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嚓!”一根根鲜嫩翠绿的芦笋被轻轻拔起,发出清脆的采摘声。时下,享有“蔬菜之王”美誉的芦笋成熟,进入采收期。
从田间到餐桌,从鲜食到深加工,芦笋产业链不断延伸,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等方面持续发力,从“小特产”成为致富“大产业”,农民走上了一条“低投入、易管理、标准化、高效益”的共同致富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芦笋采收正当时 田间地头喜丰收
人勤春来早,大棚农事忙。
近日,走进位于曹埠镇的久旺家庭农场,一眼望去,百亩芦笋基地上,90张大棚整齐排列。棚内一株株芦笋带着泥土的芬芳破土而出,翠绿肥嫩。
“芦笋生长速度极快,气温高时一天能蹿十多厘米,气温低时也能长三四厘米。采摘时得挑选高度适宜的,不够高的就得留着继续生长。采摘过程既不能掰断,更不能弄伤,要是不及时采摘,芦笋就会变老,鲜嫩口感消失,品质也就大打折扣了。”从清晨开始,如东久旺家庭农场的农场主刘滨便和10多名工人开启忙碌的采收工作。
只见工人们弯着腰,戴着手套,在泥土里小心翼翼地挖着芦笋,生怕损伤了娇嫩的根茎。刚从田间采收的新鲜芦笋,需要根据粗细进行精心挑选,接着再仔细切割、捆扎、装箱,再统一装车发货,现场满是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
谈及芦笋品质,刘滨随手拿起一根芦笋,满脸自豪地展示:“芦笋营养和药用价值都很高,深受市场青睐。品种好的芦笋,粗度均匀,颜色翠绿,口感清甜。我们种植的品种是丰岛一号和丰岛二号,特别适合本地气候。”
看着长势喜人的芦笋,刘滨脸上难掩喜悦,“2月底,芦笋就陆续可以采摘了,现在一天能采收七八百斤,最多的时候能采收2到3吨的鲜笋,主要销往南通、上海等地的农贸市场,采摘当天卖,很受欢迎。今年这一茬芦笋将一直采收到5月份,预计总产量超过40吨,亩均收入大概七八千元。”
精细管理出品质 科技赋能促转型
刘滨种植芦笋已经有8年了,他介绍说,“芦笋属于多年生作物,幼苗移栽定植后便能多年生长。等到了夏天,得留下母茎来蓄积养分,这样才能保证后续持续产出优质芦笋。一年当中,2月到5月、7月到8月、10月到12月都是采收期,基本实现了全年供应。”
为了种出高品质的芦笋,刘滨在种植管理上丝毫不马虎。基地使用菌肥和有机肥,给芦笋提供充足营养。年前施足基肥,开春采摘时,肥料和水分及时跟上。每次采摘完一茬,还要让营养回流,调控好大棚温度,让芦笋安全过冬、顺利休眠。
位于曹埠镇甜水村的南通双羊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是南通地区首家大规模种植芦笋的企业。总经理张晓虎透露,公司起初种植了四百亩芦笋,作为鲜食蔬菜销往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大型农贸市场。然而,受到采收季节影响,产品连续供应难以满足,非采收季芦笋缺少,采收季价格又低,所以从2016年开始,公司开始涉足芦笋深加工领域。
如今,公司通过科技创新,成功从单一传统的大棚种植芦笋模式,转变为集芦笋有效成分生物提取加工、线上线下销售为一体的模式,深加工的芦笋产品不仅延长了芦笋的保质期,还保留了芦笋中的各类营养物质。公司先后与北京、浙江的农科院以及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合作,成功研发出芦笋粉、浓缩汁等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甚至药品行业。
产业延伸有门道 共同铺就致富路
富含营养的芦笋,绘就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好“丰”景,也为当地群众铺就了一条就业增收的致富路。
“我在这儿工作离家近,一年还能挣一两万元,对我们这些年纪大的来说,真的太好了。”在基地工作多年的沈美萍笑着表示。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
“我们会与农户签订保护价收购协议。市场行情涨收购价随之上涨;行情不好,也有保护价兜底,让农户吃上‘定心丸’。”张晓虎表示,在带动农户方面,公司对农户的种植管理要求严格,从农药、肥料使用到采收规格,都有明确标准,以此确保原材料和产品质量。”
以芦笋串起的农民致富链,真正实现了“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帮着农民赚”。
通过10多年发展,南通双羊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大户带小户,示范户带农户”,带动周边芦笋种植基地不断扩大,如今已经形成了近1万亩芦笋基地,带动周边像如东久旺家庭农场这样的芦笋种植基地为他们提供原材料,产业辐射至通州、海门、启东等地。培育了40多名示范户,带动近300名芦笋种植户。一批新型农业主体的建立,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每年人均收入近5万元,农户每年收益都有稳步增加,“钱袋子”鼓起来了,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