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风雅汇

高翔是谁:我所认识的一位老媒体人、诗人

  年轻的时候,我就认识了高翔,他当时就是我们省会南京媒体圈的知名人士,除了是早已闻名的著名校园诗人,在新闻媒体圈也深得同行的赞许。

  高翔于1981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为了推动校园诗歌的创作与交流,就和校友创办了南京大学“南园诗社”并任社长。由于全校的诗歌爱好者们纷纷加盟,“南园诗社”一时间成了全校拥有会员最多的社团。他还做过两年中文系《耕耘》杂志的主编。这份杂志的刊名是由著名教育家、南京大学老校长匡亚明先生题写的,是一份综合性的文学刊物,主要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在当时的南大校园是一份颇具影响力的刊物。

  高翔总的来说是个寡言少语、埋头干事的人。1985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新华日报社工作,开始了他的媒体从业生涯,历任新华日报社记者,《扬子晚报》记者、编辑、专刊主持人,江海侨声杂志社(后更名为华人时刊杂志社)常务副社长(主持工作),新华社江苏分社《决策参考》编辑部总编辑,东方早报社长三角新闻中心副主编(外聘兼职)等职务。

  从事新闻出版专业工作多年,高翔始终坚持恪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并认真钻研新闻业务,在实际工作中多年如一日,不辞劳苦,勇挑重担,凭着不懈的努力和进取,逐步成长为一名过硬的新闻出版工作多面手和富有创造性的媒体运营策划人才。

  从事报纸采编工作是媒体圈公认的高手

  高翔于1985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被分配到新华日报社工作。在日报工作期间,他曾和同事张玉林(现南京大学博导)一起去江苏最偏远落后的一个乡镇——邳州(当时叫邳县)燕子埠采访在艰苦条件下坚守乡村教育岗位的全国优秀教师周远生,共同撰写了一个长篇报道。当时乡村条件很差,回到南京时他们衣服缝里爬满了虱子。

  同年11月,他服从安排被抽调到《扬子晚报》筹备组参与《扬子晚报》的筹备和创刊工作,并在扬子晚报工作了8年。

1986年,高翔在安徽九华山乡村采访。

1990年,高翔深入江苏省海安乡村采访。

  在扬子晚报社工作期间,高翔先后担任文化记者、副刊编辑、社会新闻专栏记者及编辑、科技记者、科技版主持人、突发事件报道组特派记者等职,获得各类新闻奖数十个。

  1988年,高翔采写的通讯《捕鳗狂潮》获当年度晚报好稿一等奖,《食用菌将成为餐桌上的家常莱》获全国晚报健力宝营养征文三等奖。当时高翔还负责了“全国晚报健力宝杯营养科学征文”本报的组稿编辑工作,并获得编辑奖。

  1989年,高翔采写的通讯《从“死亡地带”归来的第一女性》获当年度晚报好稿一等奖、江苏省报纸好新闻一等奖。此稿后来被收录进《江苏新闻50年精品选·报纸卷》

  1990年,高翔采写的《水污染给鱼类带来厄运》获全国晚报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小品征文三等奖,并入选《地球之忧》一书;《浦口高新技术开发区见闻》(系列报道)获省首届科技兴省好新闻三等奖。这一年,高翔的新闻论文《试论晚报科技报道的着眼点及其他》被评为省科技报道优秀论文(全省十篇),并于1991年10月在《新华通讯》上摘要发表。

1991年,高翔为撰写山峡工程一稿采访中科院院士席承藩先生。

  1991年,高翔在报社领导的支持下,采访了数十位学部委员、学科带头人,在《扬子晚报》头版推出“科技星云”专栏,将科学家作为明星向社会大众介绍,开全国媒体之先河。

  这一年,高翔采写的《他是人民的好儿子》、《科学家受到社会敬重》分获晚报年度好稿一等奖和三等奖,《科学家受到社会敬重》一稿还在全省报纸好新闻评选中获二等奖。抗洪报道《淮沐壮歌》入选《大搏斗》一书。当年夏天,江苏省遭遇百年罕见大洪涝,在抗洪期间,高翔积极投身一线搞报道,转战大江南北,并出色完成了报道任务,表现出了顽强的献身工作的精神和良好的新闻业务素质,被评为全省抗洪救灾先进新闻工作者。

