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首页>地方频道>合肥>要闻

他们,为何不约而同选择合肥?

没到8点半,张乔便匆匆步入办公室,处理起垒放在案头的厚厚简历。江苏的、江西的、湖北的……一份份异地求职者的简历,触动张乔想起两年前自己的求职经历。

同其他异地求职者一样,每到阳春三月,在家过完春节的张乔也会离开老家,来到合肥,开启新一年的工作生活。不同的是,这两年,再见到路面上穿梭的车牌号为皖A的车流,他的心中少了离家的不舍,更多的是笃定与踏实。因为他来的这个地方,是他的“第二故乡”。

3月7日,合肥发布数据。2023年,合肥常住人口985.3万人,较2022年增加21.9万人,增长2.3%,较2020年增加48.3万人,较2013年增加181.3万人。近3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近100万人。

他们,为什么要来合肥?

人的抉择

“我是个流动的人。”合肥工业大学毕业生张乔这样说。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后,不少研究者曾感叹:流动人口规模达到3.76亿出乎意料。这一数据规模意味着,全国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在流动。

张乔的“流动”状态,始于7年前的高考。

“一方面我是北方人,从小对南方好奇;另一方面,合工大是我当时的志愿高校,两方面综合考虑,最终选择来了合肥。”张乔说。

对比城市区位、考试排名等必要因素,高考毕业的他把“流动”的首站,设在了合肥。“第一次来合肥,我特意选择了火车。一路风景可收眼底,符合我内心的‘流动’预期。”

《中国人口大迁移的新趋势》曾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经历了从“孔雀东南飞”到2010年后的回流中西部,再到近年的粤浙人口再集聚和回流中西部并存。从城市层面看,近年向粤浙集聚的人口主要在大都市圈,而回流中西部的人口也主要是向大城市集聚。

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高水平大学接受教育成为许多学子的追求,也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于常居地的选择。

在清华读博前,生长于淮北的王康成也这么认为。自高考后离家,本科、研究生、博士,十数年的时间,他一直在外“流动”。“在北京求学多年,师长、伙伴几乎都在北京。我读博的研究方向为智能制造,在北京也能获得不错的发展机会。”

根据智联招聘等平台研究推出的《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2023》报告显示,“95后”人才向东部集聚明显,人才净流入占比为18%,明显高于全国总体流动人才的14%,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

如何让所在的城市,成为引人流入并感受到幸福感的城市呢?各个城市频频出招:

2022年上海人才落户条件再次放宽,高层次人才、重点机构急需人才、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等5类人才可直接落户,申办公示期由15天减少至5天;

南京通过实施“宁聚计划”吸引青年人才聚集发展,2022年南京人口增量居江苏省内第一;

合肥实施人才安居行动,主打“有家,就有归属感”。来到合肥的年轻人,符合条件即可享受免租3年、首套房不受落户条件限制等政策,打好“服务牌”……

城的原因

千余万人漂在北京,千余万人涌向上海,千余万人逐梦深圳……北上广深的名头多年响亮,向来是全国人才与精英的流入地。

为什么这些城市一直都能吸引如此多的人?或许马太效应可以加以解释。

优势往往会产生更多的优势,一旦科技发达、交通便捷、经济发展势头足,这些资源则会愈加流向资源更为集中的地方。因此,资源的流动也促成了人的流动。

随着成长于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的年轻人才逐步走入职场,他们关注的不再只是工作发展、薪资富足这些要素,还倾向留意创新环境和文娱产业发展情况。因此,南京、武汉、合肥、福州等城市也逐渐备受青睐。

2021年3月,合肥开启“智汇合肥高校行”活动,建立了合肥与王康成之间的坚实联系。

“当时好几个城市我都在考虑,正好合肥带着企业来清华宣讲,给我和相关企业有了面对面了解的机会,也让我更加了解到合肥的新发展。”王康成说。

企业渴望人才,人才寻求机会。在多家企业中,王康成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一见倾心”。然而不太凑巧,他当时的研究方向与研究院项目的关联度并不高,这也让王康成一度踌躇。

“我有工作方向上的顾虑和无法很快适应环境的担忧,院里了解后在多个项目组给了我支持。最终综合考虑后,我还是坚定地来了合肥。”

综合考量,是从哪些方面?在王康成看来,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科创环境是首要。基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中国科大、安大两大高校平台,环境支撑强;其次对人才十分重视,合肥建立了人才评价机制,为人才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保障;最后,在城市里,可以平衡好工作和生活,幸福感的满足也十分必要。

同年10月,王康成博士毕业。第二天,他就收拾行装,来到了合肥。

人往高处走。在以往的人口流动中,北上广深因为经济更繁荣,多年持续着人才虹吸效应。但经过不断的产业布局,重庆、杭州、合肥等城市也逐渐有了和它们争夺人才的底气。

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近三年,合肥净增常住人口持续攀升,由2021年9.5万人、2022年16.9万人,提高到2023年的21.9万人,增量较上年增加5万人。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2.7万人以上,是全国的1.8倍左右;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超180人,是全国的2倍左右。

究其原因,与合肥经济发展形势密不可分。近些年来,合肥的发展思路清晰,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规律,既做好了原有产业的集聚提升,也大力发展战新产业,通过推动战新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构建“6+5+X”的迭代升级战新产业发展格局。2023年,全市战新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1.1%,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4.7%;同时入局元宇宙、量子科技、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给年轻人带来了无限的成长机遇。

心的锚点

张乔比喻说自己当过一次“出走的孩子”。

“大学毕业后,我的第一份工作不在合肥。两个月之后,再回到合肥开展业务,说实话,那一瞬间眼眶是有些湿润的。”

四年的大学生活,在张乔心中,早已把合肥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虽然这份认定中蕴含着情感羁绊,但理性回归后,张乔依然觉得合肥具有极致的“性价比”:“合肥城市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我的新单位京东方平台稳定机会多,回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在消费观念发生转变的现在,“性价比”对年轻群体的号召力和吸引力,足够大。

《2023年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显示,2022年,成都、重庆、杭州、宁波、合肥等15个城市新增人口合计近110万人,成为人口增长的重点。

由于这些城市本身的能量集聚已达到一定程度,工资收入提高,就业机会多元,教育医疗资源丰富,对年轻人很有吸引力。同时,相比老牌强市的生活压力较大,此类新兴城市生活成本较低,性价比高,也使得不少人选择新兴城市。

巨海纳百川,麟阁多才贤。事实上,人口的变化也往往关联着城市的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

比如合肥,在人随产业走的规律下,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建设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3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牵引,推动战新产业成为合肥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引擎;同时构建了研究型大学、高能级平台、高层次人才、创新型企业聚合发展“类硅谷”生态雏形,形成追赶超越的内生动力和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宜业也要宜居。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降低落户门槛,筹建更多高品质人才公寓,布局医疗、教育、文化等优质便捷服务,聚才引才用才,吸引“千里马”齐聚逐梦。

集聚城市活力。将“创新”应用于体制机制、产业构筑、文化建设等“每一寸肌肤”,带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加速蝶变,“养人的地方”,群众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

阳光正好的春日,张乔带着岗位offer,代表企业方参加“合肥请您来”千企万岗专场招聘会,把“热辣滚烫”的职位招聘和“满心满意”的城市热情,分享感染给更多回来的家人与远方的客人;醉心研究事业的王康成也暂时停下了手头的工作,时不时走出研究院,在温暖的小家与家人共沐春光。

“奋斗的工作,安稳的生活,我想,这就是人生的踏实吧。”不约而同,他们都这么说。

·记者 许露瑶·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3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