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风雅汇

儿童剧《新安旅行团》剧评

  儿童剧《新安旅行团》剧评:

  1、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会长方标军:《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儿童剧《新安旅行团》评析

  2、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宁,《中国文艺家》杂志副总编辑、一级作家沙克:《以戏剧的名义铭记》

  3、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所所长、二级研究员宋宝珍:《少年强则中国强》——儿童剧《新安旅行团》观后

  4、江苏省文联副主席、一级编剧刘旭东:《儿童剧创作的重要收获》——评《新安旅行团》

  5、淮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作家协会顾问韩鹏翔:《寓教于赏、于思的儿童剧》——对《新安旅行团》的一点看法

  6、淮阴师范学院教授、淮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丁昕春:《分享<新安旅行团>的观感》

  1、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儿童剧《新安旅行团》评析

  方标军

  伴随着田汉作词、张曙作曲的《新安旅行团团歌》和塞克作词、王洛宾作曲的《新安进行曲》等旋律,备受瞩目的现实题材儿童剧《新安旅行团》终于迎来高光时刻:5月30日晚在淮安大剧院精彩首演,这一天正好是习近平总书记给新安小学五(8)中队少先队员回信一周年,新安小学专门向总书记报告、请总书记放心。首演同时通过线上直播形式与全国少年儿童分享,以此祝贺全国小朋友“六一”国际儿童节快乐。

  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中共淮安市委联合出品的这部儿童剧,以叙事体和戏中戏结构、故事片段组合手法、丰富的舞台样式,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跳荡、不断切换,让排练校史故事的新安小学学生逐步走进曾经的同龄人、曾经的母校前辈。该剧旨在通过回溯当年新安旅行团故事,激励当代少年儿童传承和弘扬新安旅行团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从小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刻苦学习,树立理想,砥砺品格,增长本领,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从1935年到1952年,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新安旅行团,在连吃饭都没有保障的前提下,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压迫,毅然走出学校,以电影、演讲、歌咏、话剧、舞蹈、写作、绘画等形式,到全国各地开展抗日救国的宣传鼓动工作。从14人到近600人,17年时间,新安旅行团走遍全国22个省份,行程5万余里,为争取民族解放和新中国成立作出重要贡献,被誉为“民族解放的小号手”。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新安小学少先队员重要回信中,高度评价了新安旅行团的光辉业绩,明确指出,在党的关怀和领导下,新安旅行团不怕艰苦,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以文艺为武器,唤起民众抗日救亡,宣传党的主张,展现了爱国奋进的精神风貌。儿童剧《新安旅行团》艺术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历史性评价。纵观全剧,党的关怀和领导正是这部儿童剧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新安旅行团始终是在党的关怀和领导下开展工作的。筹建工作和到达上海后,得到上海党组织和上海进步人士的支持。1938年3月,经八路军兰州办事处批准,发展徐之光、张杰、张牧入党,并成立了新安旅行团党支部,陕甘宁边区陇东特委还派出牟永春、苏纯俊到新安旅行团开展工作。兰州期间,得到中共中央代表谢觉哉和八路军兰州办事处伍修权的悉心指导。西安期间,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林伯渠及时传达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武汉期间,董必武和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始终指导新安旅行团开展工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周恩来对新安旅行团无比关怀,多次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约见汪达之和新安旅行团秘密党支部负责人,耐心听取工作汇报,对新安旅行团的生存困难非常关心,并亲自与陈诚交涉。武汉保卫战危急关头,周恩来指示新安旅行团一分为二,部分团员留在武汉坚持斗争,其他团员转向长沙,留在武汉的党员成立临时党支部。周恩来三次路过桂林,都看望新安旅行团同志并对新安旅行团工作给予方向性指导。皖南事变后,周恩来亲自安排新安旅行团从桂林经香港、上海到苏北,实现3500里秘密、安全大转移。在盐阜根据地,新安旅行团更是得到党的直接领导,刘少奇、陈毅多次对他们的工作给予具体指示,新安旅行团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1946年5月20日,毛泽东主席在日理万机的紧张工作中,亲笔复信,给新安旅行团以极大鼓舞。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该剧的巧妙构思。在过去时空,先后出场的人物有:汪校长、大块头、陈默、大块头爸爸、小少爷、小少爷爸爸、马市长、冯则文、冯先生、小巴特、小巴特爸爸、老革命、红小鬼、盛盈盈等,剧中汪校长、冯则文、陈默、盛盈盈贯穿全剧,而老革命和陈默、冯先生和冯则文均为父子关系。剧中陈默出场时十三岁,父母是地下党,由党组织送至新安小学。在第二个故事片段中,汪校长是这样讲述的:他是陶行知先生的朋友的朋友的孩子,信也是先生的朋友的朋友委托转交的,陶先生好像有很多这样的朋友,我们新安小学也有不少这样的朋友的孩子。在第十一个故事片段中,有一段陈默与老革命的隔空对话:陈默说,爸爸,我在黄河边,就是你信中说的黄河边。爸爸,我就要离开了。按照党组织的要求离开,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而努力。老革命说,亲爱的儿子,原谅我。每个人生来都有他的使命,你跟着新旅去完成你的使命,我带着我的使命在黄河边上等你。此情此景,十分感人。