  在做晚报副刊责编、科技专版主持人期间,高翔承揽了从选题策划、稿件组织、稿件编审到组版、出版全程工作,为晚报《繁星》副刊、科技专版的作者队伍建设和培养也做了大量工作。

  副刊和科技专版的稿件处理特别棘手,好多是名家的稿子。按照晚报自身要求,稿件一是要短,二是要通俗易懂,所以即使是名家的稿子,“砍”和“改”也不可避免。一篇千余字的言论要“砍”到三四百字,一些让普通百姓费解的词句或段落也须修改。而经高翔“砍”和“改”的稿子,既符合了晚报的要求,也能让名家们称好,深得同行们赞许。

1992年,高翔参加全国晚报“走马珠江看新潮”采访活动。

  高翔于1992年获得中级业务任职资格。这一年中,高翔编辑、采写稿件见报200多篇,超额完成报社分派的工作任务。其中,高翔采写的《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脱节,企业家感叹——/满眼人才,难得可用之才》、《“诸葛亮”摇鹅毛扇功不可没/有关人士呼吁重视软人才》等有关“人才”问题的系列报道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另外,在小平南巡一周年之际,高翔参加全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举办的“走马珠江看新潮”活动,采写发表了《深圳街头最引人注目的广告牌》、《广东人“拿来”有道/对国外设备择优引进》、《广东打破用工等级制/企业用人统称“员工”》、《广东科龙公司新观念/用人首选真才实学学历职称仅供参考》、《营造“航空母舰”抗御市场风浪/珠江三角洲企业纷纷集团化》等广东系列报道也深受读者喜爱。高翔在全国最早对深圳街头的“小平语录广告牌”作了报道,随后多家报纸转载。当年,高翔撰写的评论《论“猫论”》及通讯《小平南巡的足迹/——珠江三角洲采访札记》等文章在一些报刊发表后,更是引起了广泛反响。

  在此前后,高翔撰写的《人类的触角在太空延伸》、《创造神话的生物技术》分获江苏省“科技兴省”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二等奖;《今晨地球掠过慧尾》、《小行星会撞击地球吗》分获江苏省报纸好新闻三等奖和江苏省第二届优秀科普作品三等奖。

  主持杂志社工作让杂志得到了海内外著名人士的赞扬

  高翔于1993年11月调到江苏省侨办江海侨声杂志社工作。高翔到杂志社工作之初,担任副主编之职,自1994年7月起即担任主持杂志社全面工作负责人,直至2000年11月调离。

高翔担任江海侨声(华人时刊)杂志社常务副社长时工作照。

1995年,高翔赴西北调研采访。

1995年,高翔参加西北五省(区)侨联工作联席会议。

  1993年底,高翔调到江海侨声杂志社后,根据对外宣传新的形势的需要和海外华人、华侨的实际要求,在上级主管单位领导支持下,从新闻规律出发,及时调整了编辑思路,确立了把《江海侨声》办成“海外读者了解中国、中国读者了解海外的窗口,海内外炎黄子孙沟通、交流的桥梁”的办刊思路。高翔还提出《江海侨声》改国际大开本的主张和新的栏目设置方案,并获通过。高翔亲自主编1994年第一、二期杂志,为今后杂志的采编工作奠定了基本方向。自此,《江海侨声》面目一新,赢得越来越多的华人、华侨的喜爱,同时也渐渐得到国内读者的认可和上级领导、新闻界同行和海内外各界朋友的好评。在1997年底召开的全国侨办主任会议上,国务院侨办领导也给予了表扬,肯定《江海侨声》杂志是省一级办得最好的侨刊。当时《江海侨声》已发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发行数也逐年增加。

  上级主管部门给予高翔的评价是:“由于他带领杂志社同志卓有成效地工作,使得《江海侨声》在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中的影响不断扩大,杂志得到著名华人陈香梅、赵小兰、骆家辉、胡志光等的高度评价,为江苏省的对外宣传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6年,高翔作为江苏省侨务友好访问团一员在日本华侨社团考察。

1996年,高翔作为江苏省侨务友好访问团一员在日本华侨社团考察。

高翔和领导陪同美国底特律华人协会访问团考察江苏。

  互联网被称为继书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互联网的应用普及,我国领导人对网络宣传也十分重视,并提出要从迎接新世纪挑战、抢占国际舆论斗争制高点的高度认识网络宣传的战略意义。

