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堂古镇现代面貌
浙江省义乌市是世界闻名的“小商品之都”,义乌人敢闯敢干的精神向来为世人所称道。而义乌人的经商历史,其实早在千年前就开始了。
位于义乌南向10公里左右的佛堂古镇,明清时期便是义乌、东阳、武义及永康的主要通商口岸,享有“千年古镇、清风商埠、佛教圣地”的美誉。
关于佛堂,有一句经典总结:因佛而名,因水而商,因商而盛。浮桥与老街,恰是佛堂商埠文化的生动见证。
一湾江 催生古镇繁荣经济
绿道
佛堂古镇位于义乌江东岸的冲积小平原上,一江中流,三面环抱。微波荡漾的义乌江横穿古镇而过,两侧依水而建的商铺民居,鳞次栉比,错落有致。
双林寺
据考证,“佛堂”镇名最早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因昔日该地是佛门圣地,有数间供奉神佛的佛堂,而得其名。镇内的双林寺始建于南梁,获誉“震旦国中,庄严第一”。悠悠钟声响彻千年,古镇由此积累了深厚的中华文化。
凭借着双林寺几度沉浮和义乌江航运开发,不仅造就了这里独特的水乡风情,更催生了古镇繁华的商埠经济。
明末清初,因良好的水系交通条件,佛堂成为辐射四方、远近闻名的商业重镇。航船筏运上溯可至东阳,下行可通衢江、新安江及富春江沿岸。
民国时期佛堂镇商业经济繁荣,称为“浙东四大重镇”之一,素有“小周庄”之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如今,走在义乌江边的游步道上,遥看千年古镇,依旧古韵如诗,仿佛穿越时光,回眸旧时商埠繁华景象。
一座桥 见证古镇繁华时代
如果说得天独厚的水路成全了古镇的商业繁荣,那么古镇的浮桥和码头则见证了古镇最繁华的年代。
万善浮桥
“桥浮佛镇贯长空,两岸云衢路自通。”修建于清乾隆初年的万善桥,是一座浮桥,横卧义乌江上,贯通南北,行人如梭。因为它是完全由社会上的各界有识人士筹助建成的,所以叫“万善桥”。
浮桥建成后,浮桥头也成了码头,后来又相继建了竹园码头、新码头、盐埠头、猪市码头、狗市码头等十多座,造型各异,分工明确。
解放前佛堂古镇的航运极为发达,一切来往于金华、兰溪、严州、衢州、杭州及至更远地方的商品货物,都在义乌码头走航运流通。
据《义乌地理志》记载,佛堂码头最多时有多达500艘以上船只停靠。八婺各县客商的货船在码头进出,运进的是食盐、木材、布匹……运出的是红糖、火腿、南枣、大米……码头上下游一里多长堤水面上经常挤满船只,桅杆林立。宁、绍、徽的商人在佛堂生根落户,精明商贾代代相传,才有了兴盛至今的佛堂镇。
夜幕下的万善浮桥
在过去,万善浮桥是连接着义乌江南四邻八乡的重要交通要道。如今,承载着一代代人记忆的浮桥,经历了多次修葺和重建,正焕发新的光彩,成为著名网红打卡点。
夜晚,盛夏的江边凉爽,万善桥上彩旗招展,游人不绝。踏上摇晃的浮桥,就像走进旧时光里,江水荡漾,唤起乡愁记忆。
一条街 蕴藏古镇悠久文化
佛堂老街牌坊
如今,江面上桅杆林立、舟如蚁附的景象已不见踪影,在佛堂老街上走走,倒还能感受繁华旧迹。
佛堂老街有300多年历史,长2000多米,建筑以清代及民国时期为主。老街分为上街、中街、下街三段,有意思的是,下街在上游,上街在下游,据说这样的布局有“肥水不外流”之寓意。老街两头各有一棵几百年的老樟树“把守”,经过老樟树,就来到了另一个时空。
老街
佛堂老街上商铺林立,茶馆、酒肆、客栈、钱庄等应有尽有,延续着佛堂老街的鼎盛商风。
漫步老街,确有穿越之感:老街还保留着当年楼下是店面,楼上是住宅的格局;瑞泰祥、寿春堂等一个个老商号的标志牌依次映入眼帘;老街转角处一家新华剧院,已经在时光深处矗立了半个多世纪……
义乌有三大特产,即火腿、红糖、南枣,而佛堂古镇拥居其二:火腿和红糖。美味与名气并存,来佛堂的游客,也总是大包小包满载而归。
有传言称“金华火腿出义乌,义乌火腿出田心”,其中田心村就位于佛堂古镇。“鸡毛换糖”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义乌红糖已有700多年的生产历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堂古镇的“糖公庙”,正是义乌红糖的祖宗庙宇。
百子灯(金华市级非遗项目)
在逛吃逛吃之余,还能看到许多佛堂特有的风俗文化。
比如,一家琳琅满目的铜器店。铜锣、铜壶、铜罐、铜瓢、铜烛台……你能想到的铜制品都能在这家店里看到;还有一家又一家喜庆用品店。樟木箱、牛皮箱、各式提篮、传统喜庆挂件……要找最传统的喜庆用品,义乌人还是喜欢到佛堂老街来。
盐埠头,自古以来就是古镇茶馆的集中地;商会街,因位于新市基村的“绍兴会馆”而得名。佛堂最兴盛时,各种商号五花八门,名震八婺,甚至写信时只要写浙江佛堂某某商号某某收就可送达……
古民居建筑群
佛堂远不止浮桥和老街。双林寺、云黄山、道院山、蜀墅塘、金谷、洋川……明山秀水的佛堂,历来为诗人吟咏之地,你也可以在此寻找另一个诗画佛堂。
一砖一瓦皆有故事,一草一木都是文章。来佛堂访古探今,可深入了解古镇的前世今生,以及“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底蕴。这才是古镇游的正确打开方式。(文/陈娴 义乌市佛堂旅游度假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