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金陵医派名家口述历史采集项目自启动以来,无论是沿着张简斋嫡传一脉寻访金陵名医世家传承,还是以南京国医传习所为依托探访金陵医家学校师承,贯穿其中的就是传承发展金陵医派的精神谱系,以金陵医派的高超医术、良善医风,致敬祖国优秀传统医学。
传统中医药教育,老师临床带教,学生侍诊抄方,宛如大鱼前导小鱼尾随,谓之“从游”。新时期的中医药教育,以院校教育为主体,以师承教育为特色。跟随名师“从游”、跟随名家成才,成为许多莘莘学子、年轻中医药工作者的梦想。适逢第40个教师节,通过一代代传人的讲述,我们可以近距离地从一个个医者仁心的故事里,深切地感受到金陵医派大医精诚的医德和贤者可追的师德。
金陵医派师德口述实录系列之一
以父亲为老师,业技俱精,诚信待人
十代传承,“丁氏痔科”蜚声大江南北
1945年,从江都嘶马辗转扬州、后到南京挂牌行医的的丁泽民,来到南京国医传习所求学。从此,金陵医派融入了新气象。
20 世纪 50 年代,丁泽民放下优渥条件,投身南京市中医院建设,创建肛肠科任肛肠科主任,在国内率先研制出“无砒枯痔液”。后又研制出低浓度、可较大剂量注射的“矾黄消痔液”, 1957年获国家卫生部嘉奖。多年来,研究出肛肠专科系列中药制剂40余种,临床效果显著。诊疗病种已达 60 余种,对痔疮、复杂性肛瘘、便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
1994年春,全国中医肛肠专科医疗中心挂牌仪式在南京市中医院举行。
行医七十多年,丁泽民不仅在南京市中医院内建成了全国中医肛肠专科医疗中心,培训的学员分布在全国30余个省、市、自治区,而且创建了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两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为健在的老中医塑像”的第一人。
为纪念丁泽民70年行医功绩,中华中医药学会专门为丁泽民老制作了半身铜像。2006年11月,铜像在南京市中医院揭幕。图为丁泽民与四个儿子在铜像前留影。
上世纪70年代,丁氏四兄弟合影。前排右为丁义山、前排左为丁义江,后排右为丁义涛、后排左为丁义林。
从明末清初起,丁氏大部分族人都从事中医肛肠病治疗,到丁泽民,已是“丁氏痔科”第八代传人。而丁泽民四个儿子,接棒“丁氏痔科”,续写了十代人专注治疗肛肠疾病的世家传奇。
老大丁义山,开办南京丁义山肛肠专科医院,该院终身名誉院长;
老二丁义江,著名肛肠病专家,曾任南京市中医院副院长、全国肛肠医疗中心主任;
老三丁义涛,著名肝胆外科专家,曾任南京鼓楼医院院长;
老四丁义林,从事小儿心胸外科多年,曾任南京市口腔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在医学领域,丁泽民就是一座高山。而在四位儿子的心目中,父亲更是一位严师,家风纯厚,言传身教。
刻骨铭心:父亲故事就是一首教育诗篇
在口述历史现场,南京市中医院领导与丁义江、丁义涛合影留念,共同聆听先贤故事。左起:南京市中医院副院长黄岩、南京市中医院党委书记刘奇志、南京鼓楼医院原院长丁义涛、南京市中医院院长虞鹤鸣、南京市中医院原副院长丁义江。
【丁义山口述历史】
丁义山医生。
丁老过世的时候是95岁,他的学生真是桃李满天下。他的这个思路是很开阔的。比如说他较早地把激光技术运用于肛肠疾病的治疗,他还和南京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肛肠学科的数据化研究。他能够从江都到扬州,辗转到南京,最后把南京市中医院肛肠学科的建设当作终身事业,都与他这样一种开放的眼光离不开。
在我还在部队的时候,前前后后我有印象,他跟我谈了5次,希望我能够自己创办一个肛肠医院。他觉得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好比一个人的两条腿,两条腿走路你才很健康。 其实那个时候我的思想还没有父亲那么开放,总觉得创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何况是办医院?现在想来,父亲是看到了我们国家不断改革开放的好形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多种医疗服务体系要跟上去。
父亲曾为我题写“诚信行医”四个大字,我一直把父亲的题字悬挂在我们医院的大厅,作为父亲对我的鞭策。
【丁义江口述历史】
丁义江医生。
医院成立之初,条件异常艰苦,痔科只有十余张病床,四五个医务人员,而肛肠病作为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病人非常多,父亲带领全科夜以继日,将科室当成自己的家,倾注了大量心血。当时许多专科用药都是自制,临床工作之余,他还要带领大家制作专科用药,有时得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就这样,肛肠科在他全身心投入下一步步成长起来。
父亲对医药技术的钻研可以说是精益求精,在南京市中医院,丁泽民“神农尝百草”的故事相传至今。上世纪60年代,他在研制中药止痛药物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主动提出在自己身上作小剂量穴位注射试验,谁知突发毒性反应,意识短暂消失,周围同事惊恐万分,后来经过抢救总算醒过来,当他醒来时说:“你们看,我还好,关系不大。”这件事给全院的医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丁义涛口述历史】
