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二二,岁次壬寅,时序晚秋,金风送爽,暖日宜人。水利大师,高校博导,地方政要,文史内行,欢聚总理恩来故乡,同赏大湖滔滔碧水,齐观洪泽滚滚稻浪,乃忆长淮之悠悠青史,各抒己见,共商洪泽湖灌区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之主题。渔翁荣幸,应邀参加,欣得聆专家之妙语,听教授之鸿论,闻政要之卓识,陈一得之拙见,献满腔之赤诚。
图为洪泽湖大堤东岸河流密布阡陌纵横 (陈凯摄)
洪泽湖灌溉文化兮源远流长,淮河农耕文化兮博大精深。泗洪顺山集环壕遗址兮,享“天下第一壕”之美誉;八千年前淮河先民兮,引斯壕之清波兴稻作之农业;考古专家云:斯环壕之波兴稻作农业,信为洪泽湖灌溉文化之滥觞也。夫大禹治水,非但疏瀹川泽开通险阻而已,凡天下平土皆制其井亩,疏为沟浍直达于川。孔夫子赞大禹曰:“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其灌溉之利,朗朗乎皓月耶。
图为老子山镇淮河入湖口(陈凯摄)
淮河流域,洪泽湖畔,淮安大地,龟山之麓,遍布禹王遗迹,盖百姓无忘大禹治水之功矣。大禹治水,功勋盖世,其功非大禹一人之功,实乃斯时百姓追随大禹,同襄水利,共兴天下之功也。禹王庙既祭大禹,兼祀大禹之时代耶。
吾祖大禹率先垂范,历代贤能效法安邦。庙堂里明君贤臣绸缪天下,洪泽湖黎民百姓躬耕垄上。
学者卫东,学富五车,言及洪泽,侃侃而谈:
图为洪泽湖三河闸下游万亩良田(陈凯摄)
夫东汉元和三年,下邳之相张禹,开徐县北蒲阳之陂,溉田数百顷,邻郡贫民争相趋附,陂下室庐成市。后岁垦至五千顷。章和之初,广陵太守马稜,溉田二万顷。建安四年至五年,广陵太守陈登修捍淮堰,筑破釜塘以溉农田。其乃洪泽湖灌溉幼年之际也。魏齐王正始二年,魏将邓艾创建白水塘,与破釜塘相连。塘阔三十里,周一百二十里。开八水门,立四十九所,溉田万二千顷,又于塘下建石鳖城以护屯。有志载:邓艾曾在盱眙东北君山堰涧为塘,用以灌田。今洪泽三河犹有邓艾屯田之传说,蒋坝彭城尚存邓艾庙祠之遗迹。东晋穆帝永和八年,荀羡镇守淮阴,屯田东阳石鳖,公私利之。唐代证圣元年,于白水塘北开置羡塘,与白水塘合并,扩大屯田。大历三年,射阳与洪泽并置官屯,洪泽陂湖之名始见。盖为洪泽湖灌溉童年之时也。穆宗长庆年间,兴白水塘屯田,发青、徐、扬三州兵民凿泾溉田,名徐州泾、青州泾,又凿棠梨泾,均与白水塘相通。后周太祖广顺三年、南唐报答十一年,南唐御史田敬洙奏准维修白水塘,以塘周闲旷土地屯田。惜因主管官吏奉行不善,甚至夺民田为屯田,民大怨,巡行使徐铉过境,察知,遂矫命停止屯田。宋淳熙八年、金大定二十一年,凿淮阴都灌塘以溉田。塘在淮阴驿西南渎头村。今盱眙官滩有都灌塘、万斛村以证此事。
