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文化热点

安农大园艺学子下乡体验非遗指法,将成珍贵艺术“宣讲人”

暑假期间,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学生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池州市东至县,从四门非遗技术的传承人手中接过了传播的“喇叭”和传承的“接力棒”。团队负责人透露,目前,学院老师正积极与学校和当地村落联系,打算在东至县落地学生实践基地。

暑假期间,为了更加近距离感受到非遗技艺的内涵与技法,由10名园艺学院学生与1名带队老师组成的队伍从学校出发,到东至县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非遗文化调研活动。大二学生陈珂畯是这次活动的团队负责人。这三天,他带领团队成员分别走访了“何氏泥塑”、“吕氏影雕”、“章氏吟诵”以及“吉鹏树艺画”等多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人,大家体验了非遗技艺的制作。

起初,陈珂畯只觉得枯燥,“在一块石头上雕刻一个小小的图案,都要花费将近八个月的时间。”当天,只动手做了几个小时的陈珂畯便已耐不住性子,他甚至无法想象这些非遗传承人,是如何在平淡的岁月中将技艺传承了这么多年。但随着疑问而来的,是敬佩。在和“章氏吟诵”非遗传承人章灵红对话时,陈珂畯理解了对方坚持的意义。

“章氏吟诵之所以能够为人称赞且被传承传唱,正是因为其背后优良的家风和自我勉励的文化故事,足以成为后人的精神指引,”陈珂畯觉得,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是一种技法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与内涵的传承。

体验期间,陈珂畯还会和团队内的其他成员进行视频拍摄,他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看到非遗文化背后的价值,与它颇为令人感动的“另一面”。

从东至县离开后,陈珂畯说自己的心情是满足与遗憾交杂。满足的是自己亲身感受到了非遗技艺的魅力,遗憾的是,在这个高温的夏天,只有自己和团队成员,近距离看到了这些非遗传承人,内心的火热与真挚的笑脸。

他希望将来自己有能力为非遗保护做贡献,“很想为这些默默无闻的非遗传承人们做些什么。”而近日,学院内的一则消息舒开了陈珂畯愁苦的眉头。“老师正和学校沟通,致力于与当地的民间社团联系起来,落地一个大学生实践基地的牌子,架接起一个学生与非遗文化彼此‘照面’的桥梁。”

而目前,这个计划正稳步推进。陈珂畯觉得,这有利于非遗交出传承的“下一棒”,“年轻血液的加入,可以让非遗技术再度焕新。”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王书浒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0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