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口岸办联合市市场监管局,会同市发改委、市税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宁波海关、宁波海事、浙江边检等有关单位,协同宁波航交所及行业协会,共同开展2023年度口岸领域企业信用评价工作。
宁波口岸领域企业信用评价结合政务与市场信息构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宁波市2800余家企业进行精准“画像”,其中国际货运代理企业2482家、国际船舶代理企业34家、报关报检企业235家、仓储堆场企业55家,占全市行业活跃企业的90%以上。根据评价结果,宁波口岸现有A类企业254家、B类企业1066家、C类企业1370家、D类企业87家、E类企业29家,评价结果呈正态分布趋势。“通过信用评价,为行业分类分级监管提供重要依据,推动口岸领域企业诚信经营。”市口岸办相关负责人说。
信用筑基,建设“数字信用”专业平台
“信用数字化改革始终‘在路上’,建设‘四横四纵’的数字化信用体系总体架构符合数字化改革总体要求和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需要。”市口岸领域信用建设工作小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四横”分别是航运大数据基础设施体系、共建共享信用数据资源体系、信用场景应用体系、前端展示体系,“四纵”分别是制度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组织保障体系、安全防护体系。
据悉,在原有的信用评价平台基础上,依托信用评价体系,研发以业务协同、数据互通、指标动态为核心功能的一体化口岸领域信用管理平台3.0版本,并用大数据思维进行挖掘和利用,支撑数据获取、指标建设、信用申报、评价评级、分级监管、信用场景应用等功能。
构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结合行业特点,紧扣社会关切,以“公平合理、简便管用、数据可取”为原则,科学设置各类企业的评价指标和权重,基于浙江省531X公共信用评价数据、行业经济指标数据、企业历史信用数据、市级层面政务数据,从基本情况、金融财税、经营能力、遵纪守法、社会责任等方面开展企业信用综合评价,信用等级分为优秀、良好、中等、较差、差,分别用A、B、C、D、E表示。
推动信用信息互联共享。在省、市信用中心的支持下,宁波口岸领域企业信用项目作为531X公共信用试点项目,与省信用中心、“信用宁波”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实时获取531X公共信用得分及失信行为信息,同时建立数据共享目录,实现数据分级分类标签化管理。去年,宁波口岸领域企业信用评价等级信息在“信用宁波”平台进行共享展示,积极落实全省信用助力海港、陆港联动工作,将全省交通领域信用评价结果在宁波市口岸领域企业信用管理平台展示,信用评价影响力持续扩大。
提质增效,信用评价助推口岸外贸发展
宁波口岸领域企业信用评价榜的发布,为打造一流口岸营商环境、服务外贸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信用赋能,创新反走私监管机制。市口岸办通过构建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同步建立多部门“共振”机制,以信用为基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反走私综合治理工作。去年,预警公布企业失信行为570余条,涉及问题企业260家,企业诚信守法和自律意识明显增强,外贸经营秩序明显改善,从源头上防范和打击走私,促进宁波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影响扩大,提升行业关注度。自2016年口岸领域企业信用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以来,参评企业从654家增长到了2023年的2806家,基本实现行业活跃企业全覆盖,A类企业数量同步大幅上升。该项目受到中央文明办及中国信用研究中心领导和专家的肯定,项目场景介绍在信用中国、新华信用网等权威媒体上专题刊登,影响力不断扩大。
分类监管,提升口岸营商环境。为进一步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我市各口岸监督管理机关基于评价结果开展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协调推进信用评价A类、B类企业海关、边检、海事一次性联合检查。在失信联合惩戒方面,对D类、E类高风险企业或失信企业重点监控,为企业提供信用修复机会;E类企业已全部被列入行业监管黑名单及异常名录企业名单,对相关企业在经营、投融资、行业准入、政策扶持等方面予以限制或禁止。
“今年,我们将积极创建涉海设港口码头信用评价体系,探索构建‘信用+金融’新模式,实现全省交通运输领域信用数据互通,形成全行业领域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诚信良好氛围,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市口岸办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