专家谭君,治史领军,论及大泽,如数家珍: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七月,从昂吉儿郑温等建议,以新附汉军万五千人,于淮安路云山白水塘置洪泽屯田万户府,屯田三万五千三百一十二顷。得米数十万斛,以充军饷。今马坝镇西北有万斛村。亦映此佳话。至元二十五年春正月,江淮行省言:“两淮土旷民寡,有洪泽等屯,宜增置淮东西道劝农营田司,督使耕种。”元成宗元贞二年,以洪泽等屯田军修大都城。大德元年,冬,复立洪泽屯田,增两淮屯军两万人。大德九年,十月,“诏洪泽屯田为豪右占据者,悉令输租”。是年,衡州起义被镇压后,除首谋三人外,其余均发配洪泽、芍陂屯田。若斯,洪泽湖灌溉文化之少年耶。
教授张敏,水利高工,评说屯田,激情澎湃:
图为洪泽湖大堤(陈凯摄)
明万历六年,张居正举潘季驯三度出任总理河道兼提督军务,潘提出蓄清刷黄济运之治河方略,乃将修筑高家堰作为治淮治河保运之首务。九月,从武墩至越城,大筑高家堰六十里,使洪泽湖成为初具规模之防洪水库。复拆新庄闸建通济闸于甘罗城南,使里运河呈“之”字形。再自归仁集至洋河筑归仁堤,障濉入黄,减黄入湖。万历八年,始筑高家堰石工,盖累筑三千丈,自武墩南至高良涧北。迨至万历十一年三月竣工。时泗州苦水患,泗州进士常三省上书反对,并请开施家沟,浚周家桥,泄淮水以救泗州城,被总河潘季驯劾罢其官。万历二十四年,朝廷采纳总河杨一魁“分黄导淮”之策,开挖桃源黄坝新河三百余里分黄入海。又于高家堰上创建武墩闸、高良涧、周桥石闸,导淮水分别由永济河、岔河、草子河汇射阳湖、广洋湖入海。所分之水亦适时用于溉田。十月竣工。役夫二十万人。至此经约二十年之奋斗,洪泽湖发生巨变,面积超一千平方公里,库容超十亿立方米,洪泽湖大堤长超六十里,均居当时世界第一,堤坝技术已位居世界峰巅。其时,白水塘、都管塘均与洪泽湖融为一体,溉田面积有增无减。
博士英华,潜心多载,喷珠吐玉,演绎长淮:
图为浔河两岸的农田(陈凯摄)
清朝时期,洪泽湖规模进一步扩大。康熙十六年,靳辅出任河道总督,次年,靳辅主持,堵塞高家堰各处决口。又筑周桥以南至翟坝二十五里堤段。康熙三十九年,张鹏翮塞高家堰塘埂六坝,抬高洪泽湖水位。是役之后,洪泽湖堤坝长度与今日之相当,面积超二千平方公里,库容超三十亿立方米,堤坝技术赓续前人,仍居世界前列。白水塘、都管塘灌溉之利盖以继之。张伯行,清礼部尚书,尝撰《居济一得》规划曰“再於高家堰内多开沟渠以灌民田,其有余之水放入高宝湖内,而又於运河西岸多开涵洞,使高宝湖内有余之水放入运河,又於运河东岸多开闸坝,使运河有余之水放入下河以灌民田,而其有余者,仍令随各海口下海,则高家堰内以及下河俱可收水之利,而盱眙泗州亦可除水之害矣”,“使先开河渠俱令至运河之西岸,仍於运河之下开涵洞,如淮安府山阳县之伏龙洞,遇水小时则闭涵洞止用以灌田,而不使之东注。遇洪泽湖水大则取其足以灌田,而止余水尽令泄於运河之东,由射阳湖、马家荡、虾须沟朦胧入海”。夫复曰“高家堰内或相去十里,或相去十五里,或相去二十里,开引河一道,堰上建闸或涵洞,使泄洪泽湖之水。即以灌堰内之田,引河两边尽挖沟渠,使通水道以灌民田,引河两岸即以挖河之土筑堤,则高宝万顷湖波尽成稻田矣”。该文佐证洪泽湖泄水不仅灌溉洪泽湖和运河以西地区,且亦通过运河涵洞灌溉运河以东地区。