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废弃矿山的平台台阶设置了光伏发电板。
萧山所前镇三泉王村的青翠山林里,一株株红心李含苞待放,即将迎来“花开遍山雪”的美好景象。
3月春光里,一座废弃矿山特别“亮眼”:长长的平台上,整齐排列着光伏发电板。视线从山上转移到山脚,农居的屋顶也闪耀着一块块光伏发电板的光泽,10余台新能源充电桩保障着村民与游客的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阿里菜园”里水肥一体化设备正在生产“绿肥”……一幅幅“春与光”的美好图景,构成了该村的“低碳”场景,也让这里成为萧山首个“零碳乡村”。
前不久,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刘捷赴萧山区调研,走进三泉王村考察时强调,要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现代农业,做深做透农文旅融合文章,积极探索低碳共富带建设等特色共富模式,让老百姓在绿水青山间享有更富足生活。
那么,低碳与共富之间是一条怎样的发展通道?三泉王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
试点“光储充一体化”
去年,萧山区13个村列入整村光伏发电项目推进试点,三泉王村是其中之一。由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有资本控股集团与国网萧山供电公司牵头,对该村房屋建筑及山地资源进行调研,于当年10月在部分农居、公共建筑屋顶及一座废弃矿山设置了光伏发电板,促进乡村能源绿色转型。同时,在村里建设两处“光储充一体化”停车场,满足村民及游客的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形成“低碳交通”。
据杭州开电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范华介绍,在尽量不破坏绿化的情况下,利用废弃矿山的平台台阶设置光伏发电板,预计未来25年的总发电量达2300多万度。
相较于全区首个光伏整村试点村群围村的一马平川,三泉王村的特色在于拥有丰富的山林植被,种植了红心李、柿树、板栗树、杨梅树等果树5600余亩,一方面形成当地特色的农业及旅游资源,另一方面也有效吸收二氧化碳,每年固碳可减少标准煤消耗约830吨。
据统计,该村村民每年碳排放量约为标准煤消耗量1280吨,而通过光伏发电和山林固碳等节约、减少的标准煤已超过了消耗量,实现了“零碳”目标。
下一步,三泉王村还计划通过打造生态茶果园,进行茶树、光伏一体化试点,构建“一地多用、茶光互补”的绿色产业发展模式。一些农业种植大户也提出意向,在温室大棚上引入光伏发电设施,在保证作物生长的同时,为农业设施提供清洁能源。
低碳与共富呈螺旋式上升
从未来乡村到“零碳乡村”,三泉王村的多重身份可以说是乡村发展的范本。
而在萧山经开区国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江峰看来,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打造美丽乡村、乡村共富结合起来,“零碳乡村”就是绿色发展的集中体现。未来,乡村要实现“零碳”目标还有很多“走法”。三泉王村的“零碳”目标由“林地+光伏”实现,而更多乡村可以寻找自身特色所在,通过“滩涂+光伏”“茶园+光伏”等方式奔向“零碳乡村”。
数据显示,去年,萧山新增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共计587个,新增装机容量为21.8638万千瓦,利用空置屋顶面积约192万平方米,位居全市第一。
当前,萧山正大力推进光伏发电项目,打造“双碳大脑”数字化管理平台,构建综合能源智慧管控平台。一方面,唤醒农村“沉睡”的屋顶资源,推进整村光伏试点,另一方面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示范村建设工程,首批包括四镇五村,鼓励村民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以光伏发电提供充电电源,探索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能源绿色共富新模式。
“我们在开展光伏项目时,要综合考虑每个村的资源情况,既不能破坏环境,还要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形成低碳与共富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范华表示。
以三泉王村为例,农户在屋顶上安装光伏板,不仅给予每块板200元的一次性补助,每年还有每板约30元的持续补助,另外村集体经济也可获得补助,一个个闲置的屋顶源源不断地产生收益。据悉,周边的祥里王村、山里王村也列入了整村光伏推进试点,与三泉王村一起形成“三王低碳共富带建设”,在整个所前及周边形成低碳乡村带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