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泮永翔 李 奔
“台州市看守所安全无事故25年21天。”3月22日,跨入台州市看守所大门,最先入眼的电子屏幕提醒着每位来访者:时光荏苒,民警换了一茬又一茬,对于安全的坚守,没有一丝一毫松懈。
“正心化人,匠心做事”,秉持“法制化、智慧化、标准化”监管匠人精神,自2016年起,台州市看守所连续7年被评为一级看守所;2019年,被评为全国标兵看守所;2022年,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称号,系该年度全国唯一一个监管场所;去年12月,全国公安机关深化智慧监管建设现场会在台州召开,该所为唯一看守所观摩点。
前不久,台传媒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台州市看守所始终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监管工作由单纯确保安全向安全文明并重转变、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由传统管理向智慧管理转变。
创新“四色赋码”,管理更科学透明
绿、蓝、黄、红,外界常见的四种颜色,却是台州市看守所智慧管理的一个重要法宝。
根据在押人员的各项数据和各类要素,系统平台会自动生成“绿、蓝、黄、红”四色码,直观展示在押人员的风险等级。管教民警依“码”办事——红码,“一人一策”落实风险管控措施;黄码,加强日常谈心谈话和教育引导;蓝码和绿码,落实常态管理措施。
根据“赋码”情况,结合所在监室“一室一星”集体表现评比结果,在押人员在代购物品、图书借阅、文娱活动等9个方面有着不同的管理处遇。看守所所长吴开军说,“赋码”有效正向激励在押人员,从而降低监内风险。
“赋码”更深层次的意义是打破了“一切由管教民警定”的传统模式。管教民警、值班人员、巡诊医生等根据在押人员行为表现,录入或系统自动抓取进行计分,管理码对应分值变化实时转换颜色。“赋码”情况由驻所检察官全程监督,在押人员也可通过监室智能终端查看自己的加扣分及考核结果,从而保证信息公正透明。
“这套系统解决在押人员教育感化、安全管理、司法权益等全过程人权保障的难点、堵点。”吴开军表示,如果在押人员出现违规行为、异常表现,系统也会自动抓取并推送预警信息,管教民警也可由此“一码知底”,采取相应措施。
在司法实践方面,“四色赋码”在羁押必要性审查、审查起诉、案件审判、减刑裁定、监狱考核等环节得到有效应用。例如,法院可对被赋蓝码、绿码的被告人适用“减少基准刑10%以下”裁量。去年有个在押人员原判12年,因在所内表现优秀,诚心悔改,法院结合管理码裁定减少量刑。
“四色赋码”只是台州市看守所变传统管理为智慧管理的一个缩影,2023年,该所采集数据4.6万条,落实管控措施2681条次,管控率达100%,被评为全国智慧监管建设成效突出单位。
医疗迭代升级,保障墙内平安
“第二监区的药品已发放完毕,准备进入第三监区。”上午10点半,监区里的医护人员通过对讲机汇报药物派发情况。
医疗问题,特别是突发疾病救治,一直是困扰看守所的一个难题。前些年,台州市看守所的“医疗团队”仅有七八人,且专业技术有限,一旦遇上心肌梗塞等突发疾病,就只能紧急出所就医。
另一个现实的问题,台州市看守所内在押人员患病率较高,许多人员患有高血压、肺结核、糖尿病等,发病时需要出所就医,一年最多可达上百次。“出所就医,不仅耗费大量警力物力,还会增加安全风险,因此我们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和市卫健委等方面支持,在所内成立一支专业的医疗队伍。”台州市看守所副所长陈云波说。
2021年1月,台州市立医院公安监管分院正式揭牌运营,这也是省内唯一一家设置在监区内的公安监管医院。医生、医技、护士、护工、药剂师,这个由22人组成的医护团队全部由市立医院派驻,采取“常驻+轮转”模式,全天候保障在押人员生命健康权。
陈云波说:“自从有了专业的医疗团队,在押人员因病死亡风险和出所就医人数大幅下降,在安全基础上使得人权也得到保障。”
让陈云波印象深刻的,是2023年救治一位脑中风在押人员。在一次日常巡查中,他和巡诊医生发现在押人员丁某兴行为异常,“耷拉着脑袋,对外界的呼喊也没反应。”陈云波跟医生随即检查,初步判断是脑中风并立即出所就医。因送医及时,丁某兴在黄金期内得到救治,脱离生命危险,他的家人还特地来看守所送上锦旗以表感谢。
此外,看守所自主开发智慧医疗管理系统,搭建医嘱全岗位流转、药品全自动打包等模块,建立“常驻+远程+增派”医疗诊断模式,实现市立医院与监管医院就医资料互传,各方面的医疗专业化带来了十分显著的成效——2023年,监管医院开展健康检查2200余人次,处置潜在危重病人20余人次,出所就医同比下降85.5%,获评全国医疗卫生专业化建设示范公安监所。
聚焦教育感化,用真情温暖人心
今年3月,在押人员陈某瑞所在的监室再次获评文明监室,他是监室内考核分数最高的人。然而去年刚进看守所时,陈某瑞还是个“刺头”,经常与他人发生争执。
对此,看守所将陈某瑞列为重点监管对象,时常与其深入谈心,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多方面关爱。一段时间后,陈某瑞感受到了来自看守所的温暖,渐渐做出改变,不再出口成脏,与同监室人员和睦相处,并保证一定服从管理。
