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 浙江省委一号文件亮出作战图

  浙江在线3月28日讯(记者 祝梅 通讯员 秦杨硕)日前,浙江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实施方案》,即2025年浙江省委一号文件正式公开发布。

  今年的文件既有“农村味”,又有“共富味”。以“千万工程”为牵引,以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路径,以缩小“三大差距”为主攻方向,以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为重大使命,文件聚焦山区海岛县、农村农民两大发力重点,站位与格局进一步升级。

  2025年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之年。浙江如何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我们邀请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主要负责人对文件亮点、特色进行解读。

  加快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

  记者:今年文件提出的8项重点工作较往年的省委一号文件有明显不同。如何理解这种变化?

  答:在共同富裕的大场景下,山区海岛县、农村农民是重点难点,也是潜力突破点。今年文件围绕缩小“三大差距”,视野进一步放宽,更注重区域、城乡之间的布局优化。

  比如第一项的“完善省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是首次出现在省委一号文件中,明确要强化都市圈、产业带、山海协作的带动作用。

  推动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是重中之重。如做强环杭州湾、温台、金衢丽三大产业带等内容,重在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发挥产业带对山区海岛县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

  文件提到两个升级举措,一是实施山区海岛县结对帮扶行动,构建“1+1+N”体系,每位省领导联系1个山区海岛县,同时明确1个结对帮扶团组、N个结对帮扶成员单位开展全方位结对帮扶合作;二是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整合“产业飞地”“科创飞地”“消薄飞地”,打造新型“发展飞地”。

  记者:文件设置了2025年、2027年、2030年、2035年共4个阶段性目标,其中2025年要“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2027年要“取得突破性成果”,谋划思路是怎样的?

  答:阶段性目标就是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确保做一件成一件。省委一号文件细化阐释了2025年、2027年两个阶段性目标。比如,2025年我们的目标之一是山区海岛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的比值达到75.5%,2027年这一目标则是77%,还要力争所有县(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目标如何实现?我们按照“锚定五年、谋准三年、扎实干好每一年”的要求,配套省委一号文件,由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实施《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2025年工作计划》,其中山区海岛县有两个重要任务:

  一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县(市、区)“减一”。浙江的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连续第24年和第40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但仍有4个县(市、区)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要至少减少1个。

  二是山区海岛县再“减二”。去年,浙江建立了山区海岛县分类动态调整机制,平阳县、衢州市柯城区、丽水市莲都区调出“山区26县”,温州市洞头区、嵊泗县纳入山区海岛县体系。今年这一机制将持续深化,力争新增2个调出县。

  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

  记者:浙江创造性提出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的战略构想,文件透露出怎样的新发展思路?

  答:发展轴以县域为重要单元,县城、中心镇、重点村为关键轴点,这是浙江把城与乡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的省域新实践,核心是要提升县城和中心镇承载能力,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资源、要素的“流向”,构建以城带乡、以强带弱、互帮互促、共同提高的县域发展新格局。

  其中,县城是关键支撑,要加快提升产业平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等承载能力。文件提出县城可结合实际发展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以竹代塑”、综合交通装备等新兴产业,壮大生产性服务业,还要按照服务人口和覆盖半径精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推进医疗、教育、养老、托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

  做大做强中心镇,浙江谋划了4条赛道,要“一镇一策”培育农业大镇、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文件还明确,中心镇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探索强镇带弱镇(乡)、多镇(乡)联合等组团发展模式。

  同时,要推进重点村培育建设,以重点村为节点,推进片区组团发展、整体提升,带动周边乡村共同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发展轴并非只能是线性形态,也不局限于空间规划的概念。它强调因地制宜布局谋划,通过空间优化、产业联动、功能互补,促进县域产业集聚、人口集中、服务集成,增强覆盖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

  3个关键轴点也不是平均用力,而是立足实际、有所侧重,比如山区海岛县就要重点把“强城”文章做好。

  余慧梅(淳安县枫树岭镇党委书记):基层、乡镇的同志都很关心,发展轴具体怎么“画”?轴点怎么选?

