,赋予这座城特殊的发展机遇。

  且不说依水而生的全国最大民营造船基地、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也不提“幸福水天堂”概念延伸下的康养名城与大健康产业,仅仅将目光聚焦在农业板块,就能一窥“水之于城”的重要意义。

  调研中,信长星来到伽力森食品生物科技公司,察看乳制品、冷鲜米面等出口产品。他指出,食品产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要树立大食物观,依托当地资源,做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健全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提农业,看兴化。这片位于里下河地区腹部的鱼米之乡,拥有令人瞩目的“四个一”:垛田花海全球唯一,水稻单产全国第一,河蟹产量全国第一,健康食品全省第一。这里以不足全国1‰的人口和耕地,产出全国近2‰的粮食,高标准农田累计占比已达72%。当地淡水产品总产量更是连续34年居江苏省内陆渔业县市之首,国内市场上每8只大闸蟹就有1只产自兴化。

  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越的生态条件和坚实的农业产业化基础,让兴化健康食品产业应运而生。现在,绿色健康食品产业已与不锈钢产业和高端装备产业共同构成兴化的三大主导产业。

  剖析兴化从“传统生产大户”到“食品工业百强”的跃迁之道,要从江苏省首家农副产品加工区在此成立说起。此间发展逻辑,是要把本地“小而散”的企业聚起来,还要把全国“大而强”的龙头引过来。

  加工区成立后,顶新集团、五得利面粉两个“种子选手”率先筑巢,22万亩香葱基地和40多家以香葱等为原料的加工企业随之而来,“兴化香葱”成为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在这之后,兴化又规划8平方公里打造调味品产业集聚区,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接连落地。当地现已拥有相关企业300多家,产销鸡精、虾精、调味油等100多种复合调味料,调味品产业规模占近全国的1/5。

  视野向外。泰州正处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蝶变的加速期,更多农业领域的创新故事在这里轮番上演。

  泰州市农业开发区加速构建“种业研发、科技孵化、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科技平台,加快形成“水禽、水稻、水产”三大特色种业产业;靖江市聚焦休闲食品、粮油加工、精品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全域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泰兴市精耕“营养补充、运动修复、特医食品”三大方向,全力推动新型食品产业转型升级,“舌尖上的产业”新高地呼之欲出。

  文旅兴城

  接着泰州农业,继续探讨这里的文旅。

  眼下,兴化千垛油菜花进入盛花期。千万朵鹅黄自风起处翻涌,河道里的乌篷船推开粼粼碎光,被船头撞碎的花影在青荇间沉浮。

  黄花,云隙,新绿,是自然给予城市最丰厚的礼物。正如信长星实地察看垛田风貌后指出,垛田具有独特的生态、农业和文化价值,要在科学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做好农文旅融合大文章,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泰州的生态文化禀赋,不止体现在兴化一处。

  当四月的湖上锣鼓被敲响,各色船只劈开碧浪,八百年未歇的笃笃之声化作此刻的千篙万桨。再往远处看,溱湖八鲜的蒸汽氤氲了雕花窗棂,老茶馆里飘来古戏台上的皮黄京韵,从“垛田花海”带动兴化6万余人增收致富,到“溱潼会船”将乡村民宿、农业采摘、电商经营等“串珠成链”,再到“泰州早茶”不断延伸产业新触角,深嵌城市的自然文化基因正逐步转化为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经济密码。

  当前,泰州提出要努力把旅游业打造成泰州战略性支柱产业,把泰州建设成为长三角旅游一体化的重要节点城市和国内知名的康养旅游目的地。在此目标之下,全市深挖四时节气之美,依托自然与文化资源,唱响文旅“四季歌”。如今,20余条“幸福泰州”系列旅游线路相继推出,2个乡村旅游点入选“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全市国家A级旅游景区数量增至44家,这座马可·波罗笔下“尘世幸福极多”的城市,找到了新时代的人文经济坐标。

  提起文旅融合的个中翘楚,扬州是绕不开的城市。

  穿过“东关”城门,青石板铺就长长的路,千年沧桑在青砖灰瓦间流转;鸟瞰仁丰里,“巷城”之名有了具形,鱼脊状的老街向两侧衍生无数条支巷;伫步运河三湾,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如巨船泊岸,游船灯影映出千年运河的繁华盛景……近年来,扬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力打造既有古城古韵又有新貌新颜,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头部OTA(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全市旅游到达人次同比增长19.65%,“2024年度文旅新势力”城市实至名归。

  当传统文化产业连片成林,扬州也不忘栽下“产业新苗”。

  在扬州影视基地,信长星听取基地运营模式、影片拍摄等情况介绍后指出,电影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基地要强化运营管理、完善配套服务、注重科技赋能,助力打造更多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和市场影响力的精品力作,着力培育文化产业新增长点。

  2024年9月,基地19栋影棚正式投入运营。据了解,项目全部投入运营后,可容纳20个剧组同时拍摄,满足数千人交通、住宿、餐饮等需求,每年可产出影视剧50多部(集)。

  50公里之外,投资达30.2亿元的川奇光电高端展示产业园项目也在酝酿新的产业增长点。项目投产后,可年产7000吨光学膜、720万片电子纸母片及4320万片电子纸。届时,扬州将拥有全球首个集电子纸上中下游为一体的产业园区,成为全球电子纸产业核心重镇。

  目前,扬州已形成以宝应教玩具、仪征文化大数据、江都影视基地、经开区数字出版等为代表的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园区。集聚企业、项目、园区、人才要素,扬州将加快构建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争取到2027年,全市规上文化产业营业收入达700亿元以上,使文化产业成为扬州壮大新质生产力的新增长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柏丽娟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8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