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首页>地方频道>南京>要闻

越来越多“漂”在外的南京人回到乡村

  原标题:越来越多“漂”在外的南京人回到乡村

  青春作伴好还乡

  留在大都市还是回到小地方?

  临近年关,又到选择的关口。

  据农业农村部消息,2023年,全国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数量累计达到1320万人,到2025年,这个群体有望超1500万人。

  2023年,南京市常住人口达954.7万人,比上年增加5.59万人,常住人口增量增幅、城镇化率全省居首。

  大都市人头攒动。很多人在涌入,也有人在离开。

  正如把海外留学归来的人才称为“海归”,人们也将在大城市工作历练过的返乡者称为“城归”。

  走近一位位具体的“城归”,倾听他们的讲述,于是,那些抽象、宏大的词汇,如生活方式、身份认同、新就业、现代青年、价值观、转型发展、乡土社会、乡村振兴……就在他们身上折射出五彩的光芒。

  富贵不还乡 如锦衣夜行

  结束一轮商务洽谈,从客户公司走出来时已经到晚饭点了,南京晶云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邢业雷在美团上的住宿和美食中犹豫了一会儿,最终还是打开了12306,订了一张从武汉汉口回溧水的高铁票。

  晚上到家,已是10点多。两个孩子都睡了,他轻手轻脚钻进浴室洗漱,心里计算着一串串的数字:工厂在今年1月开工,3月投产,目前已经完成7000多万元的订单。等陆续回款,明年就扩大规模……有家乡政府和人民的支持,他愿意放开手脚做些事。

  邢业雷不怕吃苦,不怕奔波。2018年到2022年,他和妻子把孩子留在溧水晶桥老家给父母带,两人在武汉租房蜗居,成立了一间游乐设施经销公司。武汉很大,办个事来回常常要一天的时间,没有车就挤公交、坐轮渡,经常忙得晕头转向,一身臭汗。

  在轮渡上望着江面时,他有时会想到,这条江的下游有自己的家乡。

  “生意很好,就是在外地漂着吃不好也住不好,不过这些都可以克服,最难受的是回溧水探亲时的心情。”邢业雷说,“想不到孩子长得那么快,父母老得那么快。”

  “想回去,特别想回去。”在武汉经历了疫情,邢业雷返乡的念头愈发强烈。2022年某次回晶桥,他看到路边一幢幢崭新的厂房,突然想:为什么我不能回来开厂,自己生产游乐玩具?

  对晶桥镇来说,曾经坐落在新桥河上游的化工园区带来的土壤和水质污染是一段惨痛的回忆。“记得小时候下雨天,我打赤脚在泥水上踩着玩,第二天一看,脚都过敏红肿了,被我妈好一顿骂。”但隔了十多年再回看家乡,邢业雷发现空气中刺鼻的味道消失了,河水由黑臭变得清澈,两岸常有“钓鱼佬”悠闲垂钓。

  晶桥镇政府当时给出的扶持力度相当大,有种种政策减免房租、奖励补贴,邢业雷的游乐设施制造工厂几乎“拎包入住”。今年年初,流水线就开始生产了。

  工厂招聘了不少认识的家乡人工作,他们办事稳当,叫人安心;溧水有4条高速穿境而过,从无锡进不锈钢,从张家港进木材,运输成本低;溧水本地景区多,对游乐设施的需求量大,产品不愁卖,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4月……最重要的是,他能陪在家人的身边。接受采访时,小女儿就趴在他的办公桌上写作业,从办公室往远处眺望,是层林尽染的无想山,“这在以前,我想都不敢想。”

  在郊县和乡镇的关系社会、人情社会里,想把日子过好自有其一套运作体系,从小生活在这套体系里的邢业雷返乡后如鱼得水。发小同学在当地政府工作,有什么政策他不会不知道;下了班和客户约着喝点酒,爬爬山,一些生意就谈成了;“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返乡办厂的儿子让父母脸上有光,腰杆子更硬。

  但在家乡创业,既有支持,又有鞭策。

  “有不少订单都是朋友帮忙介绍的,近百个父老乡亲在我厂里工作,对产品质量、公司管理等真是一刻都不敢松懈。”邢业雷爽快地说,“这么说吧,我要是做黑心事,我父母都不敢上街。”