  冯则文出场时十七八岁,本来已被复旦大学录取,但他毅然加入新安旅行团,并捐赠了上大学的学费。在第十一个故事片段中,经过组织上的考察和审查,在黄河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第十四个故事片段中,一次日本鬼子大扫荡,为掩护新安旅行团其他团员而壮烈牺牲,这个时候冯则文已成长为新安旅行团总干事。于兆文同名长篇报告文学中有一个复旦大学高材生张平,也拿出家中供他上学的钱而加入新安旅行团,可能就是冯则文的人物原型。冯则文的父亲冯先生,其人物形象不落俗套,是国民党时期南京市政府没有什么话语权的副市长,也曾是热血青年,在日本留过学,加入过同盟会,参加过武昌起义。尽管他知道新安旅行团与共产党的关系,但还是悄悄为他们办好了通行证,这让冯则文颇为惊讶,更让新安旅行团欣喜若狂。在第十个故事片段中,冯先生拿着手雷,发出“士可杀不可侮,一命换一命”的铮铮誓言,与日本鬼子同归于尽。冯先生是多个人物形象的结合体,其中就有国民党中央党部高科长的影子,历史上就是通过这位淮安老乡的牵线而办成了新安旅行团全国通行证。

  汪校长是贯穿全剧的最关键人物,人物原型来自于汪达之。对于他为什么没有及早加入党组织,也许观众一直心存疑虑。直到第十四个故事片段中,冯则文壮烈牺牲,汪校长暗自对冯则文吐露心声的一段话,才让我们把谜底揭开。汪校长说,1938年新旅建立党支部,你作为支部负责人没有告诉我,但我是知道的,那时候我没有提出入党要求,是因为我认为我还不够条件。现在,冯则文同志,我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剧中汪校长是否加入党组织没有交代,而人物原型汪达之的入党可谓一波三折。他一方面无条件地尊重党对新安旅行团的领导,另一方面又希望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他和新安旅行团的独立性。后来这个顾虑打消了,曾于1942年、1943年两次申请入党,盐阜区党委慎重考虑后决定,汪达之留在党外工作更有利、更方便。1944年1月,在盐阜区党委书记刘彬等人介绍下,汪达之终于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入党,是众望所归的大事,具有里程碑意义。

  最纯真的孩子、最本真的表演是该剧的最大亮点。这是一部为孩子写、由孩子演、给孩子看的儿童剧,参加表演的除了中国儿童艺术剧院9名专业演员、淮安地方文艺院团2名专业演员,还有新安小学25名学生和3名老师。总编剧、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冯俐说得特别好,希望以此为起点,实施“新时代种子计划”,我们和新安小学的孩子一起采集了这颗种子,通过我们艺术的实验室把它培育出来,首演之后,再把它种回“母亲土”里,让种子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长成参天大树。最纯真的孩子、最本真的表演,才最直抵人心。导演兼编剧张颜再三坚持要让没有受过戏剧教育和零舞台经验的孩子来演,结果三轮海选,在三至五年级2000多名学生中挑选出25人。两个多月排练过程中,孩子们从紧张、局促到放松、流畅,收获了成长,同时也让新安旅行团爱国奋进的精神风貌融入到每一个参加演出的孩子身上。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已在新安小学挂牌成立实践基地,新安小学也已组建新安儿童艺术剧团,将儿童剧《新安旅行团》作为新安小学保留剧目、特色剧目在校园内永久传承,并以新安儿童艺术剧团为主体重走新旅路,让全国更多的少年儿童从中汲取成长前行的力量,这是对新旅精神的最好致敬,可望也必然水到渠成。

  该剧的舞美、灯光、音乐和多媒体同样特色鲜明。精益求精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对每一部作品的要求,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的灯光设计任冬生、多媒体设计张松也都加盟该剧。如果你在儿童剧《新安旅行团》舞台上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自然环境与生存因素,那么你就体会到了宏观史学的宏伟叙事与人文关怀;如果你震撼于幕布间的硝烟弥漫、残垣断壁,那么你就沉浸在微观史学的客观事实,感同身受。儿童剧《新安旅行团》的风格是诗意般写意,剧中多处采用了珂勒惠支绘画风格的背景,有版画和动画效果。大飞机吊景以及空战被击中长时间燃烧、南京大屠杀火红背景相当震撼。歌队表演行进中的蒸汽火车、移动的盐蒿草丛和偷袭时的鬼子稻草人,非常适合儿童口味。黄河边上两个孩子想去延安的一段音乐、冯则文入党宣誓时的一段音乐完全融入剧情之中。该剧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基本没有实景,用了极少吊景,舞台装置一辆卡车就能运走,非常适合学校巡演,有助于新安小学重走新旅路,更好地把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的讲话》落到实处。

