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连云港:挺进深蓝,挖掘“后发先至”新动能

  原标题:连云港明确发展目标:到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28%——

  挺进深蓝,挖掘“后发先至”新动能

  广袤的海洋蕴含着无限潜能。因海而生、向海而兴,坐拥195公里海岸线、160万亩沿海滩涂和7516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连云港汇聚“港、渔、景、岛、涂、能”等多种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的资源禀赋得天独厚。

  在当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如何立稳潮头、实现后发先至?连云港吹响经略海洋、挺进深蓝的冲锋号,把海洋的资源优势、空间优势转化为经济动能、开放活力和创新特色,推动海洋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全市海洋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在《连云港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中,连云港市明确,到2025年,全市海洋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基本形成以海洋装备、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文化旅游为支撑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上升,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8%,初步形成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格局。

  传统海洋渔业走向深远海

  盛夏时节,海州湾畔,赣榆区秦山岛东侧15海里处,海上牧渔城暨深海围栏一期项目建设已进入关键阶段。“一期项目投资8000万元,将在200亩海域上建设一套18万立方米的围栏式养殖平台。建成后采取网箱混养模式,预计可投放绿鳍马面鲀160万尾,周边养殖牡蛎、紫菜等。”江苏海上牧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国说。

  连云港是传统的海洋渔业大市,拥有全国八大渔场之一的海州湾渔场,据统计,去年该市海洋渔业产值达到151.3亿元。随着近岸近海养殖空间日趋饱和,走向深远海,成为必然的选择。

  “连云港海域特点是水较浅,全年温差较大、盐度变化稍大,适合建设大型养殖设施,养殖杂交鲟、鲈鱼等广盐性鱼类,还可以利用夏季存在的黄海冷水团,养殖三文鱼等鲑鳟鱼类,经济效益可观。”中国海洋大学原副校长董双林曾对连云港深远海养殖发展提出建议。

  海上牧渔城暨深海围栏项目建设,就是连云港在此领域尝试的第一步。王建国说,除了深远海养殖,该项目还配套建设了水产苗种基地、码头、船只和加工、冷链物流企业,将打造一条集育苗、养殖、成鱼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

  海洋捕捞同样在向深远海迈进。江苏深蓝远洋渔业有限公司以连云港为基地,使用国内第一艘、代表国际最先进水平的南极磷虾船“深蓝号”,实现我省远洋捕捞“从无到有”的突破;同时在连云区投资建设南极磷虾加工基地,年产600吨南极磷虾油项目已顺利投产。“我们正在与科研团队合作,对南极磷虾进行功能肽靶向水解、活性功能、功能产品复配等方面研究,开发生产以南极磷虾为原料的调味产品、营养添加剂、化妆品。”该公司副总经理赵福江说。

  耕海牧渔,筑造“蓝色粮仓”。连云港一手推动近海渔业转型,优化海水养殖布局,推动立体综合碳汇养殖,支持重点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一手推动海洋渔业向深远海养殖、远洋捕捞转型,拿出真金白银,对大型养殖装备最高补助1000万元,对新建的大型养殖工船最高补助1500万元。

  传统产业也抢抓新业态发展机遇。作为海鲜直播“网红地”,赣榆区打造海鲜电商(海洋食品)产业党建联盟,拓展“朋友圈”,加大对直播电商的扶植力度,发布“电商直播人才20条”,制定出台推进直播电商高质量发展5条举措,全面培育电商发展新动能,让传统渔业搭上互联网快车。

  产业体系融入更多“蓝色元素”

  在位于连云区的田湾核电站温排水海域,总投资超98亿元、我国最大的海上光伏项目——中核田湾200万千瓦滩涂光伏示范项目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施工。“将光伏发电站从陆地搬到海上,发电量高、土地占用少、易与其它产业相结合,项目批准用海面积约2.8万亩,建成后可年均提供清洁电能约22.34亿千瓦时,年节约标准煤约6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7万吨,将有效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中核汇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刚说。

