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阵村,是遂昌县云峰街道最偏远的建制村。
这个深山之中不起眼的小山村,曾在浙江革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门阵国共合作抗日和平谈判协议在这里达成。
80多年前,百折千回、泥泞不堪的山路,成了敌人难以逾越的“天堑”,为粟裕率领的红军挺进师在门阵一带开展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如今,在粟裕、粟戎生两代将军以及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一条“胜利之路”突破山峦阻隔,让“天堑”成了“通途”,为老区人民奔向共同富裕带来了新希望。
“村民外出挑米要走两天山路”
近日,记者从遂昌县云峰街道出发,驶上了前往门阵村的公路。
当日的遂昌,天空中淅淅沥沥飘起毛毛细雨,浓雾笼罩山峦。沿着山间唯一的公路,一边是近乎垂直的山壁,一边是陡峭险峻的悬崖,车辆在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上盘旋,沿途峰峦接踵,山势巍峨。
600米、700米、800米……随着海拔不断攀升,行驶近一小时后,车辆到达了位于郑岗岭附近的“华东天路·遂昌四好农村路”纪念碑,此处的海拔早已超过了1100米。
向山间俯瞰,这条“胜利之路”百转千回,上下多达五层的道路气势恢宏,宛若一条巨龙盘踞云间。
随着“胜利之路”沿山而下,再经过近半个小时的车程后,终于来到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游击活动地之一的门阵村。
白墙黑瓦、山清水秀的门阵村,曾是一片红色热土。红军挺进师三年游击战争后期,挺进师师长粟裕率部建立遂(昌)宣(平)汤(溪)游击根据地,而门阵村就成了根据地的中心。
1937年9月,红军挺进师师长粟裕向国民党遂昌县当局发出《国共合作抗日建议书》,10月14日,国民党遂昌县当局代表抵达门阵。
在门阵村头的张氏民房内,双方代表达成合作抗日协议,标志着红军挺进师三年游击战争结束和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开始。
多年前,挺进师在山间闪转腾挪,离不开复杂的地形、险峻的山势;多年后,曾经的崇山峻岭,却成了阻挡门阵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天堑”。
“到外面挑点米,路上就要两天时间。”曾在20世纪80年代担任门阵村村干部的王樟德说,解放后很长时间,门阵村都没有通公路,村民们为此吃尽了苦头。
1982年,饱受无路之苦的门阵、岭根老区的干部群众给粟裕将军写了一封信,反映了行路难的问题。
在粟裕以及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1985年,门阵到金华的道路通了,门阵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
“从金华开来的拖拉机,终于可以把粮食直接运到村子里,村里的木材也被源源不断地运了出去。”王樟德说。
可因种种条件限制,门阵到遂昌的道路却一直没有连通,这成了当地百姓的一块心病。
“胜利之路”缩短进城路程140公里
“村干部去县城开会,前后要三天:提早一天过去,第二天开会,第三天回来也已经是晚上了。”1985年开始在门阵村担任会计的徐根昌告诉记者,当时隶属于云峰镇的门阵村,与县城不通路,给村民们带来了很多麻烦:坐车去县城,要用4个多小时绕行金华、衢州等地;孩子们为了到20公里外的云峰中学读书,需要翻山越岭步行5个小时才能走到学校,“因为路远,去上学要半个月才能回家换一套衣服。”
早日修通门阵到遂昌的公路,门阵以及沿线多个村庄村民们翘首以盼。
2008年,门阵、岭根等村的村干部郑子林、徐根昌等人,前往北京拜访了粟裕的夫人楚青,反映了老区群众要求通路的愿望。
