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上海破解大城善治“密码”

  “立法直通车”在上海已覆盖全部16个区,上海市人大常委会25家基层立法联系点共有1600余家信息采集点、共建单位等支持单位,近4000名信息联络员或信息员

  从2020年成立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到如今全市各区都有了人民建议征集办,上海密织线上线下、多元立体的征集网络,推动征集渠道进社区、进企业、进高校、进机关

  从加装电梯到坡道改建,从美丽家园到城市更新……在上海城市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处处都能发现大城善治的“密码”

 

  作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重要理念的首提地,大城善治是上海建设人民城市的必答题。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上海看到,如今立法工作“飞入寻常百姓家”,在遍布全市的基层立法联系点,让严肃法条倾听原汁原味的基层声音;畅通表达渠道,通过人民建议征集机制,把群众的“金点子”转化为便民利民的“金果子”;社区治理“有事好商量、事事能商量”,让民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在民主协商中凝聚共识。

  “立法直通车”全城覆盖

  龙年元宵节刚过,上海市长宁区虹储小区边上的萍聚工作室又热闹起来。人们陆续前来,围坐在长桌边,拿起了面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

  这里正在举行的,是一场立法意见征询会。社区居民、学校教师、律师、教育机构工作者……十余位参会者你一言、我一语,对法律草案提出意见建议。期间几十条冒热气的“金点子”被原汁原味地记录,会后将反馈到立法机关。

  萍聚工作室是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的联络站,中共上海市闵行区委党校(上海市闵行区行政学院)讲师寇晓东多次到这里参与立法意见征询会。“来之前,我都会做足功课。这一次,我专门到孩子幼儿园的家长群里征集了意见,带到会上和大家一起讨论。”寇晓东说,一些意见可能很“小”,但接地气,都是大家最关心、最期盼的。

  “立法直通车”——许多上海市民这样形容家门口的基层立法联系点。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上海市虹桥街道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多年来,这里已完成未成年人保护法、退役军人保障法、药品管理法等约90部法律草案的意见征询工作,归纳整理各类建议2800多条,其中240多条被采纳。

  “当老百姓看到自己提的建议变成了法条里的一句话、一个条文,会很有成就感,也更有主人翁意识、更具法治思维。”萍聚工作室党支部书记朱国萍曾当选过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见证了“开门立法”的机制创新。

  如今,“立法直通车”在上海已覆盖全部16个区,上海市人大常委会25家基层立法联系点共有1600余家信息采集点、共建单位等支持单位,近4000名信息联络员或信息员,可以收集汇总到市民群众、专家学者、各级人大代表等不同人群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的立法建议,将立法过程的普法宣传意义进一步辐射扩大,更好凝聚立法共识,让立法规划满载民意民智。

  事前广泛动员,深入普及相关法律;事中搭起平台,让基层意见充分汇集;事后及时反馈,形成民主决策全链条、全流程的闭环。在上海,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于立法的全过程,内容上力求取得不同意见中的“最大公约数”,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比如,为做好五年立法规划编制建议项目征集,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推动基层立法联系点参与立法由“立法中”向“立法前”拓展延伸,邀请基层立法联系点全过程参与,切实提高规划项目的民意比重。

  再如,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举行社情民意征集座谈会,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许保云,携手市、区级人大代表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科创企业代表、专家和律师等,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围绕商业机密立法展开交流研讨。

  “基层立法联系点提供了很好的民主平台。我还会把收集到的基层民声带到北京,为国家发展和城市建设建言献策。”许保云说。

  “金点子”转化为“金果子”

  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程度高、速度快,让老年人吃好饭是民生大事。

  市民陈倩颖观察到,城区里便捷平价的老年食堂密度不高,餐食品质有待提升。“我想,老人对老字号餐饮认可度较高,如果发展老字号长者食堂模式,或许能解决食堂品质有待提升和新建食堂选址难的问题。”陈倩颖说。

  据此,她撰写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社区老年食堂的建议》,提出利用社会餐饮或老字号品牌资源助力助老餐品质提升,并建议加快老年食堂适老化建设。