  作为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重点剧目、2022年江苏省重大题材文艺创作重点剧目、2021年江苏艺术基金理事会指定资助项目,儿童剧《新安旅行团》初战告捷,主创团队、全体演员、技术人员等都付出了巨大心血,尤其可贵的是,这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在疫情跌宕反复期间一次特别艰难的“逆行”。作为创排该剧最初的提议者和推动者,我真诚期待儿童剧《新安旅行团》更上一层楼,如果能将周恩来总理对新安旅行团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演绎得再充分一点,该剧将更加完美。

 

  2、以戏剧的名义铭记

  王宁 沙克

  编者按:2022年5月30日,值习近平总书记为新安小学题词一周年之际,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和淮安市委联合打造的现实题材儿童剧《新安旅行团》在江苏淮安大剧院隆重首演。

  1935年,江苏淮安新安小学,14名年龄不等的孩子,在汪校长的带领下,从学校所在地淮安出发,开始了长达十七年的修学之旅。十七年间,旅行团行程五万里,跨越22个省,以演讲、歌咏、话剧、舞蹈、电影、写作、绘画、报纸等形式,宣传党的主张,唤起民众抗日救亡。旅行团通过增设分团,成立分部等形式,先后吸收600余人入团,产生了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1946年5月20日,毛泽东主席为新安旅行团题词。

  新安旅行团是民族抗战史上奇迹,在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尽的今天,当我们以戏剧的形式重新走回这段历史,无疑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深思、感怀。

  (引)新安旅行团:中国教育史与抗战史上的双重奇迹

  这不是一个传统意义的旅行团。没有山水景点作为目的地,没有导游,甚至,旅行者不知道终点,也未知旅行终止的时间。其实,这也不是传统意义的游学。因为它的目的并不是简单的学,尽管它秉持的是以社会为课堂,以实践为课程的理念。

  自1935年始,江苏淮安新安小学的14名年龄不等的孩子,在汪校长的带领下,从学校所在地淮安出发,开始了长达十七年的修学之旅。十七年间,旅行团行程五万里,跨越22个省,以演讲、歌咏、话剧、舞蹈、电影、写作、绘画、报纸等形式,宣传党的主张,唤起民众抗日救亡。旅行团通过增设分团,成立分部等形式,先后吸收600余人入团,产生了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

  旅行团的活动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毛泽东、周恩来、邓颖超、宋庆龄、郭沫若、陶行知、谢觉哉、田汉、王洛宾、塞克等都曾经以不同方式支持、关注新旅的活动。2021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为新安小学回信,激励孩子们“刻苦学习,树立理想,砥砺品格,增长本领,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个小小的旅行团,居然引起了如此巨大的社会反响,不论是在抗战史,还是中国教育史,都堪称一个奇迹。

  2022年,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和淮安市委联合把这个奇迹以戏剧的样式呈现于舞台。该剧由冯俐、李森任出品,扬帆、张笑总监制,闪增宏、方标军任艺术总监。总编剧:冯俐,编剧张颜、孙梦竹、郭惊,导演张颜。演出则由儿童艺术剧院和淮安一同担当。尤其是新安小学的一批孩子,更是以小演员的身份,重新走回了这一段民族历史。

  (一)剧化 “三难”

  然而,将这样的题材带入戏剧,无疑面临着一系列困难。

  一难在故事。指题材的碎片化和非故事性带给戏剧“走戏”的困难。

  从编导角度出发,这确实是一个很难措手的话题,尤其是要以戏剧的样式来表现,会面临很多具体问题。比如:这是一大堆比较零散的记忆碎片,体量很大,头绪繁多,关涉人员很多,甚至很多名人要人都有参与,但却很难根据戏剧表现的需要,找寻出主要事件。尤其是缺少贯穿性质的人物和事件。而最最艰难的,是需要在人性和人情层面,挖掘出符合戏剧表现的细节和场面来。这种碎片化和“去故事化”其实构成了戏剧编导的巨大障碍,是编导必须首先面对并予以解决的。

  二难在红色。

  具体是指红色题材给戏剧带来的主题制约。新安旅行团的故事本身具有显见的“红色”,它其实折射了一部全民抗战史和民族解放史。但这种显见的红色属性,往往在某种程度上对主题表达形成一定的制约甚至伤害,因为人们已经厌恶了那些单一浅薄的呼号。因此,如何避免主题的单纯和浅薄,追求主题的丰厚和深刻,是操持者必须面对的第二个重要难题。尤其是如何克服概念化、符号化的塑造,避免标签人、符号人,都是难题。

  三难在“儿童”。

  这不是成人剧,而是面向儿童、很大程度上又要由儿童承演的儿童剧。因此,表现童心、童趣是戏剧的要务,从言语行为、衣帽服饰到气质做派,都应该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但同时,尽管这是一群孩子的故事,却由于人物所处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使得它与一般的儿童剧又有所区别。孩子们所有的“行走”,都不能走出乱离的历史镜框。这样,戏剧就面临走回历史,走进童年的双重吁求,担负了比表达童趣更沉重、更复杂的使命。