“听说我们从门阵村过来,老人家非常高兴,对我们说,遂昌革命老区群众给了挺进师很大的帮助。”当时在上岭根村当党支部书记的郑子林告诉记者,楚青不仅亲切地在家中接待了众人,得知村民们的诉求后,还安排了众人与粟裕将军的儿子粟戎生(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见面。
2008年年底,粟戎生将军将几个村联合写的修路请愿书转给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并亲自写了一封信,希望地方政府能为门阵老区人民修路。
随后,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省政府分管副省长专门带领省交通厅负责人实地踏勘,2011年3月,门阵公路从云峰街道墩头村连接线动工。
“开始修路了,村民们都很振奋,纷纷用自己的方式为道路建设做贡献。”徐根昌说,工程开工后,大家热情极度高涨,在村里党员的发动号召下,大家你五百,我一千,这个集体经济薄弱的小山村硬是凑了30多万元用作修路;沿途村民更是主动将土地贡献给道路建设,确保工程能够顺利进行。
2015年11月12日上午10时,历经4年多的建设,工程总投资4325万元,被命名为“胜利之路”的遂昌云峰街道墩头至门阵公路全线贯通。
通车后,门阵至遂昌县城比原来缩短140多公里,不仅彻底结束了门阵村村民到遂昌县城需绕行约150公里,或徒步翻越郑岗岭3个多小时的历史,还开辟了遂昌通往金华、兰溪的一条重要通道。
“过去,老区人民对挺进师的支援,让红军和浙西南人民建立起了血肉的联系。”出席了现场通车仪式的粟戎生将军深情地说,修通了公路,希望老区人民继续艰苦奋斗,真正走上致富的“胜利之路”。
“华东天路”成了自驾游客打卡圣地
全长25.75公里的“胜利之路”,不仅打通了重重大山的阻隔,畅通了门阵与遂昌、金华的联系,更为门阵村铺开了梦寐以求的致富通道。
率先从“胜利之路”走出深山的,是门阵村优质的农特产品。
门阵村自然资源丰富,区域内众多的野生香榧树群落,在全省都十分罕见,是有名的香榧之乡。
这几年,依托野生香榧资源,门阵村大力发展香榧产业,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植了香榧,全村累计香榧种植面积超过了400亩。
与此同时,村里的高山茶叶、优质笋干,也纷纷搭上开往金华和遂昌的班车,走向广阔的市场。
“道路通了,村里香榧、茶叶、笋干等农特产品,都能卖出好价钱了,再也不会因为交通不方便而‘烂’在村子里。”门阵村党支部书记张红梅说。
更让村民们兴奋的是,随着近年来自驾游的兴起,曾经那一道道阻挡村民们出行的“天堑”,也成了华东地区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
张红梅介绍,“胜利之路”拥有600多个弯道,得益于高海拔、多急弯、五线错层、多云雾等特点,原本“险、窄、绕”的劣势,成了体验自驾游“奇、特、美”的优势,是名副其实的“华东天路”。
依托于此而形成的“华东天路穿越线”,更是吸引了众多自驾游爱好者、摩友前来游玩。
络绎不绝的游客,让门阵村民一改以往外出打工的习惯,在家门口开起了农家乐、饭店、小卖部。
窗明几净的客房,每个房间都配备独立卫生间,一楼还有可供使用的电器、灶台、餐桌……前些年,经过精心装修,门阵村村民张仙英的三层小楼变成了一家品质民宿,每逢节假日或周末,总能迎来一波波游客的光顾。
“路通了,来门阵的游客越来越多了。”张仙英说,在家门口就能有收入,生活幸福多了。
一组直观的数据,体现了门阵人的幸福生活。随着交通状况的改善,门阵村的人均年收入,从1982年时的79元,跃升为2023年的27065元。
腰包鼓了,脑子也活了。“房子的结构没有变化,墙面要复原到以前的样子。”这段时间,门阵村村两委正着手重现当年国共和谈的场景。
如今,国共和谈旧址、白沙庙军民联欢会旧址、白坛岗粟裕练兵场等红色遗址,成了门阵村最宝贵的红色资源。进一步深入挖掘与保护红色资源,走出一条“红绿金”融合发展的致富之路,是门阵村村两委锚定的发展方向。
沿着这条“胜利之路”,门阵百姓的美好未来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