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城市上空,有这样一群特殊的“蜘蛛侠”,他们凭着无畏勇气和技术创新,守护着长三角超高压线路大动脉。记者从合肥供电公司获悉,目前正加快应用“无人机+电动升降装置”创新装备,建立完善“空天地”高压线路防护网,为合肥市民夏日清凉做好用电保障。
穿上桑蚕丝材料特制“战甲”
近日,合肥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带电作业班组织专人,为存在缺陷的一处500千伏线路更换重要装置。本次作业全过程线路持续供电,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电网可靠性。
该线路连接着多个重要变电站,每天输送电量近680万千瓦时。然而,在离地几十米的高空中,为超高压线路进行“疗伤”,如何才能保障电力工人的安全?
带电作业班员工李圣言介绍,首先要穿上有桑蚕丝材料制成的全套阻燃内衣,在外面还要穿上整套绝缘屏蔽服,将屏蔽服上、下装和绝缘鞋之间金属扣进行连接。
同一时间,带电作业班其他多位员工使用兆欧表测量带电作业过程中使用的绝缘绳电阻值。“一定要大于700兆欧处于合格标准,检修人员才能登高作业。”
安徽是我国“西电东送”重要路径之一。截至今年2月底,合肥运维超高压线路和特高压线路27条,长度1700多千米,其中的±1100吉泉线、1000千伏淮芜线分别为世界电压等级最高的直流、交流输电线路,长三角地区重要能源“动脉”,每年迎峰度夏期间均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
近期,合肥完成了吉泉线、淮芜线2条特高压线路的14个无人机机场部署,建立完善“空天地”高压线路防护网,将过去每个月执行一次的线路精细化巡检周期缩短至每周一次,可以及时发现人工巡视容易忽视的“盲点”隐患。
“无人机+电动升降装置”组合上阵
本次作业现场,出现了一种创新装备——“无人机+电动升降装置”。它们组合在一起,就像一台特殊的“电梯”,助力检修人员快速、平稳地登上电塔。
只见作业班员工应用无人机搭载着绝缘绳飞至线路上方,将两条绝缘绳锁扣“精准”扣紧至输电线路上。其他几位配合人员立刻接力、将电动升降装置固定于绝缘绳上。
随后,李圣言穿着屏蔽服登上电动升降装置,按动启动键,1分钟左右时间接近对地距离约24米的导线下方。
“申请进入等电位。”“可以进入!”伴随着电弧发出的啪啪放电声,李圣言快速用左手抓住导线,使得自身和带电线路形成等电位,再用右手继续按动电动升降装置的启动键,继续上升约30厘米,使得自身和导线几乎处于同一高度。
确认保护措施得当后,李圣言登上线路,迅速将身上的安全带和后备保护绳系于导线上,伴随着电弧发出的声音,他稳步向铁塔方向行走20多米,接近存在缺陷的分布式故障诊断装置,从工具包中拿出老虎钳、螺丝刀等工具开始更换作业。
项目负责人李方耀表示,本次作业采用无人机加电动升降装置的方法,比起传统的登塔作业提升了作业效率和安全性,可以节省一半的工作时间。
以往,检修人员需要依靠传统的登塔方式,不仅耗费体力,而且效率较低。如今,借助这一新型作业模式,大大减少了检修人员在空中暴露的时间,降低了安全风险,同时提高了检修效率,提升了合肥电网保障水平。
赶在夏季用电高峰到来前,合肥供电公司的工作人员正争分夺秒,全力以赴投入到超高压、特高压线路的巡检与维护中。截至目前,已成功消除隐患缺陷189处,有效保障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 吴奇 通讯员 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