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

首页>地方频道>宁波>要闻

上百位院士和顶尖学术机构团体纷纷来甬

2f58dc90-d54f-470e-9a80-cbe1ad2cf37a.jpg

中国电子信息年会开幕式上,随着28位院士亮相,与会人员纷纷掏出手机“追星”。(成良田 摄)

这个春天,宁波群英荟萃,星光熠熠。

26位、47位、47位……这是最近宁波的三次活动中,分别一次性集聚的两院院士的数量。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电子学会……这是最近把会场放到宁波的顶尖学术机构团体,代表着中国各领域科技实力的制高点。

宁波发生了什么?两院院士为何纷至沓来?他们带来了什么?

两院院士纷至沓来

院士来了,这次不是几位、十几位,而是数十位。

前天,第十七届中国电子信息年会在宁波开幕,47位两院院士参会。此外,还有50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电子信息领域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知名专家和产业科技人才来甬。

院士来了,不只是开个会而已。为期三天的年会,设置了2场主论坛、37场专题论坛、优秀科技成果展示、科技成果项目路演、院士宁波行调研等活动,带来一场场思想和学术盛宴。

26日,尹浩、费爱国、郑婉华等院士还调研了激智科技、卢米蓝新材料等企业,并就电子行业发展趋势、技术创新及人才培养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海外人才能快速在宁波落地,并且做出成绩,说明宁波创业环境很好。”费爱国院士听完介绍后感慨。

2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年度学习交流活动(华东)在宁波举办。这一次,也有47位华东地区中国科学院院士参加。

这次活动,院士专家围绕相关领域开展了分组讨论,他们还走进宁波科研机构、大学、企业进行调研,深入了解科研机构的现状和产业发展趋势。调研中,宁波的创新创业环境,让院士们印象深刻。

再往前追溯,中国工程院的一次大规模院士活动,同样值得书写。那是去年11月30日,我国工程科技界最高奖项——光华工程科技奖座谈会在宁波举行。这是该活动首次在北京以外的城市举办。当天,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朱高峰、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等26位院士齐聚一堂,成就了宁波学术领域的又一次“高光时刻”。

一周内,上百位院士到访宁波;数月内,两大顶尖学术机构把会场搬到宁波……这些,都只是宁波与院士、制造大市与高端创新资源双向奔赴的一个缩影。

城市与院士双向奔赴

院士专家纷至沓来,一个大背景是这座经济大市、制造大市的实力底蕴,也是宁波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迫切需求。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提升城市能级和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变量。在这一共识下,全市上下“视创新为生命、把创新当使命、抓创新像拼命”,创新已融入这座城市血脉,成为宁波发展的最强音。

牵手科技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宁波吸引顶尖创新资源的关键一招。

去年12月,中国科学院与宁波市在北京举行会谈,并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中国科学院将把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定位与宁波市创新发展的科技需求紧密结合,优化在甬科技布局,支持宁波建设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和新时代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作为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和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宁波是一座自带“工科气质”和“科创需求”的城市。尤其是在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新征程中,宁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求人才、渴望创新。

为此,宁波各相关部门,敞开怀抱,拿出实招,全力吸引院士等各类专家人才来甬交流合作、创新创业。比如,宁波不断构建全周期院士联系服务模式,建立完善院士服务保障办法,加强联络联谊、科技创新、生活接待和综合保障服务,为引进、集聚院士资源提供有力保障。

去年,就有近350人次院士来甬参加各类科创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仅市科协开展的“院士专家宁波行”科技服务活动就有55场。

“智慧大脑”的力量

“希望各位院士专家关注宁波、选择宁波,把宁波作为团队科研试验、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的优选城市,让院士顶尖技术和宁波先进制造碰撞出更多精彩成果。”院士活动中,市领导发出诚挚邀请。

院士“流量”,不断成为宁波的人才“留量”。

国内预制桩行业龙头企业中淳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十多年来持续与院士深度合作,就起源于一次院士宁波行活动。多年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龚晓南受市科协邀请,来宁波考察,在中淳高科调研时,他一眼就看中了公司研发的静钻根植桩工法。之后,双方一拍即合,当年就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行业内首个双院士专家工作站。

院士的到来,让企业有了“智慧大脑”,中淳高科科技成果推陈出新,源源不断,还填补了国内静钻根植桩工法的理论空白。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一位位院士专家在走访调研、交流洽谈中,促成一项项合作。

3月,人工智能专家潘云鹤的院士工作站在宁波揭牌;4月,气象专家徐祥德院士领衔的宁波市气象台院士工作站揭牌……据市科协统计,近三年,宁波已建院士工作站(院士科技创新中心)76家,柔性引进海内外院士65位、院士创新团队76个、高层次专家458位,承担市级以上科技创新项目267项,获评市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07项;新增授权专利1837项。

“随着院士‘流量’变成‘留量’,接着‘留量’又在全市流动起来,成为新的‘流量’,从服务支撑一个个点,变服务支撑一个个面。”市科协有关负责人说。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8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