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常州:新能源之都跑出新型工业化加速度

  一座城市的崛起,离不开一个或一批战略性、引领性、支柱性产业的拔地而起。省委书记信长星在常州调研时指出,新能源产业涵盖面广、上下游关联产业众多,要持续完善产业链、构筑生态圈,共同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大力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常州抓住了风口,重振产业雄风,再创城市辉煌。经济大市要挑重担、扛重责,常州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建设新能源之都为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让新能源“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常州”的理想成为现实!

  前不久,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支持常州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赋予常州“全力打造代表江苏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高地”光荣任务。《意见》明确,江苏将从推动集群发展,增创产业新优势;聚焦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拓展示范场景,营造产业发展生态等三方面着手,打造代表江苏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高地。

  强链补链延链,现代产业体系高端化

  在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看来,制造业是这座城市的最亮特色、最大优势、最强竞争力,如果把一座城市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实体经济就是它深埋地下的根,根深自会枝繁叶茂。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成为常州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词。

  “小桌子上唱大戏”,常州是一座布局紧凑、集约发展、精明增长的城市,以全省4%的面积,承载了6%的人口,贡献了7%的财政收入和8%的GDP。这就意味着,常州的城市发展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从传统老工业基地蝶变“新能源之都”,常州十年磨一剑,选择既有一定产业基础、又有未来发展潜力的新能源赛道前瞻布局。从上个世纪80年代输变电产业的“送”,到90年代光伏“发”电,到2010年探路动力电池“储”能,到2019年第一台新能源整车下线使“用”,再到当下正在着力构建能源互联网的“网”,从无到有形成了“发储送用网”产业生态,走出了依靠新型工业化转换增长动能,实体经济强筋壮骨推进城市蝶变转型的路径,成为全省唯一3次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的城市。

  看基本面:拥有84万经营主体、6.6万家工业企业、97家上市企业、23家百亿工业企业,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工业大奖数同类城市第1,工业规模总量近2.2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43%;

  看体系:国家工业41个大类中常州有37个,207个中类有191个,666个小类有606个;

  看竞争力:新能源产业领跑赛道,产业集聚度全国前3,投资热度全国第1,新能源产业产值超7600亿元,光伏产业规模接近全国十分之一,新能源整车见车率、充电见桩率、光伏见板率迅速攀升;

  看链群能级: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链共进”招龙头、引链条、补生态,打造了“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的产业集群,建设“1028”产业体系。

  百年工商基因与城市雄心在新时代交融激荡,焕发产业发展的勃勃生机。曾经,这座工业明星城市的主打产品是荷花牌灯芯绒、常柴牌柴油机、东风牌手扶拖拉机等轻工业品,在城市竞争重归产业主赛道的今天,明星产品蜕变为“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产业。

  新能源汽车是新型工业化最具代表性的产业之一。生产一辆新能源汽车需要1.5万个零部件、一两千颗芯片,需要200多个一级供应商供给。在以常州整车基地为半径的长三角区域,可在4小时车程内,实现邻里链上配套。平均40秒下线一台汽车,订单从生产到交付平均周期仅7天。从三页PPT创业,到获得新能源产业基金7.8亿元参投,成长为千亿车企,常州以超前的眼光,与理想,共梦想。理想汽车CEO李想日前在微博上发文,高度评价常州营商环境,称赞“好到令人感动”。2023年,理想汽车全年交付37.6万辆、同比增长182.2%,斩获造车新势力销冠。

  常州发布了加快构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生态工作方案,去年全年落地零部件项目173个、总投资700亿元,通过整车带动、头部牵引,构建关键零部件产业生态系统。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总经理张永生展示了比亚迪滚装船出海图,首艘滚装船“开拓者1号”首航发运,还有七艘滚装船陆续投入运营。去年,比亚迪销售新能源汽车历史性突破300万辆,同比增长超60%,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常州基地贡献了十分之一的产能。比亚迪与本地供应链实现整零协同发展,常州供应商在常州比亚迪供应链的占比已超过15%。

  常州市市长盛蕾表示,咬定2025年产业规模超万亿目标,推动新能源产业从基地化向集团化发展、整车向产业生态布局、产值向增加值提升,争创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智改数转网联,把握数实融合大趋势

  新型工业化“新”在哪里?解读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常州新增“灯塔工厂”1家、国家级智能工厂3家、国家5G工厂5家,均实现零的突破。与传统工业化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相比,以灯塔工厂为代表的智能工厂,就“新”在“新三化”上。

