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钟菡
“我们白天拍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晚上回酒店,看到电视里的《繁花》演着90年代的上海。”站在上海影城2号厅的舞台上,导演陈可辛回忆起年初在上海拍摄电影《酱园弄》时的经历,被这座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上海城市精神深深感染,“很高兴再来到上海,来到传奇诞生的地方。”
为推动上海电影迈上新台阶,昨天,《弘扬城市精神打造电影之城 上海市电影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正式发布。未来三年上海出品的精品创制片单也于同日发布,《酱园弄》《千里江山图》等作品在列。这座当之无愧的“电影之城”将进一步筑牢根基、开枝散叶,吸引更多电影人在这里创造新的传奇,也让好内容与观众在此双向奔赴。
擦亮“上海电影”金字招牌
近年来,上海电影市场领跑全国,电影票房、放映场次、观影人次、影院数量、银幕数量、座位数量等各项市场数据多年保持全国城市第一,出品了多部如《奇迹·笨小孩》《攀登者》《人生大事》《长安三万里》《万里归途》《无名》《长空之王》《孤注一掷》《狗阵》等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质的精品力作,斩获众多国内外重量级奖项。
在昨天的发布活动上,殳俏、江海洋、陈可辛、郑大圣、徐峥、黄建新、黄家康、路阳、管虎、滕俊杰等众多电影人齐聚一堂,不少人都带着“上海出品”影片前来,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舞台上提前跟观众打招呼。其中,《解密》《逆行人生》《白蛇:浮生》《异人之下》等多部“上海出品”影片将在暑期档上映,获得第77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大奖的《狗阵》已于6月15日上映,为观众献上光影大餐。
浓郁的电影氛围和良好的创作生态,让多位电影人直言这是喜欢上海的理由,也因此引来不少创作上的“回头客”。2004年,陈可辛第一次在上海拍摄了电影《如果·爱》,被时髦与厚重年代感并存的“魔都”深深吸引。时隔20年,他重回上海拍摄新作《酱园弄》,带领剧组在乍浦路一带搭了富有真实感和生活气息的弄堂场景。每天开工时,他都会从酒店步行到虹口区外景地,经过大街小巷,闻到路边摊豆浆、油条的味道,听着阿姨、爷叔们讲上海话,想起儿时听父亲描绘的住在亭子间、梦想当作家的生活,那种朴素的情感也融入作品里。“每个演员进组我都会亲自带他们走一遍,景区的每个房间里有上海不同年代的故事,我能够想象这些地方发生过什么事情。我想尽全力拍好心目中这座历久弥新的城市。”
电影开拍前,《酱园弄》外景地连带周边的胜利电影院成了上海的热门文旅打卡地。不少市民在这里沉浸式地享受电影文化空间,还有住在附近的老居民自豪地和路人讲起虹口“电影金三角”的历史。
随着《行动计划》的发布,上海将重新擦亮“上海电影”这块金字招牌,持续推进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陈可辛认为,上海既有本土色彩,也有国际化的包容,始终为影视带来一份不一样的力量。“希望这种力量推动更多电影人永葆热情地去讲每一个时代的上海故事,传递每一个时代的上海声音。”
让电影文化深度融入城市生活
截至6月14日,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已售出电影票46万余张,来自海内外的影迷纷纷赶赴上海,沉浸式感受电影之美、城市之美。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情感认同,也是上海这座“电影之城”的底气与信心。
今年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提出5周年,《行动计划》紧紧围绕“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把为人民谋幸福,让生活更美好贯彻落实到上海电影工作各方面。按照《行动计划》,上海将进一步推动电影文化深度融入城市生活,不断提升市民的感受度与参与度。
目前上海拥有379家影院,票房数、银幕数等6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城市第一。不少影院经理发现,上海观众口味与全国并不同步,不同影院也会有所区别。电影《奥本海默》上映当月赶上票房淡季,但MOViEMOViE影城和上海影城却靠《奥本海默》的高上座率拿下该月全国影院票房冠亚军。《芭比》上映首周,上海影院给出了高出全国一倍的排片;2022年到2024年上映的19部动漫影片里,上海地区的上座率全国第一。
如何更好满足上海影迷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挖掘票房潜力?按照《行动计划》,未来上海将重点打造一批各具特色、受众清晰的主题影院,鼓励影院以电影为媒介完善特色经营,打造上海电影文化标识,并能够为类型影片宣发提供更精准的放映渠道,推动产业良性发展。上海同时打造“周周有影展”等观影品牌,通过差异化的优秀内容供给和高黏度、高互动、高频次的活动,让各类电影在上海都能够找到知己,赢得共鸣。
此外,上海还将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持续优化惠民、惠农、惠学、惠老、惠特“五惠”放映活动和电影进农村、进校园、进军营、进展馆、进养老院、进商圈的“六进”公益放映。
会上还发布了上海影院建设2.0规划、上海电影发展研究院愿景以及上海电影之城最新地标“F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