明清时期,尤其清朝时期洪泽湖区灌溉状况与之相符。《民国续纂山阳县志》记载:“岔河其地有黄家坝,浔河水落则上游拦坝蓄水,水长则漫坝,下游资以灌溉。相沿自嘉庆中至今百年未改如此。”如斯虽数语,却也力证高堰内及浔河沿岸灌溉之久远。洪泽湖大堤诚乃昔日溉田之所依也。登堤而望,文人墨客常常不胜感慨,清·郑燮《菩萨蛮》云:“渔家泊在清淮口,西风稻熟千棵柳。茅店挂新红,酒旗青更浓。买酒将鱼换,得酒船头转。岸上打场声,雨歌水上清。”李赓云《挑河谣》慨叹“淮扬沃野千里平,年年无潦年年耕。年年耕,年年熟,年年粳稻堆满屋,人人挑河也果腹”。
老农忠沂,稼穑高手,灌溉之事,娓娓道出:
自古而今,洪泽湖地区灌溉形式颇为丰富,占主者,地面灌溉,渠灌也,且分畦灌、沟灌、淹灌和漫灌诸种。夫按照水源分,犹有井灌、泉灌、河灌、湖灌,水库塘坝灌之类。斯按照引水方式分,或称蓄水灌溉,或曰引水灌溉,或名提水灌溉云云。
若其他分类方式,尚有非充分灌溉,补水灌溉,间歇灌溉,补充灌溉,薄露灌溉,节水灌溉,管道输水灌溉等。现代灌溉方式分地面灌溉、地下灌溉、喷灌、滴灌。斯于洪泽湖区亦常有所见。
古代洪泽屯田灌溉,其常见者,乃为提水灌溉、渠道引水灌溉也。水源多为河溪塘坝蓄水,如云山白水塘,自流引水常为土渠,到田间乃有田畦,可以笼统称之地面灌溉也。引排水渠诸沟涧,曰徐州泾,曰浔河,曰青州泾,曰竹子泾,曰草子河,曰高良涧,皆土渠也。今之洪金灌区、周桥灌区、渠南灌区、涟水各灌区、淮涟灌区、五岸灌区、柴塘灌区等,恕不一一列举,皆渠道引水灌溉也。
夫提水灌溉,诸种形式有脚踏水车、手摇水车、牛车、风车 笆斗戽水、桔槔等。东坡苏轼赋诗赞水车云:“翻翻联联衔尾鸦 荦荦确确蜕骨蛇。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古人写淮河流域水车诗云:“长淮稼穑满烟村,瓦舍柴篱古韵存。不废长河流日夜,无穷太极转乾坤。”
京兆孙公,精于汗青,高谈雄辩,发聩振聋:
图为三河闸(陈凯摄)
夫自明清连续实施蓄清刷黄济运之战略,洪泽湖特大型人工水库因之而就,洪泽湖于保漕济运诚为锁鈅,于淮河下游农业灌溉亦为根本,南水北调东线亦为要津。洪泽湖者,国家之战略,民族之瑰宝,世界之意义。
湖因运河而生,运河依湖得畅,淮域凭湖乃丰,黎庶借湖而裕。抚今追昔,夫洪泽大湖,济漕运,安社稷,稳大局,功勋卓著,光昭日月;溉农田,保民生,促发展,伟绩盖世,不朽丰碑。盖新中国治淮,洪泽湖欣欣向荣,蒸蒸日上。重点工程,雨后春笋,捷报频传。三河闸,国之重器,千里长淮称第一,蓄泄兼筹安苏皖;高良涧进水闸,截来甜水酿沧浪,盐淮大地稻菽香。二河闸,苏北四市水龙头,淮北发展助跑器。是时也,洪泽灌区步入无限生机之青年时代。
岁月如歌,沧海桑田,尝为洪水走廊,灾害频仍之域。盖自伟人号令修淮以来,洪泽湖水利设施日臻完善,诚乃运河之枢纽,御洪之屏障,江淮之绿肺,文化之宝库,益兼华夏水利灌区之巨擘,信为发展之动力。其效益剧增,覆盖广袤,乃壮天下之粮仓,固国家之战略,稳九州黎元之饭碗,促苏皖百姓之小康, 增江淮大地之繁荣,助中华民族之振兴!
