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

首页>地方频道>苏州>要闻

申遗成功十周年,在回望中挖掘文化内涵 让大运河活起来

从空中鸟瞰华夏大地可以发现一个“人”字,一撇是长城,一捺便是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开凿的世界上距离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人工运河,流经8个省市、全长约3200公里的大运河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许多城市因河而生,借河而盛,在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十周年之际,重新回望流淌了2500多年的悠悠岁月,将为苏州这座被运河滋养的城市连接更多历史的记忆。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徐兴无教授认为,大运河正是江南文化的产物。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利用长江与淮河之间的自然水系开凿了最早的人工渠道——邗沟。三国时期,孙权在南方开凿的第二条运河西连淮水,东接云阳,沟通了今天南京以东的水运网,成为中国第一条以水系支撑首都的河流,进而影响到后来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孕育了以运河维护国家统一的文化观念。因此从文明交流角度而言,运河的开凿源于南方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对于融入华夏主体文明之中的需求。

隋唐时期,中国进入秦汉以来第二次大统一的时代,基本完成了运河的开凿。随着唐宋两代对运河的开拓、维护与运营,淮南、江南的经济文化得到空前的开发,扬州、楚州(今淮安)、苏州等城市繁荣兴盛、人文荟萃。自此,大运河便成为联结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最为活跃的主动脉,更成为隋唐统一格局中以东南经济支撑西北中央政治和国防的生命线。

一条贯穿古今、流向未来的历史长河,同时也是沟通九州、连接世界的交通枢纽。它是日本遣隋使、遣唐使进京的必由之路,又是中国南北交通的枢纽干道和世界东西交通的重要路段,在中华文明、东亚文明和世界文明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此后,大运河航线随着中国政治重心东移,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以东部沿海作为经济文化发展中心的格局。如今大运河的作用逐渐发生转变,已从传统中国统一格局的支撑体系进一步升级为现代中国发展格局中创新联动机制重要一环、京津冀与长三角之间不可或缺的纽带。

“苏州是大运河沿线遗产最为丰富的城市之一。作为一座水城,有了运河,苏州就活了起来。它的存在加深了苏州与外界在经济、文化方面的连接,使苏州既有江南文化的特色,又有兼容并包的特点。”在徐兴无看来,漕运是古代运河的主要功能,后来运河带动了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并将城市的生活、生态、风景都联系在一起,使“运”的功能扩展到更高层面。而今天要让大运河活起来,除了爱护运河,更要发掘其文化内涵。

“除了生活在运河城市中的市民要不断提升文化自觉、加深对大运河的了解外,文化内涵的挖掘也要依靠学界、媒体、城市规划等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共同努力。大运河有其自身的符号,比如码头、桥、柳树等,它们需要被彰显出来。这样我们的城市将会更有层次感。”徐兴无表示。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4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