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静安区的大街小巷,特色餐馆星罗棋布,为城区增添了浓郁的“烟火气”。然而,伴随着“烟火气”一同升腾的,还有煎炒烹炸产生的油烟问题。
作为超大城市中心城区,静安区人口密集、楼宇林立,餐饮企业总数约6000家,其中涉及油烟排放的就有3000家左右。这些企业不仅数量多、分布广,还存在流动性大、部分企业环保意识薄弱等问题,给管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为解决这些难题,区生态环境局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通过“一网统管”与“一网通办”的融合,探索出一套跨条线、跨街镇的分级分类精细化管理模式。
依托全域纳管
动态掌握辖区企业现状
在静安餐饮行业的管理体系中,实现管理主体的全面覆盖是首要任务。
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形象地表示:“我们就像在编织一张严密的网,把每一家餐饮企业都纳入监管范围。”
通过开展固定污染源全域纳管,对餐饮企业的法人注册数据、业务条线数据以及属地发现等各种新增来源开展治理。同时,结合生态环境应用场景,每月联合属地街道开展线下核查。
核查过程中,执法人员会根据餐饮企业的实际情况,给它们分别打上油烟气、VOCs等污染因子标签,就如同给每个企业贴上专属的“健康标签”,方便后续的管理和监督。
经过二次核查后,这些企业将被纳入管理库,实现全域范围内餐饮企业的动态更新管理。这样一来,无论餐饮企业如何变动,都逃不过监管的“眼睛”。
跨部门、跨条线联动
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
刚结束食品安全检查,又迎来安全生产检查,还有消防、环保、税务等部门的执法检查,应接不暇……这是不少餐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扰。
如何让企业“轻装快跑”?
近年来,静安区通过不断探索,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助力营商环境再提升。
在线监测设备
在线监测要素
各类管理主体查看油烟在线监测数据后,开展联动管理:第三方作为现场巡查辅助,在现场直接更新实际环境管理状况,反馈联动巡查结果;生态环境部门和属地街镇结合数据超标情况,随时发起双向联合检查要求。这种高效的联动管理模式,让餐饮油烟监管更加精准、有力。
“过去接受一个部门检查,现在同时完成多个部门的检查,企业减轻了负担,可以腾出时间和精力放在经营上。”一位餐饮企业负责人表示。
结合环境信用评价
激励企业“有过则改”
检查不是目的,如何提升管理及督促整改的效率才是要点。静安区结合环境信用评价,实现了精细化的分级分类监管:根据餐饮企业环境管理历史数据以及巡查检查结果,对区内餐饮企业实行动态信用评分评级,并据此制定巡查计划。
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企业环保评级分为ABC三级,对评级较低的企业,我们着重加强整改复核并加大巡查频次;对整改不力的,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开展重点专项执法检查;对于评级较高的企业,则相应减少抽查比例和巡查次数,侧重点也从精细化管理更多地转向精细化服务。”
巡查记录
执法笔录
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分级分类监管模式成效显著。例如,某家烤鸭店在最初的评级中表现不佳。经过区生态环境局的指导和整改,企业加强了油烟净化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在后续的评级中逐渐上升,巡查次数也相应减少。
以“企码”为媒介
帮扶引导企业自治
除了管理,区生态环境局在服务方面也下足了功夫。以往每次检查,检查人员都要到现场看台账记录,核对清洗运维等情况,费时又费力。
2024年,区生态环境局联合区“一网通办”推出“企码”两网融合餐饮管理模块,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数据服务,包括企业画像、执法巡查信息、油烟监测数据等。
餐饮企业只要扫一扫随申办上的企业码,就可在线填写每日台账,还可以获取信用自主测评、餐饮选址向导等在线服务。区生态环境局将餐饮企业的台账等数据汇总,最终形成检查结果,通过一网平台共享给企业所属街镇。
同时,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企码”平台,定向精准地向企业推送所属行业的政策动态及政策解读,引导企业合规经营。
从注册落地,到长效管理,再到“一网通办”企业空间的数字化流程再造,静安实现了餐饮行业环保条线的精细化管理模式。
未来,区生态环境局计划将这一模式推广应用至更多行业、联动到更多部门,为提升城市综合治理能力提供更多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