江淮熟兮天下足,日月新兮盛世出。殊勋煌煌乎谁与争辉?殊勋煌煌乎谁与争辉?
(二0二二年十一月一日下午第一稿,二0二二年十一月二日下午第二稿,二0二三年二月八日星期三凌晨五点第三稿,二0二三年二月十九日星期日八点第四稿,二0二三年二月二十三日星期四下午六点第五稿,二0二三年三月十一日星期六凌晨四点半第六稿)
注 1,学者卫东是张卫东,中国水利报社原副总编辑,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特聘教授、水利遗产保护与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专家。其专著《洪泽湖水库的修建——17世纪及其以前的洪泽湖水利》,被誉为第一部洪泽湖水利史。
注2,谭徐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
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会长、水利遗产保护与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水利史、灾害史、水利遗产与保护研究工作。主持或参与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清史编纂工程、水利部、国家文物局等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有《都江堰史》《中国灌溉与防洪史》《人为的灾害》《中国大运河遗产构成及价值评估》《运河工程保护与利用技术基础》《中国物质文化史(水利)》《清史·水利志》等著作。作为国家文物局中国大运河申遗专家组成员,主持大运河遗产价值研究与评估研究项目、中国大运河保护水利专项规划等工作。
注3,张敏 ,山东微山人,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研究专委会会员,江苏省洪泽湖水利工程管理处科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河湖与水工程运行管理。2020年以来连续当选江苏十大河湖卫士。
注4,博士英华指王英华,女,1971年6月生于山东烟台,200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减灾中心教授级高工。
王英华教授长期从事水利史与水文化研究。水利史方面,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科技史学科水利科技史分支副主编,编写《清史水利志》运河与淮河篇,参与淮委项目“淮河与洪泽湖演变研究”。出版的专著有《洪泽湖——清口水利枢纽的形成与演变——兼论明清时期以淮安清口为中心的黄淮运治理》。
注5,忠沂,指王忠沂,洪泽区东双沟南王村老农民,精于农事,名闻遐迩,有口皆碑。
注6,京兆孙公,孙继昌,男,1956年出生,1982年2月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水文系陆地水文专业毕业,任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司长兼质量与安全监督总站站长、水利部稽察办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水利工程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水利学会、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防洪、水文、流域管理和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对水文情报预报、防洪指挥调度、流域管理、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等有深入研究。出版《长江1998暴雨洪水》、《松花江暴雨洪水》等著作;发表了《关注河湖 永续利用》《人水和谐,科学发展》 《太湖流域水问题及对策》《太湖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探讨》《系统视角的流域水利现代化内涵探讨》《黄河断流形势分析及对策》等多篇论文。多次到洪泽湖区考察调研。
作者简介:夏宝国,1960年1月生。中共党员。洪泽区委宣传部退休干部。现任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会会长、洪泽湖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长期从事宣传文化工作和运河枢纽洪泽湖文化研究,担任主编或与他人联合编纂已出版的主要研究成果有:《千秋诗文洪泽湖》、《运河枢纽高家堰历代诗文选编》、《百里文化长廊一一洪泽湖大堤》、《洪泽县文化志》、《世界文化遗产一一洪泽湖石刻遗存》、《运河记忆一一洪泽非遗文化丛书》。《江苏运河史话》项目专家,应邀参与编纂。赋史结合,赋以遣怀,创作《淮河赋》、《洪泽湖赋》、《彭雪枫将军赋》、《淮安百里画廊赋》等65篇辞赋作品。已出版研究成果计600多万字。在人民日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等媒体发表新闻作品1000多篇次,100多万字。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江苏省洪泽中等专业学校兼职教授,书法风格独树一帜,作品多次在国际国内书展中获奖。
(策划:江苏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会 编审:张卫东 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