  (二)基于“三难”的“五求”

  针对以上难题,该剧的编导们用心竭力地在五个方面达成突破:

  一、以叙述与表演的频繁切换,达成人物和故事的随时出入和戏剧时空的灵活转换,从而以另外一种方式完成了戏剧的“整体结构”,形成明晰的故事线索。这一点,看看戏剧故事的时空处理,即一目了然:

  第一场:当代,新安小学,戏剧社排练场,通过辅导员的讲述走回1935年10月。

  第二场:过去,汪校长组建旅行团。

  第三场:本场末,通过辅导员和汪校长对话,把视线重新拉回当今。

  第四场:南京,申办通行证。

  第五场:过去,南京,新旅遇冯则文。

  第六场:过去,冯则文父子告别。

  第七场:过去,冯则文带着通行证追随汪校长。

  第八场:当代,新安小学排练场,辅导员等人叙述引出第九场。

  第九场:蒙古草原,新安旅行团与巴特父子相遇。

  第十场:通过汪校长叙述回到1937年年底的平凉,结尾通过辅导员叙述完成切换。

  第十一场:过去,冯则文、陈默与老革命、红小鬼黄河边会面。

  第十二场:当代,借助辅导员和孩子们的叙述回到1938年桂林的无差别轰炸。

  第十三场:当代,从新安小学通过讲述1941年新旅回到盐阜地区。

  第十四场:过去,冯则文的牺牲。

  第十五场:当代,两代少年同场。

  可以看到,编剧在戏剧时空的处理上,采用了高度灵活、随意切换的作法,同时又借助平行空间的使用,达成了叙述和代言、表演和追述的频繁转切。而最重要、最根本的,戏剧通过叙述和表演的转切,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整体结构,避免了碎片化导致的松散和凌乱。在这个意义上,编剧首先完成的是一个高明的织造,显示除了高超的编织技巧。

  二是用几个贯穿性人物,通过个体故事,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给历史以血肉,给历史以温度。尤其是陈默、冯则文两对父子的乱世离合,让观众走进人情人性,把历史还原成了“人”。

  三是借助丰富的戏剧手段,完成和场景和故事的戏剧化表达。给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有歌队的设置,具体则借助肢体表演、轮诵、叙述等表演手段,完成了场面的戏剧化。如第二场的轮诵、第七场的模拟火车、第九场的模拟风声、第十二场的歌唱、第十四场的模拟盐蒿草丛等。平行空间和跨时空交流也时有可见,如第二场,关于是否组建新旅的讨论,家长们发表意见就用了平行空间。第四场涉及教材问题,则使用了隔空对话。第十场表现冯则文父亲的殉难,使用了平行空间。第十三场,盛盈盈、冯则文、陈默,都是通过定点光来体现平行空间里面的故事。编导甚至让不同时空的人物在舞台相遇,如第十五场,两个不同年代的两群孩子,在舞台上一起舞蹈等。

  四是运用图像叙事和意象化的场景构造达成“戏剧化”。背景大幕的图像呈现随着故事转移而随时切换,而拉纤、腰鼓舞、黄河等意象化场景的设置,也都寄寓了作者画面背后的言说,耐人回味和咀嚼。

  五是通过群场戏和表演的游戏化,契合了儿童剧的独特需求。全剧几乎都是群场戏,主要演员和群众演员的界限虽然清晰,但表演却差别不大。这些群场戏很适合儿童演员以群演的身份大面积参与,对于演技的需求也相对简易。歌队的歌唱以及模拟物体的游戏化表演,也很能适应童趣和“戏”的需求,诸如模拟火车和盐蒿草的表演,既能迎合剧情,又具备很强的游戏属性,非常适合孩子们参与。剧作的编导们正是通过此类表演的刻意打造,达成了剧作的“儿童化”。

  综上所述可见,面对特定题材和主题的三难,剧作的编导们苦心经营,借助“五用心”来实现对于题材和主题局限的超越和跳脱。具体则形成了“三化”,一是情节的故事化,尤其是完成了类似编年史的一体化和整体化。二是戏剧化,借助丰富的戏剧手段,诸如图像叙事、平行空间、歌队等手段,达成了以戏剧的方式表达表现。三是儿童化,即通过群场戏和游戏化表演,完成了从题材到表演的全方面“面向儿童”。至此,原本零散的历史碎片,不仅被浑然整合在一个统一的言说结构里,而且形成了从历史到人的过渡,达成了从历史记忆到戏剧场面的艺术升腾。

  (三)关于“思想性的穹顶”和“红色的温度”

