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四个标杆”引领高质量发展
苏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交出实干答卷
沿着苏州干将路向东行驶,可以看到,粉墙黛瓦的古城风貌与高楼林立的繁华盛景交相辉映,一座既古典又现代的“双面绣”城市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而在苏州经济发展版图上,同样有一幅精妙的“双面绣”——规模庞大的实体经济与高质量金融相得益彰、共生共荣。
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65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2%。与之相对应的是,苏州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744.41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9.9%。截至今年11月末,苏州全市存、贷款余额分别为5.30万亿元和5.22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2.6%和11.3%;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895.67亿元,同比增长13.64%。苏州金融跑出“上扬曲线”,在稳增长中的支柱作用愈发凸显。
面对实体经济优势显著这个发展特点,苏州金融业突出高点站位,坚持党管金融,纵深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数字金融创新、产业资本集聚、金融开放合作“四个标杆城市”建设,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把握新形势
金融服务实体持续加码
苏州,一座以实体经济发展起来的城市,同样要依靠实体经济迈向未来。
“苏州金融业的发展,决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这个根本!”苏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谢善鸿表示,新形势下,苏州要全面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更好地以资金链服务创新链、锻造人才链、做强产业链,强化“四链”融合,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双向奔赴。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中坚力量。制造业规模、配套能力是苏州的发展“长板”。为制造业“强筋健骨”,苏州持续畅通金融血脉,重点聚焦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实现项目与资金双向匹配。截至11月末,苏州全市本外币制造业贷款余额9829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4.16%。
“想不到用‘科创指数’也能贷款,真是太方便了!”12月19日,苏州博思得电气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徐雪娥在确认苏州银行500万元信用贷款到账后倍感欣喜。这是苏州首单“科创指数”融资模式下的专项贷款。作为苏州提升科技金融服务的又一次创新,该模式主要通过建立统一的“科创指数”评价体系,为科技型企业打分评估,用作银行发放信用贷款的依据,增强科创企业融资可得性、便利性。
科技创新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支持科创就是支持实体经济。12月11日,苏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苏州市财政局、中国人民银行苏州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苏州监管分局联合发布《关于研究推广“科创指数”融资模式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水平的通知》。“科创企业的成长速度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必须紧跟企业步伐,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这是苏州金融从业者的一致共识。
支持科创,苏州市相关部门握指成拳,联合开展“一行一链一品牌”行动,搭建科技金融实验室、科技金融大讲堂等平台,加大金融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持力度。前三季度,苏州全市科技贷款余额5292亿元,比年初增长24%。
苏州不仅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科创,还要聚焦民营、小微、外贸、“三农”、绿色企业等加大支持力度,开展“金企联沙龙”、普惠金融“滴灌润苗”专项行动等,促进金融资源向更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前三季度,苏州绿色贷款余额7712亿元,同比增长44%;截至11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6920亿元,同比增长24%。苏州成功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
从托举大项目、大工程,到支持先进制造、科技创新,再到润泽小民企、小农户……苏州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以源头活水浇灌实体经济茁壮成长。
塑造新优势
数字金融创新活力涌动
9月12日,2023苏州数字金融大会召开,系统全面地展示苏州数字金融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现场,苏州与交通银行等8家金融机构进行战略合作签约,实现总额超1.3万亿元的授信和融资支持。
作为全国首个提出发展数字金融的城市,苏州正加速集聚政策、机构等数字金融发展资源,塑造金融发展新优势,抢抓数字人民币、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小微企业数字征信实验区三项国家级试点契机,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用。
数字人民币应用“遍地开花”——
走进苏州地铁站,手机一扫,即可用数字人民币支付地铁票。从市民坐公交、交水费,到企业办贷款、发福利,数字人民币应用“遍地开花”。苏州在C端、B端、G端搭建各类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涌现出一批全国、全省首创案例,如打通“房屋征收安置管理系统”的数字人民币支付功能,创新“数字人民币+海关特许权使用费申报及应纳税款缴纳”场景等,试点以来累计落地场景105.62万个。
目前,苏州全市累计开立个人数字钱包超2914万个,开立对公数字钱包超192万个;累计发放数字人民币贷款5.6万笔,金额超2500亿元;试点以来累计交易金额超2万亿元,占全国试点城市交易总量超三分之二。同时,苏州还建成全国首个数字金融体验中心、数字人民币研究与应用实训基地,首创数字人民币发展指数,面向全国输出试点经验。
金融科技创新监管“成果丰硕”——
苏州全面推动金融科技产业的集聚和发展,打造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创新基地。目前,苏州共有三批14个金融科技应用场景项目对外公示并开展测试,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这些项目涉及辅助风控、智慧银行、绿色金融、知识产权融资、公证融资、汽车保险等金融场景。其中,线上智慧银行“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累计服务客户超18万人次。
小微企业数字征信实验区“以信促融”——
作为获批全国首个小微企业数字征信实验区的城市,苏州高标准打造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撬动金融资源向小微企业配置,帮助更多企业实现融资发展。截至今年11月末,苏州地方征信平台累计入库征信数据10亿条,获得企业授权超85万户,征信产品累计查询量超471万次。同时,小微企业融资余额、信用贷款占比,分别从实验区设立时的不足1万亿元和不足6%,提高至1.84万亿元和57%。