  为了响应中央的号召,缩短与全球华人的时空距离,使广大的海内外读者更快、更全面地获得由杂志社提供的各种信息,高翔于1998年底主动与电讯公司洽谈并达成合作协议,在江苏期刊界首家在国际互联网上推出电子版。杂志电子版本的上网,既花钱较少,又借助了当代最先进的信息传输方式扩大了杂志的发行面,扩大了杂志在海内外的影响。2000年,高翔获得新闻出版专业副高级职称。

  在杂志社工作期间,高翔除在刊物整体发展战略、版块栏目整体设计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同时在稿件组织、编采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高翔组织和编辑了一些较有影响的稿件,如:《雷雨交加/——’93廉政风暴席卷中国》、《公务员制,能否冲出一条路?》、《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京城人》、《中国改革步入关键阶段/从“拆旧房子”到“建新大厦”》、《大陆外资企业劳资纠纷透视》、《杨振宁博士“金口”赐“玉言”》、《“领带大王”的成功之秘》、《白宫第一女华人陈香梅》、《长江三角洲崛起“中国硅谷”》等。高翔还亲自采写不少受读者喜爱的稿件,如:《户口本 档案袋面临挑战》、《大陆“追星潮”令有识之士不安》、《变味的“义演”引起“义愤”》、《亿万富翁 以书会友》、《高飞的“海鸥”/南洋大亨陈凯希》、《五月的友谊之行》、《走进逝去的时空/华夏西部影城纪行》等。另外,还策划了《市场经济下,谁给你饭碗?》、《中国第五化:人的现代化》等专题。

  每到一个新岗位其负责的工作都能名列前茅

  高翔于2000年月11月调动到新华社江苏分社工作,先后担任《决策参考》编辑部副总编辑、总编辑,决策信息中心主任,新闻信息中心编辑部主任兼新华网江苏频道执行总编辑等职务。

高翔担任新华社江苏《决策参考》编辑部总编辑时在常熟调研农村金融改革。

高翔参加新华社江苏分社2004年业务讨论会。

  在《决策参考》编辑部和决策信息中心两部门工作三年,高翔主要负责总社《决策参考》地方版本和分社《政法参考》、《书记参考》、《教育内部参考》等内部信息刊物的采编和终审工作,同时兼管总社内参和分社内部信息刊物、总社《新华每日电讯》等报刊的发行工作。

  在上述部门工作期间,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形势,在分社和中心的正确领导下,高翔带领部门全体同志,埋头实干、团结拼搏、与时俱进、创新进取,使部门工作取得了可喜可贺的骄人业绩,得到分社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2004年,高翔调任新闻信息中心编辑部主任、兼新华网江苏频道执行总编辑,负责新华网江苏频道建设和报道工作的组织管理,同时负责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江苏分社子库建设工作。到新的岗位后,高翔立即开始了对网站和数据库建设的调研工作,并很快拿出了网站和数据库建设的基本思路。就网站而言,明确了网站的定位,对网站的整体风格、栏目设置进行了重新规划;就数据库而言,明确了数据库专兼职工作人员的岗位分工,梳理了信息采集的渠道,理顺了数据采集、加工、入库的程序,为加快数据库的全面建设做了良好的铺垫。2004年底,高翔又调到电视新闻中心担任副主任,直至2005年6月离职。

  在这前20年从事新闻工作走过的历程中,高翔在思想上不断进步,在业务上日趋成熟,在工作上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江苏新闻50年精品选》、《江苏文学50年》大型文丛高翔均有作品入选。

  十七年:为东方早报社及其关联媒体策划大型活动

  2005年初夏,高翔离开新华社江苏分社,经一家省级媒体领导推荐,作为编外人才受聘上海东方早报社,兼任长三角新闻中心副主编,配合该中心主管领导工作,参与策划和组织大型活动及大型主题报道。2017年后,2017年后,长三角新闻中心延续着与其合作,就这样一晃就是十七年。这十七年高翔虽然主要在幕后、在台下,但他“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在长三角地区也可谓风生水起。一是在这十七年中,他参与策划或承担了主要策划任务的活动就近20场,每年都有不下一场的大型活动推出,在长三角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看看下面的这份清单,能将活动延续十七年之久,作为媒体圈同行的我也不得不惊叹:

 