  在谈到当代中国艺术时,我们提出一个具有贯穿性质的重要命题:“思想性的穹顶”。我们认为:当代中国的所有艺术,须臾未能少离、且必须提升到首要位置的正是思想性的关照。在此意义上,几乎所有的当代艺术经典,其炫目的辉光都是在思想性的穹顶之下散发出来的。在此意义上,很多试图逃离时代、追求所谓纯艺术的行为,不仅不切实际,而且愚不可及。而这并非“当代”的赐予,它反映的是我们悠久的艺术传统的现代诉求。因为我们向来注重道德评价,而且将它凌驾于艺术评价之上。因此,“三不朽”以德为先,因人废言,则屡见不鲜。而当善与美冲突的时候,我们总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善,而不惜对美的消解。以此为前提,当代中国艺术无法回避、必须回答的一个最重要的命题就是:“跳好政治与艺术的双人舞”。

  《新安旅行团》又做出了一份新的答卷。总书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邓颖超、宋庆龄、田汉、王洛宾、塞克、郭沫若、谢觉哉,顶着这些令人炫目的光环,如何让这所高大的建筑美起来,确乎是一个难题。

  在这个角度,仔细体会戏剧的意境美、诗意美,通过版画风格的画面,雨水的声音、风声,戏剧确实赋予了历史以诗意,虽然悲切,却富有美感。音乐意象也很好的帮助了全剧主旨的表达,那些熟悉的旋律、不同年代的歌声在舞台上频频唱响,而图画、音乐等形成的复合意象又仿佛浓墨重彩,让观众在深刻之外又体会到一份沉重。

  在“赋予红色以温度”上,该剧也可圈可点。戏剧试图把历史还原为细节,还原为泪水和酒窝,通过乱离背景下的个体遭遇,来重现那一段历史悲情。为此,剧作安排了三对儿父子:冯则文的父亲是国民党的官员、陈默的父亲是红军,大块头的父亲则是普通的劳工,三对儿具有一定代表性父子的不同遭际、不同命运,划出了三个延伸的命运线条,找到了个体命运和民族命运的交集,在这个意义上,个体的牺牲和殉难,每一滴泪水和血,都是我们民族的历史,温热而生动。

  当然,戏剧虽然崇高而温暖,却也并非尽善尽美。于此,我们也萌生一点儿奢望和期待。比如提到温度和湿度,我们建议戏剧在现有基础上,再精心打造几个“泪点”。在生活当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让你不能轻易忘记。戏剧也应该这样,它完成的其实是一次铭刻,而所有的经典,都会给心灵以铭刻,持续而绵久。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期待《新安旅行团》可以塑造出更加丰满的人物、更加温暖、更加湿润。再如主题方面,我们期待能否多一点儿“刺痛感”,除了激励鼓舞,是否还可以带来反思,尤其是对于历史的深刻反思。因为反思其实也非常重要,正如铭记。

 

  3、少年强则中国强

  ——儿童剧《新安旅行团》观后

  宋宝珍/

  淮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淮安市委宣传部、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联合制作的儿童剧《新安旅行团》,反映的是抗战烽火之中淮安新安小学的师生们自强奋进的成长故事。演职人员经过多次深入生活,反复精心打磨剧本,抗击新冠疫情,经过2个多月认真排练,终于在习总书记给新安小学的回信发表一周年的日子,让儿童剧《新安旅行团》跟观众见面。这是一台结构完整、脉络清晰、形象鲜明,具有文化反思、现实意义的优秀演出。

  1、此剧从辅导员带着新时代的孩子们重温校史开始,带着孩子们重温历史,展现了汪校长带领新安旅行团(简称新旅)的少年儿童们长途跋涉、宣传抗日的闪光的足迹。抗日战争时期,大敌压境,民族危机,东北沦陷,华北告急,新安小学的师生们奉行陶行知先生的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毅然成立新安旅行团,决定边旅行边宣讲,号召人民奋起抗敌。出发之前,困难重重,连陶行知先生都奉劝他们暂缓行动。可是,当敌人的入侵无法让他们安放平静的书桌时,在汪校长的带领下,他们坚定地选择了勇敢行动,踏上了宣传民众、教育民众的漫漫征程。他们由淮安到南京,向国民党政府请求发放通行证,可是却被勒令回到课堂。全面抗战爆发,国共合作开始,全民族爆发出誓死抗敌的呼声,新旅的孩子们从南京,到上海、内蒙,到平凉、武汉、桂林,苏北,直到到淮安解放。他们一路上跨越5万里,行走17年,风餐露宿,忍饥耐寒,一路上揭露日寇的侵略罪行,鼓舞民众参加抗击侵略者的斗争。他们靠卖报纸、售地图、做演讲、放电影、教识字,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甚至直接参与了对敌斗争。他们由少年而青年,由学生而战士,在抗日烽烟中艰苦磨练,励志成长。

