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长江禁渔自2021年开始,三年多来,禁渔工作取得了哪些新进展、新成效?江中渔业资源、岸上监管体系又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南京市长江“十年禁渔”综合业务技能竞赛于近日举办,活动现场透露了不少喜人变化。同时,执法人员透露,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目前正处于“三年强基础、顶得住”向“十年练内功、稳得住”转段推进的关键节点,我市正全力构建多维防控体系,在全流域织牢禁渔的“天罗地网”。
江中之变——鱼群数量明显增加,渔业资源恢复呈现良好势头
今年3月,鼓楼区长江南京段水域,无数野生中华绒螯蟹幼体溯流而上,试图从长江进入秦淮河。夜晚的长江边,数万只幼蟹浩浩荡荡地爬行,蔚为壮观。这是近年来我市首次出现大规模野生中华绒螯蟹洄游现象。
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解释,中华绒螯蟹是长江代表性物种,自20世纪90年代起由于大量捕捞等原因,其种群数量大幅减少,野生蟹资源一度走向枯竭,但随着长江禁渔政策开展,水生物资源总量增加,长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蟹群数量得到明显恢复。
省农业农村厅2023年7月发布的《2022年江苏省水生生物资源与渔业水域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显示,2022年长江干流江苏段常规监测共采集鉴定鱼类76种,比2021年增加4种。共采集江苏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937尾,其中长吻鮠56尾、鳗鲡15尾、鳊866尾,与2021年种类数持平,数量增加654尾。中华绒螯蟹平均体重为140.0克/只,比2021年增加24.0%,主汛期同口径平均资源丰度(资源密度)分别为421只/平方千米和58.64千克/平方千米,基于数量统计的平均资源丰度与2021年基本持平,基于重量统计的平均资源丰度比2021年增加17.5%。另一长江代表水生物种刀鲚也在稳步恢复中,《公报》显示,2022年长江干流江苏段主汛期刀鲚同口径平均资源丰度分别为834尾/1000平方米·小时和65.13千克/1000平方米·小时,比2021年分别增加517.8%和499.7%。
此外,一些重点保护物种数量在增加。据市绿化园林局统计,2023—2024年调查周期内,保护区内江豚评估种群数量65头,较2022年的62头增长4.84%。市农业农村局2023年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长吻鮠、铜鱼等重点保护物种及水生生物资源监测结果显示,采集鉴定土著鱼类种类数、体重均值和资源丰度较禁渔前显著增长,渔业资源恢复呈现良好势头。
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常见鱼类如青草鲢鳙“四大家鱼”性成熟周期一般在三至四年,其鱼群基数相对较大、产卵量大、繁殖快,禁捕三年来,数量快速恢复。但珍稀物种胭脂鱼、重要经济物种长吻鮠等鱼类,由于鱼群基数小、物种生长特性等原因,其种群数量的恢复速度与“四大家鱼”相比较慢,需要5年至10年甚至更长周期。
岸上之变——建立多维度常态化防控体系
11月5日上午,在长江南京鼓楼段、建邺段,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总队三支队巡逻艇劈波斩浪,副支队长陈攀正在带领队员们开展禁渔执法巡逻。据他介绍,长江“十年禁渔”政策获得了南京市民的大力支持,违法垂钓行为大幅减少。但同时违法捕捞团伙作案手段更加隐蔽,取证更难,执法难度加大,为此总队不断加强巡防精细化程度,开展多维度执法巡防。
“现在我们巡逻依旧保持高压态势,在日巡夜巡的基础上加强对重点水域和重点时段监管,联合各区开展执法专项行动。同时,我们的执法手段更加丰富,巡查覆盖范围也更广阔。”陈攀介绍,目前全市共挂牌成立渔政执法队伍9支,共有执法基地7个,配备执法船艇24艘、执法车52辆、无人机27架、监控609个、雷达35个。江上有巡逻艇,路上有执法巡逻车,空中有无人机飞防,三者共同布下执法“天罗地网”。
为了强化岸上监管,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多维防控体系,我市还积极引入科技监管力量。“您已进入长江禁捕禁钓区域,禁止捕捞垂钓。”随着记者靠近雨花台区长江禁渔岸线,附近监控探头的提醒声随之响起,震动光纤和人体引力装置自动将报警记录上传到执法中心,这是雨花台区长江流域禁捕联合执法基地打造的智慧禁捕系统。
“该系统利用18个感应雷达、4.2公里震动光纤、45个高清智慧探头等设备,建立起全地域、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监控体系。我们正在建造激光摄像头,进一步增加夜间摄像头的清晰度,让违法捕捞行为无所遁形。”雨花台区长江流域禁捕联合执法基地负责人李卫芳介绍,执法人员可以远程探头调度画面,进行隔空喊话劝离或者出警。此外,执法人员在手机上也可以使用该系统,看监控、抓拍、喊话、录像,各种功能一应俱全。借助该系统,雨花台区长江流域禁捕水域涉渔案件发生数从2020年的18件减少到2023年的4件。
据悉,目前全市已有10个区完成禁捕执法监控系统建设。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长江干流非法捕捞发案数较2020年同比下降55%。今年以来,全市农业农村部门查办涉渔行政处罚案件581件,公安机关破获非法捕捞刑事案件172件。
监管之变——巩固阶段性成效,长江“十年禁渔”转段推进
“虽然三年多来‘十年禁渔’成效明显,但成果还只是初步的,特别是生态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机制尚有待完善。”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总队一支队副支队长王新星表示,长江南京段全长98公里,拥有干流岸线、洲岛岸线300余公里,占全省近四分之一,全市境内有秦淮河、滁河、水阳江、固城湖、石臼湖等大型通江河湖,水域共有3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开展禁渔执法对人力需求巨大。同时,非法捕捞反复性强,禁渔工作仍任重道远。
“目前我市长江禁渔已从三年‘强基础’进入十年‘练内功’阶段,必须要持续增强做好长江‘十年禁渔’执法工作的政治自觉、不断强化‘十年禁渔’各项工作举措,全面保障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取得的成效,练好执法‘内功’。”王新星说。
“强基础”转向“练内功”,意味着什么?王新星介绍,自2021年起,我市不断完善制度机制,逐步强化长江“十年禁渔”执法基础。在全省首设禁渔联动中心,建立市、区、街镇、村(社区)四级禁捕网格,目前全市设立基础网格380个,55个涉水社区落实协助巡护员近700名。完善法规制度框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开展跨区域联合监管,实现市级以上交界禁捕执法协作全覆盖。渔政执法能力显著提升,已形成“人防+技防”的立体化岸线监管体系。但禁渔成效想要“稳得住”,必须练就执法“内功”。
如何练好“内功”?“需要继续保持执法高压态势,树立以防为主、禁防结合的思路,建立公安、渔政、市场监管等部门紧密配合的全链条协作机制,利用数字赋能,建立人防、机防、技防多维度常态化防控体系,提升日常防范和监管能力。推动禁渔执法监管向常态化、制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王新星表示,长江禁渔,重点在“防”,关键是“禁”,在全流域织牢禁渔的“天罗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