  农业农村部预计明年全国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超1500万人,他们带动的就业人数有望达到6000万人左右。乡土在空心化,但乡土社会却有一种来自于血缘与人情的韧性。对返乡创业者来说,家乡给予的丰厚资源不仅有亲友的扶持,更有因反哺乡里获得的巨大的被认同感。

  而这种被认同,足以支撑一个灵魂重新扎根。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昨天睡了11个小时。”陈慧这句话令人“羡慕嫉妒恨”。

  对于当代青年来说,用上一天几乎二分之一的时间美美睡一觉,是一件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幸运事。到了秋冬天,民宿和茶厂进入淡季,这就是陈慧的日常。

  被窗外的鸟鸣唤醒,把自家地里挖的红薯放上蒸锅,红薯熟透时,一壶茶也香了,打扫完自己的民宿,把客户订下的茶叶打包送给快递小哥,去地里薅把菜做饭,晒太阳看书追剧……天又黑了。

  2019年到2021年间,陈慧在杭州担任民宿门店经理。那时,最担心的是身体。“发胖,头发一梳掉一大把,湿气重到起不来床。熬夜更是家常便饭,客人经常夜里两三点发消息来提要求,精神极度紧绷。”

  那间高端民宿位于杭州最繁华的步行街之一——河坊街,一间房住一晚两千多元,客户都是追求私密性和服务质量的商务人士。老板给陈慧提出的要求是民宿不许有五星好评以外的评价,因此即便在服务业多年,专业能力超强,她每日依然犹如惊弓之鸟。

  疫情给了陈慧喘口气的机会。2021年过年时,父母放心不下,催她回来。她戴了两层口罩和手套,在高铁上大气都不敢喘,离谁都远远的,心惊胆战地回到江宁区横溪街道石塘社区的家里时,人顿时就踏实了。

  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家后面就是山,门口就是地,想吃什么就自己摘,在家憋得慌就去爬爬山。疫情结束,但她“一松弛下来就舍不得走了”,她开始装修安置房,经营起自己计划了很久的民宿和茶厂。“装修很忙,后续的宣传、服务也都很累,但心里不再有恐慌。”家人和从小陪她长大的那片茶园会给她兜底。

  失眠是很多城里人的通病,可以说,精神紧绷才是症结所在。别人的评价、自我的要求都是压在头上的大山,有几个人能做到早晨睁开眼的第一件事是听听鸟鸣,而不是看手机里的未读消息?“我有几个朋友常年失眠,实在受不了了就会来我这睡几天,白天干点农活,晚上看看星星,什么烦恼都没有。”陈慧说。

  石塘是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有茂林修竹、万亩茶园,也建设了教研、康养基地,发展体验式乡村旅游。既保留了传统农耕文明,又有现代产业经济的加持,是经营民宿最佳选址之一。

  这一年,陈慧把她的无尽藏民宿变成了一个家。她说:“我的民宿只有一个宗旨:宾至如归。”

  有不少大人带孩子过来体验村落生活,她全程陪着。挖笋、观荷、捡秋、煮茶,春夏秋冬各有趣味。有时,她会给客人做顿简单的早饭,伴着茶香聊聊家常。南京人“韶”得很,一些客户都被她处成了朋友。“好多客户都想像我一样返乡,但无法实现。我要做的就是让他们短暂地‘回家’喘口气。”

  但田园生活并不像想象般闲适与诗意。春忙时,陈慧炒茶制茶,常常一整夜不能合眼。夏天气温最高时,要凌晨三四点起床给茶园浇水,经常浑身都是汗水和蚊子包。最近,她有了新打算,做智慧农业,让在茶园里劳作一辈子的父母看看,这个时代,种地也有无限可能。

  中国有近万年的农耕文明历史,触摸土地,就是在触摸祖辈寒耕暑耘的脉络;回归家乡,就是在回归原始的生活方式。在那种方式里,人有一种与自然共生共息的松弛,也会被激发出一种与自然缠斗的意志。

  与我周旋久 心安是归处

  外出旅游回到高淳没两天,张艺檬又开始在商业街摆摊卖肉蛋堡了。“还知道回来啊!”有熟客跟她打趣。张艺萌熟练地翻动肉蛋堡,估摸着这一锅差不多熟了,“不回不行,快过年了啊!”