  2、此剧让历史与现实的叙事线索交替出现,旅行途中的多重时空景随人动,为专业演员与没有表演经验的学生们的相互配合提供条件,并增加戏剧情境对于学生们的代入感。比如剧中以叙事体的方式,把抗战时期的历史背景做了比较充分的交代,让新安旅行团不得不出发的历史原因和前提具有了合理性,歌队的设置,合唱的阵型,《新安旅⾏团团歌》《蒙汉团结歌》《新旅团进⾏曲》等音乐成分的加入,强化了历史的规定性和叙事的丰富性,让业余演剧能够比较容易进入规定情境。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鲁迅在《狂人日记》里就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今天意识形态的斗争依然严峻,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时代要求依然迫切,我们必须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今天的少年儿童。梁启超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新安旅行团所走过的旅程,是汪校长和孩子们自救然后救国救民的责任担当,是全民族誓死不当亡国奴的精神缩影,更是“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的爱国主义情感体现。抗战时期,连小孩子都不怕牺牲,奋起抗日,中华民族就一定有希望,一定能取胜。新安旅行团孩子们的成长故事,对今天的少年儿童深具思想教育意义,不仅能够启悟他们团结奋斗的志气,而且能够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

  3、演出贯穿了一条红线,那就是新安旅行团的救国行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引领支持密切相关。陈默的出现就是例证。他是陶行知介绍给汪校长的孩子,出身于革命家庭,母亲牺牲,父亲投身革命,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他来到新安小学读书。新安旅行团出发前,码头工人、大块头的父亲和士绅、小少爷的父亲阻拦自己孩子随行,理由是新旅与共产党有关。冯则文的父亲本来是南京政府的高官,冯则文因为投身抗敌宣传上了国民党的黑名单,他不得不离开南京,他拿上父亲给他的大学学费,毅然加入新安旅行团。新旅与八路军的接触在剧中做了正面表现,冯则文的父亲在南京沦陷后与敌人同归于尽,冯则文在黄河边宣誓加入共产党,并且在新旅成立秘密党支部;新旅在苏北接受陈毅和新四军的领导,建立了一系列抗日儿童团;冯则文牺牲后汪校长要求入党。这一切充分说明,新旅的抗敌宣传行动的思想根源来自民族尊严和社会正义,而使他们的行动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障来自中国共产党的指引。此剧开篇是毛泽东主席给新旅的来信,结尾是习近平主席给新安小学的回信,党的领导人的殷殷嘱托、深切关怀一脉相连,剧情首尾呼应,红色主题一线贯穿,戏剧意象生动鲜明。

  4、演员在叙事者、表演者的两重身份中自由转换,在历史环境和现实空间里跳进跳出,彼此呼应,过度自然。导演努力为专业演员与小学生们的相互配合提供条件,增加了音乐铺垫和肢体表演,他们模拟火车运行,他们集体向南京政府请愿;在内蒙草原为牧民放电影,小巴特看到银幕上的鬼子的烧杀劫掠情绪激动,挥刀砍向银幕上狰狞的鬼子;黄河边陈默父子相见却无法相认,彼此告别时,表演中加入了安塞腰鼓和红绸舞,让人身临其境并在这样的意象里产生情绪共鸣。父母被敌机炸死、哥哥参加空军的小女孩盈盈,孩子们在战争环境里一边打瞌睡一边行军、累得倒地便睡的样子情形,都很有行动性和画面感。冯则文为了引开日寇,保护新旅的孩子们,他举起马灯毅然独自奔行,被一堆稻草人围困,舞台处理上避免了满台跑鬼子给孩子造成的心理不适,还启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因为冯则文就此失踪,也许在他引开敌人时,已沉没于深水或泥淖之中,英勇牺牲。这种含蓄的舞台意象处理,有深意,有新意。剧中强化了音乐的感染力、身体动作的表现力,这对塑造人物很有帮助。舞美设计简捷,为表演提供充分的空间,色调淡雅,风格质朴,有江南烟雨的朦胧,也有苍茫大地的辽远。

  这一次演出,是在世界儿童戏剧展演中屡获殊荣的专业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与从未登上戏剧舞台的新安小学的师生们共同完成的艺术结晶,专业的演员与爱好戏剧的小学生密切合作,同台献艺,不仅让专业演员们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路向上有了新的进步,而且带领孩子们重温校史,梦回当年,让他们爱母校,重传统、恋乡土,爱祖国,聚正气,扬精神。大家一起深刻体悟了爱国救民的情怀,增强了民族责任以及建设强大祖国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4、儿童剧创作的重要收获

  ——评《新安旅行团》

  刘旭东/

  新安旅行团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一教育理念的实践和尝试,在中国教育史上,在现代文艺史上都是不可复制的奇迹。1935年,淮安新安小学的十几位孩子,组成了新安旅行团,开始了最早的“游学”。队伍从小到大,成员陆续结业,先后共计600多人参与。新安旅行团历时17年,行程五万里,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他们历经千难万险,吃尽千辛万苦,以各种文艺形式,一路宣传抗战,宣传党的主张,被誉为“民族解放的小号手”。这是一种文化的长征、文艺的长征、教育的长征,也是一种成长的长征。毛主席曾经为新安旅行团复信,给予充分鼓励,使其影响倍增。