为了让企业融资更便捷、更安全,苏州还不断做优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当前,该平台二期已上线,创新推出“数字金融账户”“智融AI”等,运用大数据为企业精准适配金融服务。企业可通过网页、“苏融通”小程序、“易贷码”组成的“一网一通一码”任一入口登录平台、发布融资需求,金融机构会在1个工作日内联系对接。今年1月至11月,平台支持2.2万户企业融资超1288亿元。
放眼苏州,人民银行长三角数字货币研究院、长三角金融科技有限公司、长三角数字金融数据中心三大国家级平台已建成落地,今年以来,12家金融机构实现落户或升格,累计超50家金融机构总部在苏州设立数字金融实验室等创新工作载体或平台,近600家数字金融生态圈企业集聚于此,规划建设长三角数字金融城,数字金融人才纷至沓来,一个活力涌动的数字金融产业创新集群雏形已现。
集聚新要素
资本生态体系欣欣向荣
12月6日,江苏艾森半导体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登陆上交所科创板;10月19日,苏州卓兆点胶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交所敲锣上市……苏州企业接二连三登陆资本市场,“上市军团”加速扩容。
今年以来,苏州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22家,相继迎来境内A股上市公司达200家、科创板上市公司达50家、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分别达100家等一个个重要里程碑。截至目前,苏州共有上市公司262家,境内A股上市公司217家,位列全国第五;科创板上市公司55家,位列全国第三。苏州拥抱资本市场呈现“246”现象:即苏州的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2%,上市公司数量占全国的4%,近三年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占全国的6%。
资本市场“苏州板块”的强势崛起并非偶然,这与苏州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密不可分。翻看最新上市公司名单,可以发现,这些企业主要集中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优势产业,而这恰恰是苏州正在大力发展的产业创新集群。
政府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也是重要因素。苏州出台《推进苏州上市公司做优做强若干措施》《苏州市促进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3—2025年)》,深入实施“育林计划”和“参天计划”,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上市后备企业培育体系,成立苏州上市公司服务联盟,全面深化与各交易所合作,更大力度服务企业上市、服务上市企业。
多方联动,构建起服务上市企业的矩阵。目前,苏州拥有法人证券公司1家、期货公司1家,证券分支机构238家、期货分支机构50家,汇聚了包括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内的一批高端第三方中介机构等。
围绕打造产业资本集聚标杆城市,苏州通过搭建集群平台、加大政策支持等举措,为私募基金“募、投、管、退”各环节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私募股权投资对拟上市公司的价值发现、推动上市、资源整合等作用。苏州将每年的6月18日设立为“苏州创投日”,为创业投资打响苏州品牌。目前,苏州在中基协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约450家,已备案各类私募基金近2400只,合计认缴规模超8000亿元,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助力企业成长上市。
有了资本的助力,实体企业发展快马加鞭。以东方盛虹为例,自2018年重组上市以来,一路高歌猛进。2022年7月,企业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再融资41亿元,为当年全省货币资金募资额最大的一笔再融资项目。2022年12月,东方盛虹发行的全球存托凭证顺利在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募集资金超50亿元人民币,为2022年国内企业在瑞交所发行全球信托凭证(GDR)融资规模第一大的项目。前不久,东方盛虹发布业绩报告,前三季度,公司营收规模首次迈入了千亿级别,达到1036.42亿元,同比大幅上升121.89%,成为目前苏州境内A股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在苏州这片创新沃土上,资本生态体系欣欣向荣,产业与资本对接渠道畅通,更多优质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成长为参天大树、聚合成丰茂森林,为实体经济发展带来新动能。
开辟新路径
金融开放合作走深走实
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畔,一座名为“圆融”的雕塑矗立于此,传递着互融与共生的理念。
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成功的典范,苏州工业园区依托中新合作、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建设等战略优势,集聚高质量金融资源,打造成为金融高地。中新(苏州)数字金融应用博览会已在园区连续举办5届。苏新基金获证监会批复核准设立,填补注册在江苏省公募基金公司的空白。今年3月,苏州工业园区大华继显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获批江苏省首个外商独资基金管理公司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项目,支持国内企业通过新加坡国际化平台布局海外。
围绕打造金融开放合作标杆城市目标,苏州加强内外联动,以服务长三角和推进沪苏同城化为核心,深化昆山金改区、中新合作渠道优势,加速集聚外资金融机构,探索有苏州特色的金融开放合作路径,奏响高质量金融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强音。
风从海上来,潮涌长三角。苏州加强与上海金融合作,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G60科创走廊等建设中注入金融之力;联动上海五五购物节,推出“苏新消费·数惠苏城”品牌数字人民币促消费优惠活动;上海保交所长三角(苏州)保险与科技结合创新中心及上海保交所长三角绿色金融数字化交易平台成立。截至今年11月末,长三角征信链平台已完成13个城市上链运行,上链共享征信报告超3109万份,总数据量近2亿条。
架起“金融桥”,促两岸融合。昆山金改区是全国唯一以“两岸”为主题的金融改革试验区,获批设立3年来,推出50余项创新成果,其中20余项为全国、全省首创。在这片“试验田”里,两岸合资的苏银凯基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态势良好,获批增资至42亿元,贷款余额已突破300亿元,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两岸合资消费金融公司。
打造“强磁场”,外资再加码。目前,苏州外资银行、保险公司和非银机构共71家。其中,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43家,近半数为省内唯一分行;外资保险公司27家,占全省的74%。在苏外资金融机构以制度创新赋能高质量开放,落地了全国首单中新合作自贸区离岸债券、江苏自贸区首单跨境人民币同业融资、苏州自贸片区首单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等创新业务。深化金融开放合作,苏州将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更好服务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金融活水汩汩奔涌,开放之城踏浪高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苏州抢抓新机遇、争创新优势,以高质量金融供给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坚决维护金融安全稳定,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在数字经济的大潮中开启金融赋能城市蝶变跃升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