  在陌生城市旅游,你是一个陌生人,可以甩开包袱,肆意大笑。回到家乡,你是一个熟人。父母的朋友、朋友的父母都认识你,买个烧饼都有人拉住你:“这不是谁家那谁谁吗?”

  张艺檬深有此感。况且,她还是高淳本地的小网红呢。

  其实,她在高淳的时间并不长。小时候因父母工作变动,去外地读了几年书,十几岁就去深圳做教培行业,后来又去了杭州做直播带货。第一年做教培,几个月后她就拿了两万元回家支持父母买房;直播带货刚兴起的时候,她最高的一场卖了一百多万元。“可那些年是真苦啊!”在深圳,因为没钱付400元房租,她被房东大半夜猛拍房门;直播带货时,一天六七个小时对着镜头大喊大叫,嗓子一直哑着。

  2022年,她因一场小手术回高淳休养身体。那段时间,她也闲不下来,正好父母在准备创业,一家人开始摆摊卖肉蛋堡。

  最开始,她和爸妈在小区附近摆摊,12元买两个肉蛋堡就送货上门。后来,她在抖音上发了不少视频,有和爸妈拍家庭搞笑段子的,有记录摆摊日常的,渐渐有了两三千粉丝,好多本地人慕名而来。

  “去年七八月时生意最好,营业额最高一天有好几万元。”张艺檬觉得自家肉蛋堡受欢迎的原因是物美价廉,自己一家人待人真诚。

  粉丝喜欢来吃肉蛋堡的时候跟她或她的父母聊聊天,有个女孩告诉张艺檬,她的爸爸下雨天把自己送回家,妈妈还给自己拿好吃的……去年,张艺檬搞了个生日活动,请粉丝为自己写生日贺卡,一张贺卡换一个肉蛋堡。那天,她收到了厚厚一沓贺卡和很多生日礼物。有人在贺卡上写:“你不一定要长成玫瑰,你乐意的话,做茉莉,做雏菊,做千千万万……”

  张艺檬不是温室里的玫瑰,撂地摆摊,风吹日晒。赶上农村庙会,她就得凌晨起来准备食材,天不亮就往庙会赶,占个好位置。

  高淳有独特的庙会文化,出菩萨、抬龙、唱戏,生长在固城湖边的人以此祈求风调雨顺。就拿淳溪街道长乐村来说,每年春季的龙吟车要动用上千号人力,每日表演的人员由大家商讨决定,家家户户出人出钱,在外打工的青壮年会借此机会回家一趟,摊贩和上万的观众也纷至沓来。

  去庙会摆摊时,张艺檬经常被粉丝认出来,“你不是老张肉蛋堡吗!”她回忆时面露向往:“固城、东坝、淳溪……我们去过好多庙会摆摊。多热闹啊!我小时候住在高淳农村,没什么玩的,一去庙会我就兴奋得不得了。”

  喜欢庙会的张艺檬长大后去了140多个城市。今年,她大半时间在路上:在太原看庙宇,坐K7041“雪国列车”穿越大兴安岭,在羊卓雍措和藏民争论……大好风光尽收眼底,但来去匆匆,不会和别人有太多来往。

  回到高淳到处都是熟人,那种熨帖舒适就像泡进温泉里。最近,她在谋划拍一部家乡高淳的宣传片,去了游子山、水慢城、石臼湖取景,还在社交媒体上邀请粉丝拍摄共创。

  媒介,已经成为“城归”重塑自我身份、重新嵌入家乡社会网络中的重要工具。如李子柒、滇西小哥等返乡青年自媒体人,都在借助短视频、直播平台创业,同时展现家乡秀美风光,传播乡土文化。

  这一年,张艺檬在路上做旅游博主,玩得无比开心。但快过年了,回家陪爸妈摆摆摊,在弥漫香味的夜市里吆喝吆喝,这种感觉好像也不错。

  无论是扬帆远行,还是坐上归家的列车,行走中国纵横960万平方公里广袤的土地,我们无一不在寻找自己的路。

  找到了自己,就找到了自己的路。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