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平近照。 (受访者供图)
李旭平口述 台传媒记者张笑川雨 台传媒通讯员郑燕睆整理
“没有骨架,花灯造型是怎么做出来的?”“看,还有我们浙大的专属花灯!”……前不久,浙江大学举办了“国家级非遗仙居花灯进校园”系列活动,看着师生们对仙居花灯这么感兴趣,我很欣慰。
“仙居花灯又名仙居无骨花灯,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它最大的特色是通体无一根骨架,灯面图案由刀凿针刺成孔,素有‘中华第一灯’之美誉。”面对大家的好奇,我以山下村“新村民”的身份,为“娘家人”当起了解说员,从仙居花灯的起源到历史地位再到制作工艺,为学生们一一解惑。
我叫李旭平,是浙江大学文学院的教授,长期从事浙江方言和地方文化研究工作。今年5月,我来到仙居县皤滩乡山下村当文化特派员,希望能充分发掘当地传统文化特色,让文化遗产在传承和发展中迸发出新活力、新光彩。多次调研后,仙居花灯引起了我的注意。
以高校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人在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中具有关键作用。非遗文化不仅能为高校的美育和劳育课程直接提供优质素材,年轻人的创新精神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鲜血液。因此,我将仙居花灯带进浙大校园,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还举办大学生花灯设计艺术大赛等活动,充分激发学生们参与传承创新的热情。
接下来,我们希望能推动仙居技师学院与浙大的一些社团深度对接融合,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仙居花灯,参与仙居花灯的传承与创新。
我认为,仙居非遗花灯不是一种博物馆式的静态存在,它是一个巨大的产业,能够带动当地村民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共富。
经过几个月的实地调查,我撰写了上万字的《仙居非遗花灯活态传承和产业发展报告》,从文化挖掘、艺术美学提升和传播提升三个方面对仙居的非遗花灯的活态传承和产业化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作为文化特派员,我们不但要送文化,更要挖掘和激活村庄本身的文化,激发村民的自豪感和文化认同。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希望自己能进一步发挥文化特派员这个角色,做好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运营实践,更好地开展乡村美育教学,让山下村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