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

首页>地方频道>黄山>要闻

红与绿的交响

祁门县祁红乡永胜村的过往是红色的,辖区舍会山曾是中共皖赣特委根据地,著名的“舍会山谈判”在此举行,陈毅元帅在这里作过工作报告,这里还涌现出“土佬”汪振丰等一批革命人物……

如今的永胜是绿色的,依托生态资源优势,这里是祁门红茶的优质产区,正大力发展中蜂养殖、油茶产业。

立足红,着眼绿,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永胜村正奏响红与绿的交响,铿锵而豪迈。

以“红”为底,点燃红色引擎

红色,是永胜村不变的底色。

“舍会山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皖赣特委的主要活动中心。当年,陈毅同志曾经到达舍会山,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抗日的指示。坚持在皖浙赣边区的红军健儿奉命在这里聚集,下山后经瑶里到岩寺,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三营,开赴抗日前线……”2023年底,“纪念黄山日报创刊70周年——全市市域边界乡村振兴采风行”第九站走进永胜村,在舍会山红色大讲堂、中共皖赣特委会旧址、老红军交通员“土佬”汪振丰纪念墓碑等处,永胜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陈伟龙现场客串讲解员,为大家讲述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以及“土佬”汪振丰割肉藏情报等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昔日烽火硝烟早已散尽,但这里的红色基因依旧鲜活,红色资源不断在“催化”。这里的人们以“土佬”汪振丰的革命故事为原型,创作了情景剧《藏在血肉中的信》;修缮了中共皖赣特委会旧址、红军住宿点,复原了“舍会山谈判”场景;收集历史图片、老物件,将闲置仓库改造成红色大讲堂和展陈馆;恢复并修缮了红军转移路线2000米登山步道,并在山顶建有红军瞭望亭(现名“风云亭”)、土佬藏枪点等。以“集结”为主题,村内还打造了多处红色元素微景观,复原红军在舍会山重要活动、军民鱼水情深、集结赴瑶里整编等特定情景……2022年,永胜村被列入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当地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在青绿山水间点燃乡村振兴红色引擎。

行走在永胜村,老屋旧瓦、实物旧址被赋予新的生命,方寸之间都能触摸到红色历史的脉络,仿佛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为进一步挖掘本地红色资源,我们利用省级专项资金,在永胜村实施了一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项目,到2023年7月基本建设完成。截至2023年底,吸引3200余名游客前来感受红色文化,包括各种党建、研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村集体增收11万元,也带动了村民农副产品销售和农家乐、民宿发展。”祁红乡党委书记刘志平介绍说。

中午时分,村内红军食堂的灶台里,火烧得正旺,58岁的村民郑炎盛在厨房忙个不停。村里成立合作社发展乡村旅游后,红军食堂也随之火了起来。“今天中午有两桌,多的时候要接待十几桌,还得请人帮忙,从6月份开业到现在,收入有好几万元,生活越来越好了。”说罢,他忙着上菜去了。“都是农家菜,新鲜味道好,尤其是这个土灶锅巴,蘸上辣椒酱,真香!”前来摄影采风的游客吃得津津有味。

红色村庄旅游兴,为乡村带来了人气,不仅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也让村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红利。

以“绿”为根,发展绿色产业

走进永胜村,村民房前屋后随处可见一个个蜂桶,村民郑贵寿2016年开始养殖中蜂,最初只有三五箱,经过几年的发展,今年已达50多箱,养蜂年收入十分可观,成了村里的中蜂养殖大户。

推动乡村振兴,产业是根基。永胜村地处皖赣边界,境内生态环境优良,不仅产高山红茶,还属于皖南中蜂保护区,养殖中蜂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该村目前有中蜂养殖户100余户,蜂群1100余群,蜂蜜年产量1万公斤,年产值200万元左右。近年来,依靠黄山学院高校技术帮扶,永胜村经济联合社创建了“永胜蜜”品牌,成功申请了“永胜蜜”小包装专利,开发“甜蜜伴侣”“甜蜜生活”“甜蜜事业”等蜂蜜产品。去年5月,在永胜村召开的世界蜜蜂日安徽分会场活动,吸引了大批省内外专家学者前来参加,进一步扩大了永胜村中蜂产业影响力。

发展养蜂产业,酿出甜蜜生活。“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向上争取技术和项目支持,加大中蜂产业扶持力度,做好省级中蜂保护创新中心、省级中蜂遗传保种场申报工作,延伸中蜂养殖、蜂产品加工、蜂文化研学旅游等全产业链条,助力农文旅融合发展。”在陈伟龙心中,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就,接下来只管干就是了。

红色热土,绿色振兴。如今,永胜村正着力打好“红绿”牌,大力完善基础设施,筑牢特色产业根基,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祁红乡也将以“亮点村”打造为契机,持续深挖红色资源,建设和美乡村,绘就乡村振兴美好新画卷。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4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