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单位

首页>旅游峰会>第五届>获奖单位>度假区

一篇游记,成就一座山

褒禅山

  对褒禅山的印象,源于《游褒禅山记》。

  宋至和元年,北宋文学巨匠王安石游历了位于巢湖边上的褒禅山后,写下了名篇《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在这篇游记里,不仅描绘了褒禅山奇异的风光,更是借游山探洞,以事喻理,表达了他立志变革的宏图大志。自此褒禅山声名远播……

  山以文名天下闻

  褒禅山,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古称花山。自唐代起即为我国佛教圣地之一,唐玄奘弟子、高僧慧褒禅师结庐山下,卒葬于此,这也是褒禅山名的来历。

王安石像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山以文名,褒禅山因此声名远扬。

  这篇文章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因为在文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后来这也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感悟进而阐发深刻的观点,历来是我国古代优秀散文的特点。正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因为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而被世人歌颂,亦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而广为人知。《游褒禅山记》的出名,正是这个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游褒禅山记》的诞生不仅让褒禅山闻名天下,被称为安徽第一历史文化名山,《游褒禅山记》也被列入大陆、港、澳、台高中必读课文。

  关于一座山的传说

  也许你会问,究竟是怎样的一座山,才会激起王安石去探险的兴趣呢?

  褒禅山其实不是一座山,而是多座山峰的总称。褒禅山东起灵芝山,西止鳌鱼岭,又有起云峰、碗儿岭等,这些山峰如众星拱月般环抱着一个馒头状的小山——褒山。

  相传,褒禅山为仙家聚集之处。仙人不食人间烟火,以嚼首乌,食灵芝,饮甘露为生,他们从天庭上带出许多灵芝、何首乌的种子,撒在褒禅山中。所以,褒禅山漫山遍野可采掘到灵芝、首乌,灵芝山因此而得名。

  现在的褒禅山景区是国家4A级景区,由华阳洞、褒禅寺、伍子胥古道和古昭关四大旅游版块组成,景色秀美,风光宜人,是研学旅游、观光旅游、体育运动的绝佳场所。

伍子胥古道

  “一人通关、几国兴亡”。如今,古昭关还流传着“伍子胥一夜白头”的传说,经后人修整后已然是人头窜动,游人如织。

  连接古昭关和华阳洞的伍子胥古道,既是历史人文古道,又是天然健身绿道。古道全长7.5公里,像一条蜿蜒绵长的玉带,游离在山间,穿越在乡村,或高或低,时隐时现,将沿线大庙村、鳌鱼岭、千金湖等景点串珠成链。

千金湖

  沿着古道前行,只见两旁山峦起伏,林木叠嶂,每道弯都是一个景色。古道两侧既有古树古井古村落,又有古寺古街古关隘,置身其中,既能欣赏原始森林之美景,又能体验原生态之野趣,更能品尝历久弥醇的人文真谛。

  行至高处,偶有几间农舍,白墙灰瓦,隐于葱茏;青翠之上,氤氲弥漫,山峰隐现,犹如蓬莱仙境,这里就是大庙古村落了。

  大庙古村落的村名包含着人们对古褒禅寺的崇敬。这里翠峰叠嶂,泉水潺潺,怪石嶙峋,鸟语花香,是唐高僧慧褒禅师最初结庐处,也是大唐佛教圣地之一,还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寺庙(古时称寺庙为“大庙”)命名的村落,真正的褒禅寺遗址就在这里。

褒禅寺

  走进村落,拜谒了褒禅寺,仰视了素有活化石之称的银杏,亲尝了千年不涸的“唐渠”泉之后,便会了然,褒禅寺为何香火绵延不断,信徒络绎不绝了。

  一路走来,已到了鳌鱼岭,这里是古道最高处,青山如黛,植被丰茂。登高望远,原始森林大峡谷、昭关电视发射塔、美好乡村别墅群尽收眼底,顿觉物我两忘,神怡心旷。

  褒禅山每一座山的名称都有来历,每一座山都有着一段如山海经般的传奇故事。譬如鳌鱼岭,原是褒禅山西岭,后因“龙崽欲仙奔西岭,山神棒击现原形”的传说改称为鳌鱼岭。

  现在,当你来到鳌鱼岭时,便能看到那正竭力向上攀游、翘首期盼的鳌鱼石的身影;同样,当你驻足于鳌鱼岭下的山涧绝壁旁,你还能发现那护山神飞步追赶鳌鱼时在悬崖绝壁上留下的巨大脚印。诸如此类如山海经般的传奇故事,也在不断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来此寻觅仙人的踪迹。

  探洞与“变法”的相似命运

华阳洞

  褒禅山最值得一看的,就是天然溶洞。这些喀斯特石灰溶岩洞群都是相连一体,洞中有洞,白色的钟乳石倒垂而下,景观奇异。

  说到褒禅山的溶洞,当首推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到的华阳洞了。《游褒禅山记》集中展示了褒禅山华阳洞的“险、奇、美、绝”,使之名扬天下。

荆公寿带

莲台飞瀑

  在华阳洞里,我们可以看到“荆公寿带”、“贤人书寿”、“莲台飞瀑”等景,洞内自然景观琳琅满目,争奇斗姿,各显其妙,不仅令古时的文人墨客感到惊奇,也让今人感到奇幻而有趣。

  来到后洞,眼前豁然开朗,在当年王安石止步的“回步厅”。最引人注目的是镌刻于石壁上的三句话:“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三不足精神”正是当年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

  写《游褒禅山记》时,王安石正是风华正茂的34岁。他在文中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抱负,通过游华阳洞半途而返,得出这样的结论: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离不开三种因素:力、志和物。“力”和“志”是内因,而“物”则是外因的支持,三者缺位一方便难以获得成功。

  这与王安石的变法经历不谋而合。历史上,这位以变法为个人最高追求的宰相,结局并不美好。如今看来,政治上的失败结局,在当时游褒禅山时就已经写成。

  幸运的是,比起当年王安石从后山进洞并且没有走完全洞的遭遇,今天人们大都是从前山乘舟进到华阳洞的。碑洞环空经丈,左折如楼,石罅流泉,淙淙可闻,走完全洞,才更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奇幻奥妙。(文/陈娴 图/褒禅山景区供图、褒禅山景区宣传视频截图)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89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