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座有着3000多年文字记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镇江人文底蕴极其深厚,珍贵的物质遗存与文化流传不胜枚举。其中,1954年在大港烟墩山出土的西周初青铜器——宜侯夨簋,不仅成为这座城市迄今为止的“史记”之巅,更因其对研究中国西周分封制的独特史料价值,而被奉为“国宝”,目前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由于年代久远,“6月间”是它目前已知出土的最精确时间。
今年6月,宜侯夨簋出土70周年。
肚子里藏了铭文的珍贵展品
6月22日上午9时,志愿者范如适准时赶到镇江博物馆,准备进行当天的讲解工作。随着第一批参观者进馆,范如适带领着他们来到一楼的青铜器展厅:“我有4只小兽形状的耳朵,可可爱爱中又透露了一丝丝庄严;我的身高只有15.7厘米,却配了一个满是涡纹的大肚子,这是因为我的肚子里藏了12行共126字的铭文,这段铭文是迄今为止唯一记载周天子分封诸侯的出土金文资料,也使得镇江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追溯到了3000多年前的西周早期。”范如适解说的,是这里展示的青铜器宜侯夨簋仿品:“铭文可辨识118字,其大意是:在四月丁未这一天,周康王察看了武王、成王伐商的进军线路图,又省视了东国的版图,王对宜地进行了占卜后,面向南,诏令虞侯夨说:把你迁到宜地。赐给你好酒一卣,商瓒一陈,彤弓一,彤矢百,旅弓十,旅矢千。赐给你山川三百,田地和宅邑。赐给你人口,包括在宜王人、甿人、庶人。宜侯夨感激王的赏赐并宣传父王的功绩,制作了这件簋的宝器……”
听了范如适精彩的解说,虽然面前的只是一件仿品,兴趣盎然的参观者依旧纷纷围着它拍照打卡。
老记王景曙分享10年前的采访
镇江日报社高级记者王景曙回忆10年前的2014年6月4日,他专程赴京,拜访了当时尚健在的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曾任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时年81岁高龄的李学勤先生。早在1985年,李先生就曾发表《宜侯夨簋与吴国》。
王景曙说,时隔那么多年接受记者采访,李先生除了再次确认铭文中有关封地“宜”应该就在丹徒一带的观点外,还重点谈了宜侯夨簋与吴文化的深刻关联。他认为此器“奠定了吴文化的根本基础”,对研究吴文化起源“意义特别重大”。
说起宜侯夨簋发现的过程,王景曙介绍,记录这件事最早公开发表的文史资料之一《江苏丹徒县烟墩山出土的古代青铜器》(以下简称《江苏》),刊于1955年5期《文物参考资料》,作者为集体署名“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这篇竖排、繁体字印刷的文章开篇写道:“1954年六月间,丹徒县龙泉乡下聂村农民聂长保的儿子聂金海在烟墩山南麓斜坡上翻山芋地垄沟时,无意间在地表下三分之一公尺的土里掘出一只鼎……簋……共掘得铜器十二件。”
通过采访聂长保第三个孩子聂金才,王景曙得知:当年,聂金才的父亲和大哥这天在烟墩山南坡自家山芋地里挖出古代东西的消息一传出,聂金才和家里的其他孩子一起涌上山看稀奇,并合力将这些器物搬回了家。聂金才清晰记得,那年当地正在发大水,门前有条蓄积充足的水沟,他和家人就是在这条沟里,一起用刷子把12件带着泥土的器物逐一清洗干净……“这样一件身居顶级文化殿堂的国宝级文物(一级甲等),当年正是从聂长保父子的农用钉耙底下破土而出,它越过漫长时光隧道之后的第一站,也正是在镇江这边一处偏僻的村落水沟里洗尽一路风尘!并且,身为一家之主的聂长保朴素地感觉到‘这是文物’,必须上缴国家。于是,这批重见天日的千年宝器,只在聂家‘休整’了短短一宿,第二天就被迅速全部转交到当地政府手上。当年10月上旬送达省里并进行陈列展出。此后,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博)建成,从各地调拨文物,江苏被调拨的文物中就包括宜侯夨簋。”
家乡人常在宜侯夨簋前“偶遇”
在北京,气势恢宏的中国国家博物馆——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在位于地下一层的“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西周的封邦建国”单元里,来自镇江的老老少少的参观者在走进国博之后,多数都会根据参观手册,一路寻觅到这里——宜侯夨簋的展柜之前,仔细端详、欣赏这件来自家乡的国宝,与它进行一场来自时空与心灵的对话。
每年的寒暑假,很多来自镇江的孩子,更是会在有心的家长带领下,不约而同来到宜侯夨簋前打卡拍照。镇江学生钱越琅,当时正在国博的宜侯夨簋前仔细观赏着里面的铭文,一抬头,居然看见几名同班同学,“事前并没有相约,偌大的首都,几个镇江的孩子在来自家乡的国宝前偶遇,着实令人惊喜,也觉得特别有意义。那一刻,孩子们说,我为自己是一名镇江人而倍感自豪!”大家站在来自家乡的国宝前合影留念,自是别有一番兴奋和自豪。
正如范如适讲解时所说,我们不妨再读一下《诗经》中的《小雅·彤弓》:彤弓弨兮,受言藏之。我有嘉宾,中心贶之。钟鼓既设,一朝飨之。彤弓弨兮,受言载之。我有嘉宾,中心喜之。钟鼓既设,一朝右之。彤弓弨兮,受言櫜之。我有嘉宾,中心好之。钟鼓既设,一朝醻之。“今天,我们释读宜侯夨簋铭文,其目的就是借古人的智慧,赋予新的含义,开启我们新的征程。”(记者 笪伟)
记者手记
让后人足以为傲
□ 笪伟
对于镇江,宜侯夨簋的意义和价值何在?
它是一位大音希声的举荐人。它以古奥又典雅的文字,确凿无疑地昭告天下:这里是吴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有3000年的文化根脉,这里镌刻着封建时代最初的年轮……有此如山铁证般的代言,镇江、镇江人何其之幸。
它又是一位“沉默是金”的期待者。它静静守候在国家博物馆中,期待着家乡人前来与它穿越时空对话;期待着家乡日益兴旺发达,人民幸福安康。3000年前的某一天,当宜侯夨簋新鲜出炉,铭文还带着温度,对家国后世百代的美好祝愿和期待,已是它永恒不变的初衷。
同时,它也承载着先人对于后人的一种期待,让吾辈深思:面对祖先创造的光辉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今人如何传承?如何发扬光大?更如何创造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优秀中华文化,让3000年后我们的后人们,也用同样崇敬的眼光,凝望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