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摘登:突出能级提升,放大滨江都市吸引力,塑优城市形态品质,创优城市文旅品牌,提优生态环境质量。突出富民强村,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区,发展高质高效现代农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拓宽助农惠农增收渠道。突出民生改善,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织密社会保障网络,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全龄友好社会,守牢安全稳定底线。
□本版摄影朱其
盛义
严智勇
人大代表,靖城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陆铭: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扎实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提升城市集聚承载能力,抢抓城市更新政策机遇,加快建设济川门历史文化区。
靖城街道着力完善老旧小区长效治理机制,出台《靖城街道老旧小区改造长效管理实施意见》,通过“筹资筹劳、多元共治、抱团联治”,推动构建党建强力引领、群众充分参与、活力竞相涌流的老城治理新格局。
2025年,靖城街道将持续突出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指挥中心”和“战斗堡垒”地位,推动构建区域统筹、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一盘棋”格局。同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作用,调动一切资源和力量为城市有机更新服务,让城市基层治理更具活力、更出成绩、更得人心。
依托集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于一体的基层治理载体,靖城街道还将持续加快推进“区域共治、居民共担、靖邻共享”模式更新迭代,创新打造“亮灯守温情”“幸福邻聚里”“护未先锋行”“全龄友好圈”等特色治理品牌,让城市运行更有序、管理更高效、服务更精准。
(全媒体记者陆环宇)
人大代表、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文艺科科长陈蕾: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高质量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今年市文体旅游局计划通过对长江文化客厅的深度运用来推动文旅融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平台,提升长江文化客厅内涵和辐射力。全年拟围绕“活动精彩纷呈、空间活色生香、文化熠熠生辉”三大主线,整合文化馆、图书馆、锡剧团等优质资源,提升文旅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度。
围绕“长江”这一文化符号,将在场馆内外打造“对诗长江·品读靖江”诗词大会特色舞台场景,让参与者感受到靖江文化与长江诗赋时空交织的独特魅力。此外还将举办文艺演出、读书沙龙、文化科普等多元化文化体验活动,持续炒热文化生活氛围。
在长江文化客厅内部充分融入靖江历史人文元素,引进阅读咖啡馆、非遗手工坊等创意业态。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的人群,科学设计文化互动体验项目。面向城市外来人口定制文化普及和人文关怀产品,持续打造全龄、全域、全民的文化惠民场馆,增强其对靖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全媒体记者朱何琳)
人大代表,马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汤毅钧:
新的一年,马桥镇将坚持“强镇、兴村、富民”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用心用情勾勒乡村振兴马桥新图景。
马桥镇将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推广优质稻麦品种,实现粮食产能稳步提升,打造绿色优质食品产业矩阵。围绕“靖江芋见”和美片区建设,大力发展香沙芋、草莓等优势产业,建成马桥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现代设施农业引领示范基地,对横港村、福兴村、马桥村611亩设施蔬菜基地提档升级,推广集约化育苗、水肥一体化等提质增效技术,同时,以“樱缘莓好爱上马桥”为主题,深入推进农文康旅融合,持续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立政府、村委、村民三方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聚力联农带农增收,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创办“强村公司”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力争全镇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幅达15%以上,超100万元的村实现全覆盖。
(全媒体记者蒋文洁)
人大代表、靖江外国语学校城南分校校长许燕平:
2024年,市委、市政府将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投入,使得36所中小学顺利实现教育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并且成功通过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的创建评估,为靖江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政府工作报告中》中提出,要顺应人口发展趋势,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足见市委、市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与长远布局。身为教育系统的人大代表,一方面我将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增强问题洞察意识,聚焦发展需求,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积极发声、建言献策;另一方面,在本职工作岗位上,我要更加恪尽职守、勇当先锋。我将全力推动课程改革,打破学科界限、拓宽课堂视野,凭借跨学科、超学科的综合育人模式,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方位成长。与此同时,积极投身教育数字化转型浪潮,深入探索AI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路径,为教育创新发展添砖加瓦。(全媒体记者叶丽莉)