  黄浦区高度重视这一建议,2023年9月,区内新一批17家“老字号长者餐厅”正式启用,“老字号长者餐厅”全区通享服务全面启动。

  2021年7月1日,《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若干规定》正式施行。这是全国第一部由省级人大常委会制定,专门促进和规范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地方性法规,确定了人民建议“征集—研究—转化”的闭环管理和运作机制,为党和政府听民声、察民情、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开辟出“绿色通道”。

  黄浦江边、苏州河畔,是颇受上海市民和游客欢迎的“打卡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便民服务设施在“一江一河”边建起,受到群众认可。但曾经少了一些可供儿童玩乐的设施。

  有孩子勇敢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来自上海民办浦东交中初级中学的陈嘉琪同学建议:希望滨江多建造一些适合青少年儿童的户外运动设施,多建造一些儿童专用的洗手间、阅览区,常举办一些科技类活动等。

  此后,陈嘉琪的建议在上海“一江一河”儿童友好空间建设中被采纳了。目前,相关设施已陆续完成建设。

  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从2020年成立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到如今全市各区都有了人民建议征集办,上海密织线上线下、多元立体的征集网络,推动征集渠道进社区、进企业、进高校、进机关,征集体系融入全市6400多个村居“家门口”服务体系,一大批人民群众的“金点子”转化为便民利民的“金果子”。

  在上海,人民建议征集正从“被动征”走向“主动求”。2023年是上海新一轮民心工程启动之年。为把民心工程真正办到群众心坎上,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平台于2023年3月开展“民心工程,期待您的‘金点子’”人民建议征集活动,期间共举办座谈会58场,线上线下共收到6707件民心工程群众建议。在最终出台的新一轮民心工程三年行动计划中,许多项目与群众的建议和期盼高度契合。

  “人民建议征集是群众有序参与治理的重要渠道,既是推动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保证,也是精准满足实现人民群众迫切需求的直接途径。”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陈水生说。

  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

  “建设者万岁!”走进位于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228街坊的上海工人新村展示馆,一张横幅映入眼帘。

  228街坊,是上海20世纪50年代兴建的第一批“两万户”工人住宅之一。如今在这里,素墙红瓦的建筑保留了工人新村的“乡愁”,新引入的社区食堂、健身房、公共绿地空间形成了全新的“15分钟生活圈”:有平价餐厅为附近居民提供“三餐热食”;有开放草坪供孩子们奔跑,让青年人玩飞盘、看露天电影;有新建的配套人才公寓,还特地设置“猫咪层”,方便有宠家庭入住。

  种种贴心设置,都来自周边居民的需求和建议。2023年初,已动迁完成的长白新村街道向周边社区居民发放了1300份调查问卷,征询对228街坊改造的需求。在群众反馈中,需求最高的是“要有社区食堂”。

  “考虑到用地成本较高,我们‘精打细算’,把最好的位置留出来,用市场与公益相结合的方式创办了‘熊猫饭堂’。”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孙辉说。

  “改造过程中,街道充分倾听我们的声音、考虑我们的诉求,让我切实感到228街坊是我们建设者的共同家园。”居民王莉敏说。

  从加装电梯到坡道改建,从美丽家园到城市更新……在上海城市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处处都能发现大城善治的“密码”。“希望将来我住的地方,空间好、视线好,看得见黄浦江。”曾经居住在凤南一村的居民,对改造后回归的新生活充满畅想。杨浦区凤南一村是《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生效后全市最大规模的拆除重建项目,涉及1800多户居民、128种房型,复杂程度之高给城市更新工作带来不小难度。

  破题解码,关键在于居民意见的充分表达与协商。凤南一村所在的控江路街道干部全部下沉一线,与居民的多元需求面对面,力争把服务做到像绣花一样精细。最终,凤南一村改造提前95天实现了第一轮意愿征询同意率100%、第二轮征询签约率100%、第三轮自主搬迁率100%。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如果你问我们这儿的居民,和居委会干部认识吗?去过我们的党群服务中心和社区睦邻中心吗?参加过社区议事会吗?他们会告诉你,自己是‘老法师’(注:上海俗语,指经验丰富的人)了。”控江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黄春怡说。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2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