  新安旅行团的事迹已经积淀为红色历史文化,成为文艺创作的宝贵题材。去年六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新安学校少先队员回信,又一次为这一题材赋能。但是,再大的IP资源,也要天才的艺术创作才能转换成优秀的文艺作品。这一题材的创作难度是显而易见的。

  今年六一前夕,看到这部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和淮安新安小学学生联合演出的儿童剧《新安旅行团》,真是喜出望外。这是国家一流艺术团体与地方学校学生的合作,却是一场一流的演出,可喜可贺。

  新安旅行团是天然的儿童剧题材。用儿童剧这一艺术形式表现新安旅行团的故事,应该是最为合适的。儿童剧除了具有戏剧的一般特征以外,还要适应儿童的心智特点和对事物的理解方式。我以为,儿童剧要有童心、童真、童趣。儿童剧不仅要寓教于乐,还要寓教于美。这是儿童剧最可宝贵的。以这样的标准来看待《新安旅行团》,我以为它都是当下儿童剧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一部上乘之作。

  该剧构思非常巧妙。在人物群像中突出塑造了陈默、冯则文、盛盈盈、汪校长等主要人物。陈默的母亲是烈士,父亲是八路军,冯则文的父亲参加过辛亥革命,盛盈盈的哥哥是对日作战的空军飞行员,汪校长则是陶行知的学生。这样的人物构成具有广阔的社会背景,人物的前史异常丰富。加上配角巴特父子、大块头父子、马市长、冯父、老革命等等都各有个性,使得舞台呈现特别饱满充实。从中可以看出,其故事情节从历史叙事上提炼而来,准确地反映了历史的烟尘、把握了历史的脉络。

  双重时空的戏剧结构,赢得了叙事的自由、强化了主题的表达。当代时空中的人物对话主要承担了交待历史的任务。历史时空中的戏剧内容是该剧的重心所在。

  儿童剧其实也有多种艺术形式。该剧选用了现代话剧这种方式相当讨巧。它打破了传统话剧三一律的局限,背景视频的大量运用,实现了舞台调度和时空切换的自由,使得戏剧进程十分顺畅。有时时空的转换干脆由人物直接交待。还有道具的使用,有一种卡通化的倾向,如火车、马、甚至稻草人(日军)等。这也可以说是从传统戏曲舞台上借鉴而来。所有这些元素,都符合儿童受众的心理特征,突出了儿童剧的假定性,丰富了该剧的艺术性。

  细节难得。比如,剧中盛盈盈拿到饼子要等更饿的时候再吃的戏,看似不符合儿童心理,但却特别符合特定情境,让人心酸。这种细节在历史题材创作中实在难能可贵。

  好戏都是磨出来的。这是舞台艺术的优势所在。在祝贺《新安旅行团》首演成功的同时,我们当然希望它越改越好。建议从几个方面发力:一是加强抒情性。陈默的父子戏,冯则文的父子戏,甚至于大块头的父子戏,都可以更加感人。尤其汪校长和学生的感情,也应当情同父子。二是当代时空的戏要有戏,不要只满足于叙事、交待历史。三是个别台词要尽量口语化,以适应儿童接受能力。

  总之,我相信这部浸透了爱国主义精神的优秀儿童剧会走得更高更远。

 

  5、寓教于赏、于思的儿童剧

  ——对《新安旅行团》的一点看法

  韩鹏翔

  新安旅行团是现代文化史上的特殊存在,淮安新安小学的一帮青少年学生在校长、教育家汪达之的带领下,克服艰难险阻,奔走在国统区、敌占区、解放区、东西南北的国土上,他们与民族抗日救亡斗争相结合,在漫长的五万里行程中不断壮大,宣传抗日救国道理,从事文艺演出活动,传播进步文艺思想,以自发、自觉的先锋姿态融进了民族斗争史和解放史。

  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和淮安市委联合编创的《新安旅行团》是一部现实题材、历史题材、政治题材的儿童剧,特定的“三题材”制约,使得该剧在把握政治话语与艺术话语之间的平衡上,具有相当大的叙事难度。如果过分写实,则会变成罗列历史事件的年度大事记,流于概念先行的宣传俗套,变成生硬的政治说教。该剧采取了历史背景与现实空间并行交错的叙事策略,孩子与成人互动,剧情与现实交织,舞美及多媒体光色、音响等各种技术手段并用,渲染舞台的情节情绪,增强细节表现力,实现了该剧“寓教于赏,寓教于思”的基本诉求。

  《新安旅行团》以人物命运化和矛盾冲突性,结成全剧的骨骼脉络,陈默父子、冯则文父子、大块头父子、老爷小少爷父子、小女孩与飞行员哥哥,几组人物关系之间的明暗呼应,形成角色塑造的复式结构,达到通过典型人物叙述典型事件的目的。在戏剧最有感染力的悲剧性、悲壮性方面,该剧也以冯则文父子等的牺牲作了凸显。爱尔兰戏剧大师贝克特在他的戏剧作品中,竭力表达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强调人的内心空间的矛盾状态,那种荒诞性。我想,贝克特的戏剧思想,便是大胆地拓展艺术表现力,悲剧的最大力量是内在的反思,荒诞性是反思的最好工具,也是现代戏剧的常用手法。民国时期包括民族抗战的“国破山河在”的历史中,有许多值得反思的社会现实,完全可以在剧中表现出来。

