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记者走进位于巢湖市苏湾镇包坊村的尹元红艺术工作室看到,这里摆满了树雕画、牛角画、秸秆画作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巢湖树雕画”代表性传承人尹元红正在进行树雕画的创作,尹元红的父亲、“巢湖树雕画”第四代非遗传承人尹修平则在一旁给予指点。
在苏湾镇,现在一提起巢湖树雕画,大家都觉得十分光彩。而30年前,如何让巢湖树雕画技艺传承下去,是尹修平埋藏心底的头等大事。孩童时代的尹元红对制作巢湖树雕画的兴趣不大。1994年,刚走出校园的尹元红选择外出工作。这期间,尹修平多次和女儿聊天谈心,觉得这门手艺断在他这里很可惜,希望能由女儿来传承。思量许久的尹元红决定返回家乡,誓将父亲研习了一辈子的巢湖树雕画技艺传承下去。
在父亲的引领下,尹元红进入了这个瑰丽的非遗世界。“传统技艺是需要传承,但唯有与时代紧密结合,不断创新,才能赋予树雕画新的活力。”结合自己美术专业功底,尹元红对树雕画的色彩、造型以及装裱等方面进行了优化改良。技艺日臻成熟的尹元红和父亲在守正创新的同时,秉持变废为宝、艺术相通的原理,又陆续研发出了牛角画、秸秆画等新产品。这些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还远销海外一些国家和地区。
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尹元红无偿为农村妇女及剩余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致富。“留在村里的很多妇女,既要照顾老人,又要照顾孩子,无法到厂里上班,我就尝试着将原先需要在厂里完成的工序,让她们带回家完成。”为保证质量,尹元红对工人逐项进行培训,逐户上门指导,按件计价收回。近年来,先后有600多名农民朋友投入其中,人均年增收近2万元。
首届“合肥工匠”、安徽省工艺美术名人、安徽省乡村工匠名师、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传承非遗的路上,尹元红收获不少“标签”。她的作品在国内外也屡获佳绩。但在机械化生产模式的冲击下,作为非遗手工艺的一种呈现形式,巢湖树雕画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如何让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为此,她积极投身于巢湖树雕画的推广和普及工作,通过免费培训技艺,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展览,“非遗+研学”等方式,培养市民、学生对巢湖树雕画的兴趣与喜爱,让更多人走近传统工艺,走近非遗。让尹元红倍感欣慰的是,她的女儿王君玲留学归来后,一心跟随她钻研树雕画技艺。“牛角画作品《虾》2023年获得‘徽工奖’金奖,她也参与了创作,这是母女的作品,更是文化的延续。”尹元红笑着说道。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这是对尹元红不遗余力行走于非遗保护与传承之路的最好诠释。而这份执着和热爱还在不断更新。“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将继续探寻和激活巢湖树雕画技艺的时代价值,让巢湖树雕画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尹元红坚定地说。
·记者 周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