  答:目前浙江已经出台了发展轴实施方案和空间专项规划编制指南,指导各地编制发展轴建设方案和空间专项规划,其他的相关指导意见和支持政策会陆续出台。同时,我们会重点支持山区海岛县发展轴建设,既先行探索、积累经验,又能够加快补齐短板。

  关键轴点的选择也会有相应的遴选标准。拿重点村来说,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村庄的人口集聚度,村集体经济的经营性收入状况等都是重要的参考指标,而村子本身是否具有较强的牵引、辐射、带动能力,能否协同周边村联动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也非常重要。

  文件中的多项重点工作也会“依轴而建”。比如要推动人口集中,安居和乐业都很重要,文件提出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青年入乡发展、健全城乡就业创业体系,涵盖了城乡的多元需求。

  着眼乡村,浙江强化青年入乡“引育用留”全链条政策供给,重点在发展轴布局建设乡村人才振兴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融合发展集聚区、现代化农创园、“浙农英才”工作站、农创客共富基地等引才阵地;稳定和扩大就业容量,文件提出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实施大学生创业支持计划,推进省域技能型社会建设,深化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等举措。

  找准“小切口”克难攻坚

  高明月(龙游县溪口镇党委书记):文件提出完善镇、乡、村连片发展机制,开展乡村片区组团发展试点等工作。我们基层应当怎么理解和推进这项工作?

  答:重点村片区组团是今年的一个工作重点。今年文件中,浙江提出要总结推广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大余村研文旅协同发展、大李祖共富联盟抱团发展、大塔后多产业联动发展等模式。

  像义乌李祖村就是典型的城郊村,这几年通过乡村运营很好地承接了城市消费、旅游、休闲等功能,通过“1+8”共富联盟发展模式带动“大李祖”村集体年收入超过2400万元。

  近年来浙江各地探索创新,据初步统计,全省累计建设各类片区249个、涵盖1428个村。但从改革顶层设计和制度配套上,片区组团发展模式所涉及的土地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产业布局、公共服务资源统筹等要素资源尚未形成有效支撑。

  要加快片区组团融合发展,改革是最根本的动力。比如破解村庄建设发展不平衡难题,我们正在制定推进乡村片区组团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通过建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片区统筹发展、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布局等融合发展模式,走出区域联动、先富带后富、抱团发展的共富新路子。

  记者:浙江如何找准“小切口”,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答:文件提出系统实施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改革、“扩中提低”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等3项重大改革。对应每项重大改革,我们都列出堵点卡点,谋划一批“小切口、大撬动”改革举措,逐一攻坚推进。

  比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医疗、教育、养老、托育都关乎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托育服务这几年呼声愈高,文件提出推进普惠托育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住房方面,文件提出将搬迁集聚农民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养老方面,会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优化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医疗方面,将全域覆盖“常态化巡回诊疗+互联网医疗”服务。

  聚焦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文件提出要推进“土特产富”全链发展,打造优质优价乡村“土特产”精品。这个“富”字,就是要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今年,浙江要力争单条产值超十亿元的乡村“土特产”全产业链达到135条,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收入增长8%以上。

  为此,我们正在谋划制定“土特产”优质优价工程实施方案,围绕全链发展,重点解决农业龙头企业偏少、链条“延伸力”不够等难题,浙江将深化“百链千亿”行动,育强链主型农业龙头企业,还将整合提升各类产业平台,推进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级配中心等设施建设。

  工作机制方面,文件明确省委、省政府将定期研究部署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重点工作,每年召开现场推进会,省委深改委每季度听取相关重大改革进展情况汇报。

  围绕缩小“三大差距”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浙江还将积极向上争取改革授权,通过试点先行模式推行“一地创新、全省共享”。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9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