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

首页>地方频道>绍兴>要闻

绍兴成功研发国内领先耕地修复技术

平均亩产达750公斤!11月12日上午9点半,绍兴市农科院对越城区皋埠街道东湖农场试验田里的晚稻进行收割测产,测得亩产较其他种植户同品种亩产提升20%以上。这标志着该院耗时10年研发的“耕地土壤障碍因子消减技术”试验成功,正式进入推广应用阶段。

“看,产出的晚稻量大质优!”田边,手捧粒粒饱满的稻谷,市农科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孙叶芳异常开心。她介绍,此前,东湖农场这片约120亩的田地酸碱度偏高,土壤养分失衡板结,种啥啥僵,由此成了土壤修复试验田。“经过一年时间的修复,‘病田’不仅恢复了健康,而且比普通田地更肥沃更适种。”

“病田”是如何成为良田的?“通俗地说,就是使用含‘耕地土壤障碍因子消减技术’的生物炭基肥给田地调理。”孙叶芳解释,这样就可以在不耽误耕种的同时,不断矫正土壤酸碱度、提升土壤养分,从而达到改善土壤“基因”的目的。

如何保持耕地质量是个困扰全人类的难题。有关研究报告显示,天气、地理等自然因素,以及长期耕种和使用化肥等人为因素,都会导致耕地质量下降,世界各国都在寻找改善耕地质量的“良方”,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各地也都在开展这方面科技攻关。

“良方”得来不易。“耕地土壤障碍因子消减技术”,市农科院自2014年开始研发,主要针对耕地土壤酸化、盐碱化、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前期需要攻克生物炭基肥矫治养分失衡等关键技术,还需要在不同土壤环境中反复调试,难度很大。”市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杨鲁告诉记者,该技术仅研发周期就长达9年,最近则将技术进行创新,实现成果的转化应用。

浙江省土壤污染生物修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叶正钱对“耕地土壤障碍因子消减技术”进行论证鉴定后认为,该技术已达国内领先水平。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李兆君说,该技术填补了行业领域多项空白,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推广价值巨大。

为方便推广应用,目前,市农科院已将秸秆等农林废弃物制备成的生物炭作为载体,结合“耕地土壤障碍因子消减技术”做成生物炭基肥。经测算,使用该炭基肥平均每亩基肥成本增加30~50元,但可减少一次追肥,作物全生长季化肥使用量减少30%以上,成本基本持平,产量和品质则可大幅提升。“接下来会联系科技企业,利用回收的秸秆大量生产这种炭基肥。”孙叶芳说。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5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