  观剧的专家们对于《新安旅行团》给予了较高评价,列举了诸多优点,我在这里就不重复表扬了,提一点建议就教于各位专家,或可供主创人员作些参考。

  剧中的台词动作可以软化一些。《新安旅行团》的人物主体是来自社会底层的一群弱势少儿,缺乏财力物力势力,在特殊而残酷的年代从事旅行活动及文艺斗争,需要对应环境、讲求策略,如果处处言辞高亢、行为激扬,既未必符合孩子的性情,也未必适应所处的形势,可能不利于团队的生存发展。比如孩子们与南京市长的对话,可以处理得软和一些,孩子们对市长“不抗日”的责问显得成人腔太浓,也许采用童言无忌式的疑问则更具妙趣效果,同样市长对孩子们以“温和的哄骗”代替生硬的训斥,则更符合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对话情境。

  既然是儿童剧,情节设置和艺术表现必须少儿化,符合孩子们天真幻想、活泼快乐的经验特征,人物对话应该尽量口语化,过多的成人腔看似传达了思想性,实质会削弱艺术性。少儿化,并不影响细节的含蓄表达和深刻揭示,儿童剧《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男孩说,“他没有穿衣服。”可以说既天真活泼到了极点,又含蓄深刻到了极致。

  曹禺说过这样的箴言,“我以为必须真知道了,才可以写,必须深有所感,才可以写。要真知道,真深有所感,却必须下很大的劳动。” 一部央地联手制作的儿童剧《新安旅行团》,需要彼此互动的密切合作,而不适合一边倒的单方操作,在深入了解地方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基础上,从剧本创作开始就应该有地方专家介入把关,不仅是地方的业内人员介入,更需要文艺评论家的介入,以强化作品的深度、高度和准确性,以及必不可少的审美价值。

  希望在今后的巡演中,《新安旅行团》边演便完善,不仅能成为影响全国的文艺宣传作品,也能成为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文艺创作精品。

 

  6、分享《新安旅行团》的观感

  丁昕春

  观看央地合作儿童剧《新安旅行团》首演后,我有一些观点与大家分享。

  这是淮安第一部央地合作的儿童剧,剧情取自“新安旅行团”这个真实的故事,剧情的时间跨度定格于1935年至1945年,以“新旅”的社会活动作为主线,让我们重温了这个儿童团体他们在国之危难中,以约5万里的长途修学旅行的方式,践行了人们教育家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以文艺为武器,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唤起千百万民众共赴国难,谱写了少年儿童革命史上的壮丽篇章。

  这部儿童剧的艺术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剧本的主题鲜明,结构紧凑、逻辑严密,语言精炼。在剧情的展示上,采用现在与历史、表演与真实的多维空间中交织进行,转换自然、自如。在时空不断转换中,让我们重温了那段感人的历史。汪达之、冯则文、、陈默、盛盈盈……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让我们为之感动。剧中的一些台词也让人记忆深刻、令人深思:“别笑年纪小,我们要把中国来改造“。

  其次,舞美设计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特别是在场景中多次运用了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家珂勒惠支的风格。这种绘画风格是由鲁迅先生带入中国的,在当时青年艺术家们尤其是版画家们以珂勒惠支为榜样,掀起了一场新兴木刻运动,成为中国现代版画的新发端。珂勒惠支长于为“生与死”、“骨肉亲情”、“压迫与反抗”等沉重现实题材的版画风格,在这部戏剧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与戏剧所要表达的情感巧妙地结合,充满了艺术性和人文关怀。

  再次,剧中的音乐设计合理巧妙。全剧以全体合唱《新安旅行团团歌》揭示主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旅行团义无反顾地出发时演唱的学堂乐歌《送别》;冯则文离家时,父亲大提琴发出了不协和的旋律,预示着冯则文与他父亲的牺牲;绥西大草原的马头琴声;《蒙汉团结歌》;黄河边唢呐吹奏的《陕北民歌》;热烈欢快的安塞鼓声欢庆胜利。最后又在《新安进行曲》歌声中回归主题,音乐充满了斗志与对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希望和信心。音乐构思巧妙很好的烘托了剧情。

  最后,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我们还要思考这部儿童剧能够我们的学校教育带来什么。

  应多渠道的让学生能够观看到这部作品。这部作品的主要面向应该是中小学生,通过观看作品,可以让在对历史的情境学习中可以让青少年学生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

  可以探索构建美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教育与宣传、文化等部门及文艺团体的长效合作机制,推进学校美育协同创新,尽可能地将这部优秀的儿童剧进行价值和意义的最大化,并能创作更多更优秀的主旋律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要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国家两办文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也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这部儿童剧的诞生意义深远。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08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