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滨海县不断深化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绿电+冷能”蹚出零碳新路
“要将-160℃左右的LNG气化,过去通过抽取海水将其‘敷热’,变成气态后进入国家管网外输,不仅带来‘冷污染’,也造成资源浪费。”5月17日,记者走进滨海港冷能交换中心项目建设现场,项目负责人刘渊介绍。冷能也是一种资源,中海油LNG项目落户滨海,为当地带来的冷能优势吸引越来越多行业关注。
除了已竣工的综合楼,冷能交换中心还将启动建设冷能利用研发基地、冷能发展研究中心。“换能站主要是利用中海油LNG的冷能资源,通过LNG换冷装置进行冷能收集、回收再利用。冷能交换中心将建设一套年处理200万吨LNG冷能、规模为23兆瓦/小时的冷能供应装置。”刘渊说,冷能除了可以用来发电,还能用于下游产业,中心第一套装置可对园区内相关用户进行-46℃供冷,替代制冷所需大量电能,实现能量的高效转化和利用。
与冷能交换中心一河之隔,江苏青禾冻干果蔬项目正在建设中,两期共布局192条生产线。其中一期占地200亩,将建设6栋2.5万平方米厂房,预计今年底投产,有望打造全球最大的冻干果蔬工厂。项目负责人杨嵘告诉记者,交换中心将通过管道输送冷能,可满足青禾年产1万吨干品的生产需求。
“工厂建成后产品还要有竞争力,这就需要考虑能耗成本还有绿电的使用,两个优势叠加的滨海因此成为极具吸引力的地方。”杨嵘坦言,以前生产冻干果蔬用电,现在换成冷能,成本降低一半以上,以一期96条生产线为例,每年将节约用电3.46亿千瓦时,节省能耗费用1.39亿元。“青禾工厂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零碳工厂’,企业在行业中将会更有竞争力。”
LNG释放大量冷能,滨海由此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除了冻干果蔬项目,LNG冷能利用还为冰雪大世界、冷链物流、数据中心、制冰等项目落户滨海提供了支撑。
616平方公里黄海新区的核心区域,是滨海县绿色低碳发展最大的现实增量。探索以“绿电+冷能”为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滨海的底气来自独具特色的资源禀赋以及良好的产业基础。滨海港片区海上风电资源规划装机容量1060万千瓦,“十四五”期间可开发400万千瓦;海上光伏规划装机容量475万千瓦,“十四五”期间可开发140万千瓦。滨海片区产业项目有望全部供给“绿电”资源,富集的“冷能”资源也让滨海成为众多项目集聚地。目前,滨海规划的2.86平方公里冷能利用示范区已启动建设,冷能交换中心、冻干食品、冷水鱼养殖等冷能利用新业态项目已开工。
滨海县委书记吴启标说,作为盐城能源基地建设的主阵地,滨海正以建设新型能源供应体系先行试点为契机,加快低(零)碳园区核心区建设,探索绿电可追溯的现实路径,加强绿电、LNG和冷、热能的集成应用,吸引更多出口型制造业企业落户。
在中海油盐城绿能港,丰富的冷能正是来源于这里的LNG气化过程。LNG项目计划部总经理罗石磊介绍,目前中海油600万吨LNG接收站一期工程稳定气态外输量为400万吨/年,经测算,每吨LNG气化可释放冷能约250千瓦时,一期项目可释放冷能总计约10亿千瓦时,项目全部建成后可释放冷能约35亿千瓦时。
滨海港工业园区低(零)碳产业园覆盖293平方公里的滨海片区,在这里,将试点建设全绿电的制造产业园,同时结合LNG特点打造冷能产业链。产业园核心区内,建有能碳智慧管理平台、屋顶分布式光伏、试验型风机、用户侧储能等项目,中科融能、四点金、唯信等项目厂房装修即将完工。海洋“东数绿算”算力中心、陆上冷水养殖、海鲜交易市场等项目也正加快推进。
紧随中海油落户,运输LNG的槽车蜂拥而至,一套智慧管理系统将所有槽车纳入动态监管。在LNG道路运输智慧管理中心,滨海港智慧能源集散中心总经理葛凯介绍,中心将槽车的装车数据与本地贸易公司相结合、将运输行为分析与运输公司信用积分相结合、将运贸大数据与绿色金融相结合、将运输行为数据和道路运输应急救援相结合进行分析,形成具有滨海港特色的数字化LNG运贸产业、绿色金融产业以及危化品运输监管、人员培训应急救援模式,为保障运输安全、服务地方经济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