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镇江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江南古城,江苏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育人团队正以铿锵玫瑰的英姿,在科技攻关与人才培养的沃土上绽放异彩。这支由12名成员组成、女性占比达67%的科研育人团队,以“农机测试技术研究室”为起点,历经40余载春华秋实,将学科建设成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更以“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在科技创新高地上书写着新时代女性的奋进篇章。最近,从全国妇联传来好消息,该团队获评“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
科技报国显担当:巾帼团队的创新突围
“科研战场不分性别,关键要看解决问题的决心。”团队负责人许桢英教授的这句话,道出了这支“娘子军”的科研信条。源自1982年机械工业部部批首个农机测试技术研究室的积淀,团队始终保持着“顶天立地”的研究定位——既要追踪国际学术前沿,更要扎根祖国大地。
在无损检测技术领域,许桢英带领团队将视觉大尺寸自动测量应用于深海储油钻井平台的分段制造中,大大提升其分段合拢制造效率,相关成果助力团队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陈进教授领衔的农业装备信息感知及智能控制团队,将新型传感及智能控制技术与农业装备深度融合,研制出多种信息感知传感器及智能控制装置应用于农业装备,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而罗开玉教授在激光表面改性领域的突破,让国产航空发动机叶片的服役寿命实现质的飞跃。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90后”教授樊薇的成长轨迹。这位30岁即获聘教授的留学归国人员,带领青年团队开发出基于微波感知的航空发动机叶尖定时系统,实现了复杂环境下叶端全貌动态高精准测量,测量误差降低90%以上。樊薇教授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江苏省优秀青年等,彰显着新生代科研女性的创新活力。团队斩获的20余项省部级以上奖项中,女性成员牵头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占比超过75%,在学科四个研究方向中,女性带头人占据三席。
三全育人塑匠心:人才培养的立体工程
走进团队打造的“智能检测创新实验室”,大二学生李涵正调试着自主设计的果蔬品质检测仪。“从电路设计到算法优化,导师手把手带我们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这种“导师-学生”创新共同体的形成,得益于团队构建的“三圈层”育人体系:以思想引领为核心圈、课程改革为支撑圈、产学研融合为拓展圈,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生态。
在课程建设前线,一场静悄悄的“课堂革命”正在进行。《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中,许教授将天眼精密测量的真实工程案例引入教学,学生通过处理百万级实测数据,既掌握专业知识,更深刻体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团队开发的2门国家级金课,将产业前沿与课程内容深度咬合,真正实现“车间进课堂,案例变教案”。
更具特色的是“创新学分全覆盖”机制。每位学生须累计完成2个创新学分,通过大创项目、学科竞赛、专利申报等23种途径达成目标。近三年,团队指导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等赛事中斩获省级以上奖项47项,发表SCI论文60余篇,孵化创业项目3个。2023级博士生张磊回忆道:“大二进入陈教授课题组后,参与国家重大仪器专项的经历,让我找到了科研报国的人生坐标。”
产教融合促发展:扎根大地的科技服务
在江苏沃得农机联合收获机制造车间,团队研发的联合收获机在线监测系统正在实时采集作业数据。这种“把论文写在生产线”的务实作风,源于团队“科技小院+研究生工作站”的双轮驱动模式。通过与2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实验室、联合攻关,团队将超声检测技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评估,把激光改性工艺导入航空零部件制造,真正实现“研以致用”。
这种深度产学研融合,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乘法效应”。与北京精雕集团合作开发的五轴联动智能检测装备,使加工精度达到微米级,相关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为常州东风农机定制的智能控制系统,助力企业海外市场占有率提升15%。更可贵的是,20个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成为人才培养的“实战基地”,学生们在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造出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
薪火相传向未来:创新基因的代际传承
站在学科40周年展厅里,团队精心布置的“学科发展时间轴”格外醒目:从最初的手工检测设备到如今的量子传感装置,从培养首批3名研究生到建成完整的本硕博培养体系,每个历史节点都凝结着团队的智慧与汗水。而最让来访者动容的是“师生创新接力”展示墙——许桢英教授与她指导的留校任教的弟子同框,演绎着科教报国精神的代际传递。
这支团队正以“滚雪球”效应释放创新能量。通过“青蓝工程”“333人才计划”等培育机制,“80后”“90后”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与国际知名高校建立的联合实验室,使学科影响力辐射海外;每年举办的“智能检测技术国际论坛”,已成为行业技术的风向标。正如团队宣言所述:“我们要做科技创新的永动机,更要做人才辈出的蓄水池。”
从农机测试到航天检测,从三尺讲台到产业一线,江苏大学仪器学科育人团队用40余年的坚守证明:当女性智慧与工程教育相遇,当科研报国与立德树人交融,就能迸发出推动时代进步的磅礴力量。这支“巾帼军团”的故事,不仅闪耀着科技工作者的理想光芒,更谱写着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壮丽诗篇。(记者 朱浩 通讯员 镇傅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