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民俗

从传统名画中,看古人如何“闹元宵”

  近日,游客到南京白鹭洲公园《上元灯彩图》非遗艺术展上,可以看到鳌山灯、九色鹿灯、红珊瑚树这些璀璨华美的灯彩,而它们都是以传世名画《上元灯彩图》为蓝本制作并布展的。古人过元宵节有哪些风俗?让我们走近这些传统名画,看看古人“闹元宵”的真实场景。

  “《上元灯彩图》以长幅画卷,生动展现了明代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的盛况,可以媲美《清明上河图》和《姑苏繁华图》。从画中展现的各种精美彩灯,可见南京的灯会历史悠久;从画中描绘的市井百态,可见当时南京各行各业的生存状态。”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认为这幅画是了解明代南京人生活的重要史料,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明朝,元宵节成为最盛大的节日之一,几乎家家走桥,人人看灯。“《上元灯彩图》绘制的主要是夫子庙北面内桥一带元宵节的繁盛场景,生动复原了明代上元节百姓狂欢的景况。”今年秦淮灯会布展的参与者、龙源集团文化艺术部负责人邹圣楠告诉记者。

  据她介绍,《上元灯彩图》因为藏匿在民间,所以长期并不为人所知。最早发现此卷的是近现代书画鉴定家徐邦达,他考证出此卷表现的是明朝上元节盛况,并在画卷引首提笔“上元灯彩”。北京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新通过对画面艺术风格及人物服饰的研究,判定此画创作时间为明代万历到天启年间。同时根据画中的三孔石桥,对照《康熙南巡图》中所绘南京街市桥梁题名及周边地理空间,确认这座三孔石桥为南京城南的内桥。据杨新研究,这是一名画师受富商定制创作完成,不过作者已经无考。

  画面中描绘了哪些内容,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邹圣楠作了详细解读。这幅画长266.6厘米,宽25.5厘米,绘有2500多人,300多件灯彩。以鳌山灯为中心,以东可称为东市,多为花鸟盆景、珍禽异兽;以西可称为西市,游人如织,百艺齐聚。

  中间的鳌山灯是一座巨大的彩灯山,号称由万盏灯彩摞成山形。“鳌山”源出我国上古神话传说。据《列子·汤问》记载,渤海之东漂浮着五座仙山,常随潮波上下漂移,于是天帝命令十五只巨鳌抬头将五座仙山托起,稳固海上。鳌山灯因此也有稳固江山的意义。《上元灯彩图》中的鳌山灯与众不同的是,以造型奇特的太湖石堆叠而成,山上有盆景植物,并布置着各类民间故事中的人物灯饰,四周挤满了围观的游人。

  除鳌山灯外,东市还有滚灯、遨游龙灯,西市还有大型珠灯等。滚灯凝结了古人智慧,灯笼即使抛向空中,里面的蜡烛都能保持向上且不熄灭;遨游龙灯的龙身由若干个灯笼相连,灯笼内是用桐油、棉纱或灯草做成的“油捻”,龙灯舞动时五光十色,始终不会熄灭;大型珠灯上有华盖,垂有流苏,还绘有花鸟风景,此类宫灯在明代频繁出现于古画、织物、珠宝文物之中。

  《上元灯彩图》绘有各种各样的人物:身穿红色圆领袍常服、头戴展翅幞头的尖嘴猴腮大臣,身穿绿色圆领袍、搭配乌纱帽的憨厚小官,头戴东坡巾的文人,头戴网巾的庶民,走街串巷贩货郎,红衣卷发的异域小哥……

  画中还绘有各式店铺:蜡烛铺、元宵铺、书铺、字画铺、古董铺、宠物铺、酒肆等;以及各种表演:摔跤、蹴鞠、鼓乐、皮影、魔术等。

  画面中还出现了售卖雨花石的小童,可知在明代,雨花石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独立审美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物品,这也是雨花石首次出现在古代民俗画作品中。

  画中除一些青楼女子外,良家妇女形象极少,这是什么原因呢?邹圣楠解释,明代南京的上元灯节日时期,妇女可以将孩童交给丈夫,姐妹相约夜行“走百病”,这是明清以来上元灯节日的风俗之一。但一些士大夫对妇女元宵出游颇有微词,担心世风日下,所以建议禁止妇女出游,作者可能受此观念影响,所以只在画中留下少数女子的身影。

  元宵节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狂欢节,小朋友们成为不可缺少的主角之一,清代的《八子观灯图》《闹元宵图》都表现了孩童的兴奋与欢乐。

  《八子观灯图》由清代画家闵贞所作。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硕导刘德龙表示,这幅画呈现了八个围聚在一起的孩童,正专注地低头观赏着眼前的花灯,静态中带着动感,展现了一种温馨欢乐的情景。

  无锡博物院收藏的《闹元宵图》,由清代无锡画家潘锦所作,描绘了孩童们敲锣打鼓庆祝元宵的场景。画面中的孩童有的正屏气专注演奏,有的边演奏边凝神聆听,有的则四下顾盼,锣、鼓、铙、唢呐以及活泼调皮的孩童,均凸显了“闹”的主题。

  燃放烟花、观戏也是元宵节的重要活动。清代扬州画家管希宁的《元宵行乐图》是描绘这些场景的经典画作。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扬州市职业大学教授李金宇对这幅画有深入研究,从中可见古代官宦人家是如何欢度元宵的。

  画面右下方三个孩童在踢蹴鞠,上方两个孩童在放鞭炮,一个点引信,一个捂耳朵,表情既紧张又渴望。画中另有打着灯笼的孩童数人,有举龙灯的、有举鱼灯的、有举凤灯的,还有一个孩童站在鼓墩上高举荷花灯。画面中间,可看出一个戏班在表演,这应是有关北方异族使臣来华觐见的戏文故事。外番使臣身着皮帽和皮裙,初入中原,一切新奇,手舞足蹈。在朝觐者右前方,一汉人红衣官服者,手持朝笏,徐徐而行,作为礼仪官起着引领的作用。在他们身后,都有伴奏者,外番使臣身后是腰鼓,仿佛让人感受到了北方粗犷雄浑的气息。而在汉人官员身后,是笙和笛,二者一比较,既看出了各自的身份,又营造出浓厚的乐感氛围。值得注意的是,外番使臣脸上戴有面具,这说明该戏演出的是隋唐年代的故事。因为据记载,隋唐时期青年男女在元宵节有戴“傩面”的习俗,也就是会戴着面具在街上赏灯游玩。

  “画中人物有二十四个之多,神态各异,绝无雷同。从《元宵行乐图》来看,管希宁确是一位虽声名不显、技艺却极高的全能画家。”李金宇说。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1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