这是2005年他受聘东方早报社后参与策划和组织运作的第一场活动。

历届活动媒体报道部分网络截图

2007年第二届“长三角投资发展论坛”暨第二届“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颁奖典礼现场

2013年第七届长三角投资发展论坛会展节庆产业创新峰会现场

2018年第四届长三角慢生活旅游峰会暨第二届长三角慢生活旅游目的地联盟峰会、中国徽州国际乡村慢步大会现场

2019年首届长三角大运河文化带城市旅游论坛暨第五届长三角慢生活旅游峰会、第三届长三角慢生活旅游目的地联盟峰会现场

2020年第六届长三角慢生活旅游峰会暨第四届长三角慢生活旅游目的地联盟峰会现场

2021年11月13日第七届长三角慢生活旅游峰会暨第五届长三角慢生活旅游目的地联盟峰会现场

  在这十七年中,东方早报社及《东方早报》转型创办的新媒体澎湃新闻网的品牌活动,高翔不仅受命参与策划甚至在2010年以后承担了主要策划任务,他的团队相关成员在十七年中则一直承担了苏皖两省的活动参与单位的组织联络工作。同时,高翔还义务受命承担了一些大型主题报道的策划,如2009年,为了给上海世博会预热,长三角新闻中心开展的《对话长三角——书记市长世博访谈》,其中江苏和安徽16个城市(含江苏省会南京)的访谈由高翔受命带领和指导长三角新闻中心的相关记者完成。还有《十二五开局与高铁机遇》、《自贸区对话长三角》、《永联启示》、《新昆山之路》等专题报道,高翔都参与了方案和选题的前期策划。虽然作为编外人员,但他这个老媒体人对长三角新闻中心所做的这些紧贴时代脉搏、有影响力的报道也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高翔还利用自己前20年在《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江海侨声》及新华社江苏分社工作时积累的人脉,根据中心主管领导的要求,为《东方早报》的发行及《东方早报》纸媒转型诞生的新媒体澎湃新闻客户端的推广做了大量工作。

《对话长三角——书记市长世博访谈》(合集)

  作为诗人的高翔

著名诗人、80年代校园诗歌运动研究专家姜红伟专访高翔(发表于2016年7月号《山西文学》)

2016年高翔参加“中国诗歌万里行”采风创作活动

  正午时分 人们因畏惧阳光

  而躲进房舍

  正是我贴着平原飞翔的时刻

  我有人们看不见的羽毛和翅膀

  飞翔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我用有别于紫燕 秃鹫和天鹅的

  独有姿态

  飞向平原

  掠过成熟的麦地

  掠过野生花朵的小脸

  越过宁静的河流

  畅饮大自然的气息

  如果我喜欢

  我会引身直冲向云霄

  在云海中遨游

  或沿着大气层滑行

  然后再一头扎向大地

  贴着平原飞翔

  贴着麦地飞翔

  当阳光转暗 人们从房舍中走出

  他们不会觉察曾发生的一切

  平原一片和平

  我已收拢好翅膀

  回到家中

  正坐在破旧的转椅上

  把一杯啤酒饮下

  ——《贴着平原飞翔》(选自诗集《空地》,1990年安徽文艺出版社)

  这是高翔写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首诗,“我有人们看不见的羽毛和翅膀/飞翔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文字如此淡泊,却又充满了一份孤傲,这就是作为诗人的高翔。

  高翔虽然作为媒体人深得同行认可,但他自己更想做的还是一位诗人。他理想的生活是读书和写作,远离纷扰的世界,过一种隐居的生活。

  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高翔不仅在大学里是著名的校园诗人。1986年,他还作为核心策划人、发起人,在南京市鸡鸣寺和平公园创建了名闻遐迩的“诗人角”。南京《周末》报记者左元曾于2007年以《诗人兴会更无前》发表了对高翔的整版专访。

  高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在《诗刊》、《诗歌报》、《青春》、《雨花》等报刊上发表过不少诗作,他还著有个人诗歌专集《空地》(安徽文艺出版社1990年出版),且有作品被选入《第三代诗人探索诗选》、《中国当代青年诗人自荐代表作选》、《当代千家诗选》、《栖霞的深入》、《江苏青年诗选》、《当代秘藏爱情诗选》、《江苏文学五十年·诗歌卷》、《江苏百年新诗选》等诗歌选集。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24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