丁义涛医生。
父亲对于中医事业倾尽了一腔热血,到了86岁还在出门诊,他是95岁过世的,实际上他一直到91岁还到医院去,好像不到医院就难受。他对于名誉物质都看得很淡,总是将病人放在首位。他对病人是非常认真细心的,他用以身作则的行动教育了我们下一代,也给我们永远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我举个很小的例子,我记得有一次,中午来了一个病人,从句容的农村来的,来找我父亲看病,结果一直找到我们家去了。当时我父亲正在睡午觉,家里人的意思就不要喊他了,但是这个病人,说还要赶车回去,时间快来不及了。父亲听到外面讲话就醒了,赶紧出来给病人看病,还怪我们没早一点喊他。他说早一点给病人看完病,可以让病人早一点回去,所以他对病人细致入微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丁泽民与其助手在做动物实验。
父亲曾经看过一个病人,这个病人是一个巨大的环状的混合痔,脱到肛门外面以后,直径有10几公分,病人非常痛苦,走路很不方便,也不能工作,生活质量当然是很差的,这个病人一开始到外院就诊,有的医生就提出来,要做人造肛门后再做手术,这个病人死活不愿意,好几次想自杀,父亲得知这个情况以后,找他谈心,安慰他。因为这个病人很贫穷,带的医疗费在南京也花的差不多了,父亲就把他带到自己家里住下来,做他的思想工作,使病人重新拾回了生活的信心,然后父亲采用中医的枯痔疗法和结扎疗法,治好了这个病人。这个病人非常感动,对我父亲是终身难忘,我记得他每年中秋节,都准时的给我父亲寄一盒月饼,二十年如一日。
【丁义林口述历史】
父亲对工作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情,一年365天,几乎天天查房。刚开始,我们很难理解,后来悟到这是老一辈的敬业精神,在他们的灵魂深处,永远镌刻着“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几个大字。
父亲虽然行医70多年,但从来不墨守成规,反而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力主革新,汲诸家之长,创立了“功能唯先”的现代中医肛肠疾病重要诊疗理念。这对我的影响很大,无论是从事小儿心胸外科的研究,还是调到南京市口腔医院担任行政工作,父亲不断创新的精神一直在鼓励着我。
历史现场:先为人,再为良医
丁泽民(左)与父亲丁辅廷。
“丁氏痔科”起源地在扬州江都区大桥镇,一个当年叫“嘶马”的地方,当地有多户人家都从事痔科治疗。丁泽民父亲丁辅廷,家传“痔科秘诀”,专治肛肠疾病,远近闻名。其中诸如枯痔散、珠黄散、生肌散、清凉膏、消炎膏、乌蔹莓膏等方剂具有独特疗效,迄今仍用于临床。
2024年6月20日上午,丁义江带领金陵医派名家口述史采集团队走进座落于乡野间的丁泽民故居,青砖黛瓦,屋檐飞翘。
正屋大厅悬挂着“大泽济世施回春妙手、佑民通泰见杏林仁心”木刻对联,杉木墙壁上的镜框中,镶嵌着“书香世家”“先辈家训”“务本为先”“医脉”“神乎技矣”等介绍图文,其中有言:“丁氏先贤行医,极重视言传身教,在行医过程中教训后世子孙:大医须精诚。做一个有名的好医生,需业技俱精,诚信待人。”几代人率先垂范的师表氤氲,满满一堂。
玻璃展柜中,有丁泽民出席省劳模大会与卫生系统代表的合影,有全国中医肛肠专科医疗中心“全家福”合影,有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授予“丁泽民教授中华中医药肛肠分会30年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奖”证书,有南京医学会、南京医师协会授予丁泽民教授德技双馨金陵大医——南京医学终身荣誉奖证书,更有卫生部领导授予丁泽民“国医楷模”的历史瞬间。
一代名医丁泽民先生浮雕。
故居外的砖墙上,一幅丁泽民的浮雕引人注目。浮雕之上,“先为人,再为良医”的标语,在夏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丁泽民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研究》书影。
全国中医肛肠专科医疗中心副主任王业皇在他主编的《丁泽民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研究》一书中写到:“在工作中,丁老从不满足于传统经验和疗效,不断进取与创新。”“丁老的治学、工作经历可以说就是中医肛肠学不断前进和创新的发展史。我们总结丁老的学术思想和临证思辨特点,以及他的成才之路、传承经验,是为了启迪后学,帮助他们明了中医肛肠专科的传承思路和方法,并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2017年9月,王业皇教授(手捧鲜花者)与研究生合影共祝教师节。
美好的师德是一条宽广的河流,丁泽民高尚的医术、医风,以及他所开创的中医肛肠学科,代代传承,润泽四方。
2024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