  一秒钟,江苏时代的产线上,就有一块动力电池下线。面对“极高的质量要求,极复杂的工艺流程,极快的生产速度”三大挑战,正在挑战极限制造,生产线全自动化操作,产品质量缺陷减少99%。是什么在支撑这样的“极限制造”?毫无疑问,就是新型工业化。

  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是一种深刻的改变,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重塑和跃升。常州微亿智造以“眼手脑云”智能视觉系统推动机器人智能化,平均每小时可检测9000个产品,效率提升了30倍。机器人拥有了“火眼金睛”和“思维判断能力”,超级虚拟工厂让机器“活起来”、制造“更聪明”,已连接25万余台设备,累计消化产值近60亿元。

  AI分拣、自动缝制、自动充绒、自动封口、电脑绗缝、自动包装……在常州华利达服装集团有限公司,记者见证了一片物料的“数字化之旅”。一个工业互联网标识码,记录着布料从剪裁到出库的全流程,记载下成衣从进店到销售的全周期,实现从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的转变。数字化转型助力企业效率提升20%、成本下降15%,年销售额达到55亿元。华利达还以纺织服装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为基础,打造行业互联网应用平台,目前已有700多家企业接入。

  牢牢把握数实融合大趋势,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增强新型工业化的内生动能。常州坚持算力基础设施与典型应用场景齐头并进,打造工业、能源、医疗三大智算应用示范场景,实施智改数转网联“十百千”工程,获评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平台2家,创建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在全省率先发布《链主企业供应链协同平台创建指引》,常州市工信局局长严德群介绍,通过免费诊断,为全市6200家工业企业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北汽重卡、格力博等10家“链主”初步建成产业链协同平台,累计接入企业超3300家,赋能本地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

  清洁绿色低碳,探索能源互联新模式

  工业绿色发展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重点,如何打造绿色新动能?自2017年成为第三批全国低碳试点城市以来,常州积极构建“双碳”政策体系,坚持重点布局培育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新型碳材料等绿色产业,推进产业韧性强劲行动、竞争实力跃升行动、创新动能蝶变行动、智造能力引领行动、质量效益提档行动、绿色发展转型行动。

  应用场景成为“城市风景”。用电低谷时压缩空气,存储在地下;用电高峰时释放空气,每小时能发电6万千瓦时。在常州金坛区,由中盐、华能集团和清华大学三方研发共建的世界首个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攻克了压缩机等数十项技术难题,全年可节约标准煤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6万吨,并为江苏电网提供±6万千瓦调峰能力。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中国角边会活动举行时,常州是唯一受邀线下发言的中国城市。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全球化与发展战略司司长柯睿智称,“常州不断进行结构性转型,在新能源和电动车发展等方面持续走在前面。”

  推动新能源全产业链跃升、全场景示范推广、全要素融合,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竞争力作出更大贡献,这是常州加快动能转换、提升发展能级的必由之路,也是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展现“常州担当”的关键之举。

  能源互联网正在放大常州新能源产业后续发展的想象空间,时代星云、星星充电等企业纷纷发布光储充检一体化充电站,将光伏、储能、充电、检测等要素深度耦合,加大车网互动、微电网、虚拟电厂等数字能源场景推广应用。

  牵头11家产业链企业与科研院所,成立全国唯一的智慧能源领域创新中心,研发重点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制造、运营,到移动能源网构建、虚拟电厂与绿电发展。星星充电董事长邵丹薇介绍,小小的充电桩,串联工业和能源互联网两张网,上游接能源,容纳、储能、配售、双向充电等能源互联网;下游接交通,涉及横跨信息、零售、支付等多个领域。要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最有效的路径之一就是实现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转型,构建时空泛在能源互联网络。

  不断培育壮大绿色发展新动能,建立健全绿色产业体系。被列入生态环境部和江苏省共建试点的“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取得新突破:电镀、涂料等集聚区开工建设,工业片区治理加速推进,整治提升企业3671家,盘活利用各类存量建设用地和低效再开发土地18961亩,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近1050吨。攻坚“危污乱散低”,走出“苏南模式”现代化升级的新路。

  站在新能源风口眺望城市未来,常州精心绘制“两个超万亿”产业宏图:到2025年产业规模超万亿元,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值超万亿元,建成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

  万亿之城再出发,竞逐“双碳”赢未来!新型工业化正成为这座城市向“新”图强、破茧成蝶的磅礴势能。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53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