政协委员,城建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陆兴松:
城建集团作为城市开发建设的主力军,将紧扣“塑优城市形态品质”目标,用心交出“放大滨江都市吸引力”的高分答卷。
助推新城能级提升,构筑“集聚区”。金融商务中心加快导入金融、类金融、科创研发、港航贸等优势产业;探索“文化+”,文化中心持续推出临展策展、爆款剧目,串联沿江文旅IP,打造国家长江文化公园江苏段特色节点;依托“一城两街”和玛玺奥莱,拓客引流,为市民解锁更多元的消费体验。加速老城有机更新,留住“乡愁地”。遵循“老城中央生态廊道”“南城河生态廊道”两条主线,建成回澜花苑,加快观海门文化街区场景营造及业态招商,启动济川门历史文化区、华明地块1970公园建设,推动10号、7号地块、竖向玉带河等片区开发前期工作。服务重点民生项目,激活“动力源”。建成交付六圩村新安置区,让拆迁农民“居有良屋”;提速中医院、斜桥中学易地新建进程,均等化城乡公建配套;做优长阳邻里中心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推进季家市美食街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全媒体记者陆程红)
政协委员、生祠镇党委副书记侯军:
作为江苏省靖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核心区所在地,生祠镇近年来锚定“和美古镇·忠义生祠”战略定位,大力推进农业、文化、康养、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精心布局“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核心区”“香沙芋特色产业示范区”“高效智慧园艺示范区”,“生祠堂”农产品品牌响彻四方。
在文化旅游领域,生祠镇将旅游休憩、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将岳庙、刘国钧故居、东进田园荷塘、利珠特色种植、七里休闲观光和丽园、东华景观植物园等特色景点串点成线,打造“芋见芳华”和“生如夏花”两个生态循环廊道。2024年举办的系列文旅活动共吸引游客近30万人次,获得中央和省市多家权威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
接下来,生祠镇将持续实施“魅力农耕”“风土文化”“品质康养”“印象旅行”四大专项工程,深入探索以农业产业为基础、风土文化为灵魂、健康颐养为特色、旅游休闲为形态的农文康旅融合发展模式,努力将生祠镇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游客休闲度假重要目的地。(全媒体记者严智勇)
政协委员,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钱灿兴:
优美的水环境,是一座城市的血脉与灵气。2024年,全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地表水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100%,长江生态不断好转,“江豚逐浪”情景频现。
水利部门将按照《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突出优布局、惠民生、护资源,绘制水利蓝图、建设重点工程、管好全市水网。加快幸福河湖、生态河道建设,高质量推动水系构建,分片区科学实施调水方案,优化提升调水效果,有效保证河道生态基流;推进十圩港整治、重点通江河道整治、堤防应急治理等工程,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引排灌降”效益;充分运用人巡、技巡、遥感监测等多种方式开展河道巡查,对重点河道建立全方位监管体系,分析研判河湖问题,制定问题清单、项目清单、责任清单,全力打造“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水生态环境,力争国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让“一水一世界、一闸一故事、一景一特色”的水乡风貌逐渐凸显。(全媒体记者刘敏)
政协委员、市中医院党委书记季湧:
《政府工作报告》中“努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为市中医院强化自身建设、不断开创医疗服务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市中医院坚持为民办实事解难题。实施中药免费同城快递、普通门诊“一号管三天”、公园门诊部慢病门诊挂号费减半、80岁以上老人门诊就医零等待等;挂牌泰州地区首家“暖新医院”,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提供便利服务;成立“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让老百姓享受到名医在基层的就诊红利。
市中医院将以“搬新院、创三甲”为契机,把“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医疗服务各环节。一是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患者就医流程,大力推进智慧医疗。二是严把医疗质量关,推进“两专科一中心”建设,开展多学科诊疗,不断增强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三是加强人文医院建设,把人文理念渗透到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打造有温度的医疗服务。(全媒体记者夏峥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