台州市看守所主要负责市本级和主城区的收押任务,同时承担“四区一县”(椒江、黄岩、路桥、台州湾新区,三门县)女性和未成年人的集中收押。在高墙内管教这样一群人,考验管教民警的不仅是耐心,还有解决问题的智慧。
在监区二楼的一个房间内,整齐摆放着全套直播设备,墙上还贴着年、月、周课程计划表。这里是台州市看守所开展集体教育的正心演播室,借助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等社会帮教力量,邀请教师等专业从业人员在演播室现场授课,开展思想政治、普法宣传、健康宣教、道德文化、技能培训等课程。
“对于在押人员,看守所不是简单的关押,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认知上有所改变。”吴开军说,通过教育感化在押人员,帮助在押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建立重新生活的信心。
看守所内的生活不同于外界,在押人员被限制人身自由难免产生焦虑情绪。所内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民警,组成心理疏导团队,为在押人员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有效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实现自伤自残“零发生”。“看守所民警是特殊园丁,给予每一位在押人员人性化管理和教育,给他们温暖和帮助,从而实现监管工作平安和谐。”管教民警、心理咨询师钟灵巧说。
在押人员中还有个特殊群体——未成年人,护好这些“小苗儿”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为此,台州市看守所专门成立“护苗”工作室,提炼“365”工作法,积极联系市关工委、市妇联、高校等开展结对帮扶,让“阳光”洒向他们。
营造优良环境,管理更具温度
人性化管理,是监所文明的体现,也是感化和挽救被监管人员的重要措施。
一个监室,满员是14人。十多个人洗漱、吃饭、睡觉都在一个空间,如何让里面空气保持清新无异味?针对这一问题,台州市看守所对监室进行了改造,自主研发安装具有定时换气、自动感应、延时关机功能的变频换气除臭系统,让空气流动通畅。考虑到灯光会影响在押人员睡眠,该所还配发与识别服颜色对应的眼罩,解决睡眠问题的同时又方便了管理。
2023年,台州市看守所又开展了监室内物品“硬改软”工程,将勺子、牙刷、书写用笔、衣架等塑料制品改成软塑或者橡胶材质。
在伙食方面,台州市看守所自行设计了一款集保温、消毒为一体的餐车,并实行分餐制。只需民警将分装好的餐筐放在送餐口,在押人员从监室内的送餐口取走,一人一盒。每个监区送餐一般为3分钟-5分钟,最大程度实现了快速、高效送餐,确保每人吃到的都是热乎的饭菜。而对于生病人员和未成年人,看守所还会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餐食,补充营养。
只保障外在环境条件还远远不够,台州市看守所在监区内的文化氛围上也下了一番功夫。
每个监区的入口处都有一块白墙供在押人员张贴作品。在管教民警的引导下,在押人员会在一些重大节日里进行“才艺展示”,书法、绘画、手抄报等纷纷“上墙”。
刚过去不久的“3·8”国际劳动妇女节,台州市看守所组织女性在押人员举行“自尊、自爱、自强、迎新生”手工比拼活动。在活动室里,女子管教大队大队长李惠颖指着墙边的一份份手工作品说:“这些都是当天做的,她们很乐意参与这样的活动,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容。”
服务主动外延,深化数智赋能
“这么多年的实践下来,我们对看守所职责有了更宽泛的认知。仅围绕安全开展管理,只能打60分。法治化开展工作,做好了可打80分。而只有真正做好了服务工作,才能打100分。”台州市看守所所长吴开军说,优质服务是“枫桥经验”的金字招牌。
看守所如何做好服务工作?台州市看守所给出的答案是,坚持走“数字化改革”道路,让数据代替人多“跑”,实现服务群众、服务诉讼。
“外机+内机”监室智能终端在去年成功研发安装,可以为办案单位提供便捷服务。在押人员在诉讼阶段,无论是鉴定结论告知、开庭还是认罪认罚等节点,办案单位原本都需到看守所“上门”办理。使用智能终端后,“法务代办”得以实现——依托“政法一体化”平台,对电子形式送达的法律文书,在押人员在智能终端浏览签名捺印后网上流转,避免办案单位来回跑腿和在押人员带进带出,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同时也消除了安全隐患。
在服务群众方面,所内设立了会见提讯自主办理机,办案民警、律师等只需用证件登记一次即可自动分配到席位。对于可能需要会见多名在押人员的律师,该所也在律师休息室安置了自主办理机,律师无需返回前台即可再次办理。
此外,台州市看守所统筹推进线上线下“两个窗口”建设,推进公安监所e通办平台,打造365天无障碍服务大厅,实现会见预约、存款、亲情通信等一站式办理,网上办事率达80%以上,真正实现了公安监所服务事项“通办、易办、好办”和群众“零次跑”。
吴开军说:“监管工作是公安工作的一部分,也是群众工作的一部分,牢固树立、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干事思想,更加积极主动地履行职责使命,真正用我们的努力,换来群众的少跑甚至不用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