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结缘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特稿系列之一
叹水浒,龚开妙笔赞英雄
——洪泽湖与古典名著《水浒传》
夏宝国/文
【编者按】
洪泽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是特大型水库,历史上是黄河、淮河的洪水走廊。是京杭大运河苏北段的第一水源,洪泽湖是400年前的三峡工程,湖因黄河而生,运河以湖而畅;淮水入湖而安,百姓因湖而宁;江淮赖湖而康,五谷凭湖而丰;文化借湖而重,旅游靠湖而兴。
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千百年来,它不仅在淮河、运河流域乃至于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独特的地位,重大的贡献,同时对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古典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为代表的明清长篇古典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丰碑,在中华和世界文化史大放异彩。
学术界关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和《西游记》的研究文章比比皆是,而从地域角度和水文化入手者较少。文化学者夏宝国花费16年时间,不懈努力,推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力作《洪泽湖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研究初探》,该文以洪泽湖为载体,旁征博引,阐述了洪泽湖与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得出结论:因为洪泽湖文化的滋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这享誉世界的文学丰碑更加璀璨夺目,运河枢纽洪泽湖文化底蕴更加深厚,长三角地区又多了一张“洪泽湖结缘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文化名片。洪泽湖是运河之枢纽,因而,洪泽湖结缘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也是运河文化研究的新亮点,更是古典文学研究的新突破。洪泽湖地区人民的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
《洪泽湖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研究初探》作为水文化研究和古典文学的重要成果,已经国家级专家审定认可。2024年11月中旬,作者在2024中国水利学术大会上作了专题报告,受到一致好评。文稿被收入《2024中国水利学术大会论文集》(第七分册),已由黄河水利出版社在今年3月出版。洪泽湖结缘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不仅是洪泽湖的骄傲,也是长三角地区的光荣。应广大读者和网友要求,将其编为五个部分分期推出,敬请关注。
《水浒传》是一部长篇英雄传奇,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是以宋江起义故事为线索创作出来的。宋江起义发生在北宋徽宗时期,《宋史》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等都有记载。从南宋起,宋江起义的故事就在民间流传,《醉翁谈录》记载了一些独立的有关水浒英雄的传说,《大宋宣和遗事》把许多水浒故事联缀起来,和长篇小说已经很接近。元代出现了不少水浒戏,一批梁山英雄作为舞台形象出现。《水浒传》是宋江起义故事在民间长期流传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吸收了民间文学的营养。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以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其内容讲述北宋山东梁山泊以宋江为首的绿林好汉,由被迫落草,发展壮大,直至受到朝廷招安,东征西讨的历程。又名《忠义水浒传》,初名《江湖豪客传》,一般简称《水浒》,全书定型于明朝。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所著,而罗贯中则做了整理,金圣叹删节为七十回本。
《水浒传》是我国人民最喜爱的古典长篇白话小说之一。它产生于明代,是在宋、元以来有关水浒的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由作者加工整理、创作而成的。全书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悲壮画卷。作品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成功地塑造了鲁智深、李逵、武松、林冲、阮小七等一批英雄人物。小说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洪泽湖流域是中原的腹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都在这里或在其周边发生,元末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起兵后,洪泽湖是他们争夺天下的主战场之一。施耐庵还是张士诚的重要幕僚。洪泽湖与《水浒传》在这几方面有深厚的渊源关系:
1.洪泽湖地区曾是《水浒传》故事主人公原型活动的重要场所
首先说王伦。在《水浒传》众多人物中,宋江等一百零八将固然重要,但王伦亦不可忽视。如果把水浒英雄在梁山泊发展分为初创和巩固发展两个阶段,那么王伦在被林冲火并之前对初创阶段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就小说所叙而言,没有这块初创的根据地,宋江等人就无立足之地。
关于王伦,在北宋确有其人:
北宋仁宗时士兵起义首领。时山东等沿海各省连年遭受灾害饥荒,1043年(仁宗赵祯庆历三年)五月,他率百余人杀沂州(今山东省临沂市)巡检使朱进,遂占沂州据以起义。后南下攻占泗州(今江苏盱眙县附近、位于洪泽区西南)及楚、真、扬、泰(今江苏省淮安、仪征、扬州、泰州四市)。七月,在扬州战败,奔往和州(今安徽省和县),牺牲于采石矶(今安徽省采石县)。
《欧阳修全集》中《论江淮官吏札子》和《论校赈江淮饥民札子》两篇文章都提及王伦影响之大。在《论江淮官吏札子》提到:“臣闻江淮官吏等各为王伦事奏案,已到多时,而尚未断遣。仍闻议者犹欲宽贷。臣闻昨来江淮官吏,或敛物献送,或望贼奔迎,或献兵甲,或同饮宴。臣谓伦一叛卒,偶肆猖狂,而官吏敢如此者,盖知贼之畏而朝廷不足畏也。”在《论校赈江淮饥民札子》中这样谈及王伦:“昨江淮之间,去年王伦蹂践之后,人户不安生业。伦贼才灭,疮痍未复,而继以飞蝗,民被苦尤甚。今若不加存恤,将导致怨者相呼而起,其患不比王伦等偶然狂叛之贼也。”
这是历史上的王伦,《水浒传》中的王伦虽然与其有所差别,毕竟他是小说人物,但仍有历史上王伦的背影。
再说宋江。据《淮安的古典小说与运河诗文》载:“历史上确实有个‘盗贼’宋江,其活动的时间正如小说所描述的那样在北宋后期徽宗年间,其零星事迹在《宋史》中的《张叔夜传》里略有记载。他的主要活动范围在包括安徽、江苏北部与河南交界的‘淮南’一带,故而宋江又被称为‘淮南盗’。”淮南即今洪泽湖流域。虽然这是历史上的宋江,但对小说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洪泽湖人为《水浒传》的成书提供了重要的创作线索
龚开(1222—1306),洪泽县(今洪泽区)老子山镇龟山人,字圣予,号龟城叟,又号翠岩,是一位画家兼诗人,有《龟城叟集》行世。长篇小说《水浒传》中的故事“由简到繁,由碎到全”滚雪球式地逐渐形成,这也是学者们所说的漫长的成书过程,这种成书过程是明清小说研究中的重要学术问题。而宋末元初龚开的《三十六人画赞》则是研究《水浒传》成书学者们都很重视的资料。
从《三十六人画赞》序中看,宋江的故事当时就很流行了,“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材必有过人。不若赦过招降,使讨方腊,以此自赎,或可平东南之乱”。在龚开之前就有人画过这三十六人。龚开本人对宋江三十六人也是非常感兴趣,且十分钦佩这伙人。龚开不但为宋江等三十六人画了像,还在画像边写了赞。虽然那些画像已经失传,但赞却被南宋文人邹密收进《皈心杂志》一书得以流传。
龚开所画所赞的三十六人有:
呼保义宋江 智多星吴学究 玉麒麟卢俊义 大刀关胜 活阎罗阮小七 尺八腿刘唐 没羽箭张清 浪子燕青 病尉迟孙立 浪里白条张顺 船火儿张横 短命二郎阮小二 花和尚鲁智深 行者武松 铁鞭呼延绰 混江龙李俊 九纹龙史进 小李广花荣 霹雳火秦明 黑旋风李逵 小旋风柴进 插翅虎雷横 神行太保戴宗 先锋索超 立地太岁阮小五 青面兽杨志 赛关索杨雄 一直撞董平 两头蛇解珍 双尾蝎解宝 没遮拦穆横 拼命三郎石秀 美髯公朱仝 铁天王晁盖 金枪手徐宁 扑天雕李应
“淮南盗”宋江等三十六人究竟是什么人已很难说清,但就仅能知道的而言,有九纹龙史进、青面兽杨志、大刀关胜、船火儿张横、双尾蝎解宝等,在龚开的画赞中也都出现了,可见“淮南盗”宋江的三十六人对龚开画赞中的三十六人是有很大影响的;如果我们再把龚开的画赞与《水浒传》相比较,也不难发现龚开《三十六人画赞》中的数量与《水浒传》中英雄数量是有着很大的差距的。这说明龚开时代的宋江故事还没有一百零八将的说法。其次还有一点值得指出的是,龚开画赞中宋江等人虽然还没有与梁山泊联系起来,但画赞中所画三十六人无一例外全都出现在《水浒传》中,只是少数人姓名绰号略有区别,可见龚开的画赞及当时流行的宋江故事对以后《水浒传》有着巨大的影响。东南大学郑云波教授也认为,龚开为《水浒传》的成书提供了重要的创作线索。
3.《水浒传》成书于洪泽湖畔的淮安
施耐庵(1296年~1371年),元末明初人,原名施彦端,字子安,号耐庵,江苏兴化白驹场人(今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祖籍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元末兵乱中迁居兴化。施耐庵曾在山东郓城任训导,游历过梁山泊,中进士时与刘基同榜,张士诚起义时,他任军师,在施耐庵出谋划策下,张士诚攻下洪泽湖下游的泰州、兴化、高邮等江北重镇并建国。朱元璋消灭张士诚后,施耐庵被捕入狱,因刘伯温大力营救方出狱,后在淮安养病,最后也客死于淮安。施耐庵隐居在淮安城棋盘街东头土地祠西侧一个单门独院的挚友家中,以楚州(今淮安)的萧湖、勺湖、越湖、洪泽湖、蓼儿洼湖荡、芦苇荡、沼泽及山东水泊梁山为背景,更以淮安画家龚开的画和《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为线索,闭门创作了巨著《水浒传》。
4.《水浒传》主人公宋江的悲剧结局发生在洪泽湖畔的楚州
宋江等人的故事在洪泽湖一带最为流行,加之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画赞》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为施耐庵创作提供了良好条件。历史上宋江等在楚州所管辖的海州被捕获,所以施耐庵在《水浒传》中专门有楚州的描写,还将宋江受招安后封为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也将宋江、李逵最后的葬身之地放在了楚州。他俩死后葬在楚州南门的蓼儿洼,这也是施耐庵最初的葬地。吴用和花荣来到楚州,得知宋江和李逵已死,便在他们的坟前上吊自尽,而卢俊义在之前已死,葬在泗州高原。
【作者简介】
夏宝国,男,1960年生于书香门第,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家庭荣获全国书香之家称号。洪泽区(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文化局原局长,文广新局原党委书记。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委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洪泽湖书画院院长、淮安市政协和洪泽区政协特聘文史专家、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笔名江源,王岫、洪泽湖渔翁。文化学者,喜好书法,拙于诗联,尝执教鞭;热爱新闻,曾在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媒体发表作品1000余篇,100万字。痴情文史,出版文史研成果600万字。苦恋辞赋,已创7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