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事务阳光票决制”发源于黄村乡黄泥墩村,是莲都区加强村民自治、推进清廉村居建设的重要机制,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莲都样板”,被写入浙江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决定,已成为省域治理现代化战略的重要内容。莲都区政协在黄村乡黄泥墩村试点,以“公开平等、暖心协商”作为宗旨,将“阳光协商”贯穿“阳光票决”始终,有效贯通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全过程人民民主。“阳光协商”与“阳光票决”的紧密衔接、互为支撑,相辅相成、融合贯通,进一步体现了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的民生议事价值诉求,更好地营造了“群众的事群众商量着办,群众的事群众参与着办”的基层协商氛围。
做法和成效
创新协商议事体系。一是强化区乡两级领导小组。成立委员履职小组及区、乡两级领导小组,由区政协副主席联系黄村乡,专委会对口联系乡履职小组,下沉基层开展业务指导。黄村乡党委、政府把“阳光协商”作为加强村级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列入工作日程,确保责任到人。二是构建委员为主体的“1+4+X”人员队伍。搭建以委员履职小组成员为主,村务联席会成员、乡贤智囊团、法律人士、政府部门和涉及利益的相关代表、专家共同参与的协商议事队伍,有序扩大群众参与。三是搭建“家门口”协商平台。注重物理空间的有效融合,深化民生议事堂等建设,公开设置“社情民意邮箱”,建立微信“社情民意群”,及时了解和回应群众期待,实现政协委员、村干部和村民沟通“零距离”。
贯通协商议事机制。一是加强“协商”和“票决”议题联动。围绕“阳光票决”议题及其他涉村集体、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广泛征集“阳光协商”议题,明确议题处置程序。与政协专委会加强联系,制订年度协商工作计划,将需要协商的票决议题列为重要协商议题,明确协商范围、对象,有效提高协商精准度。二是加强“协商”和“票决”程序衔接。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在村级事务进行“阳光票决”之前,制订协商活动方案,深入开展“阳光协商”。落实“三公开两评议”制度,推行协商前议题公示、协商中程序公开、协商后成果公示和部门、委员双向评议,全过程助力“阳光票决”成功率。2023年对黄泥墩岩头自然村饮用水提升项目等3件票决事务进行“阳光协商”,实现村民知晓率100%,票决通过率100%。三是加强“协商”和“票决”成果互促。以《莲都区“民生议事堂”操作实务规范12条(试行)》为指导,通过座谈协商、论证协商、恳谈协商、网络协商等形式,多场景、多模式、多角度开展协商,为“阳光票决”有效凝聚共识。同时,聚焦水源保护、“农光互补”等事项形成的票决成果,又有力地助推了“阳光协商”成果的转化具化。
培育协商议事文化。一是营造场地氛围。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等标语口号,安装设置到各村显著位置,建成阳光议事亭、村民议事厅、议事广场,推动“阳光协商”标识、组织、队伍、流程上墙。充分利用广场、廊桥、凉亭、围炉、农场等场地进行现场协商,把协商阵地搬到家门口、搬到群众当中,提升群众协商的体验感、参与感、获得感。二是加强协商组织。公开协商计划,预告协商事项,广泛听取村民声音、保障村民参与权、畅通村民反映渠道,通过协商实实在在帮助解决问题,在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同时,也厚植协商民主文化。如2022年、2023年先后在村务公开栏公示“阳光协商”事项4个、3个。三是落实活动宣传。协商前向村民宣传协商时间、协商议题等重要内容,鼓励群众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广泛参与建言献策。协商结束后充分利用微信、报刊等媒体,全面宣传“阳光协商”调研活动、协商过程和成果转化情况,推动“阳光协商”在基层工作走深走实、常态长效。2023年5月、8月,黄泥墩村民主决策事迹2次荣登《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