  沿着连云港绵长的海岸线前行,田湾核电7、8号机组正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国内首个旋转流潮汐海域风电项目——华能灌云海上风电实现并网发电,三峡9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国能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等一批新能源项目纷纷落户……“充分利用海洋资源禀赋,连云港有11个场址430万千瓦规模光伏项目入选省海上光伏开发建设实施方案,全市纳入《江苏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项目规模达60万千瓦。”连云港市发改委沿海处处长闫莉说,多品种、多类型、多样化的海洋清洁能源基地正多点开花。

  海洋工业也在多点发力。走进连云港杰瑞自动化有限公司LNG大口径智能装卸系统试验场,5台近30米高的LNG卸料臂一字排开,正进行自动对接测试。“LNG就是液化天然气,LNG卸料臂是LNG接收站码头最核心的设备,靠它建立起运输船与接收站之间的输送通路,让LNG装卸安全、快速。”该公司总经理刘志成自豪地说,眼前的是全球首创具备自动对接功能的卸料臂,国内首先在天津LNG接收站应用,现在还出口到了缅甸、印度等国家。

  目前,连云港市海洋装备制造领域已产生多项“第一”:全球最大的旋筒风帆顺利启航,国内最大功率纯电动拖轮交付使用,全国首台LNG接收站撬装式自动化装车系统通过验收。

  连云港立足产业基础,做强做优海洋装备、海洋新材料、海洋交通运输等海洋产业,出台系列政策,安排1亿元财政专项资金,设立3亿元海洋产业投资基金,以真金白银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联合金融部门发布了年度海洋经济领域项目融资需求清单,从去年以来,已累计完成授信金额217.67亿元,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累计注册企业9.1万户,累计成功撮合融资需求126.87亿元。”闫莉说。

  构建区域性海洋科创高地

  6月16日,由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和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共同研制、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运营管理的1500吨中尺度试验船“创智号”抵达连云港,开启系列海试。“这标志着我市首座海上‘移动实验室’顺利投用,连云港全面开启海洋科技创新新纪元。”连云港市科技局局长许东方说,试验船将在连云港海域开展感知信息融合、自主航行、智能能效等系列海试,为国家海洋科技发展贡献连云港力量。

  经略海洋,科技先行。连云港已建成市级以上涉海科技平台载体43家,培育涉海高新技术企业42家,为海洋科技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们是全省首个海洋领域技术创新平台,着力破解海洋资源开发领域发展瓶颈。之所以选址在此,就是看中了连云港海洋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俞孟蕻说,中心围绕海洋生物技术、海洋装备技术、海洋电子信息技术三大领域,集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各方力量,促进政产学研资深度融合,打造海洋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目前引进了4个创新团队和孵化落地14家企业,其中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金翔龙院士团队在原位芯片级多参数水质传感器研发方面已取得突破;江苏海洋大学董志国教授团队申报的青蛤新品种“江海大1号”获批;江苏海洋大学海洋工程学院院长缪泉明带领的团队研发了“智浒一号”浒苔打捞装置;孵化引进的江苏阅水智芯有限公司成功研发芯片级双参数水质传感器并已进行成果转化。

  强化校企联动,加快推动产学研融合。6月28日,以新质生产力促进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连云港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学会/协会、企业的300余位专家学者相聚连云港,教育界、科技界与产业界深度对话对接,深化涉海产学研合作。

  优质海洋经济发展的根基是人才,引进一名人才有时可激发“带来一个企业、盘活一片产业”的效能。“当前部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成长期,骨干人才培养较慢,海洋产业培育的高层次人才数量与蓬勃发展的海洋产业人才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矛盾。”连云区委人才办副主任张体洋说,为了大力支持连云区乃至连云港市海洋产业发展,连云区强化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和悟空科创中心建设,依托平台聚人才,在海洋生物技术、海洋高端装备技术、海洋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研发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促进海洋领域人才、科技和产业融合发展,还给予顶尖人才(团队)最高1000万元、领军人才最高100万元资金资助,支持海洋人才创新创业。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27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