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安徽:金融“活水”润老区

  原标题:我省引导金融机构围绕乡村产业发展所需、所盼、所急,有针对性提供金融服务——

  金融“活水”润老区

  金寨挂面在直播间内热销、霍山石斛不断延伸产业链、霍山黄牛肉在上海供不应求……大别山革命老区六安市乡村的“土特产”,正在大步“出山入市”。

  发展乡村产业,离不开金融活水灌溉。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产业发展对金融服务需求也呈现多层次、差异化趋势。

  为适应新发展格局下乡村产业的新需求,安徽金融监管局提出理念:将产业主体的“需求清单”变为金融机构的“服务指南”。为此,该局持续完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一整套政策体系,开展“千万工程”精品示范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系列对接活动,以“大数据+名单制”运行机制推动供需双方高效对接,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围绕产业发展所需、所盼、所急,有针对性提供金融服务、加强金融资源供给。

  这套体系化的创新探索,在六安市正在系统落实。金融“下乡”,以符合金融规律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针对乡村特色产业推出“白鹅产业贷”等专项贷款;农产品播种期和“青黄不接”的田管关键期,都是需要花大钱投入的时候,于是就有了“育秧贷”等“土味”信贷产品;果树长在地里只有收获期才能有收益,“未来经营权收益质押贷款”应运而生……

  助力“土货”出山‍‍‍‍‍‍‍‍‍‍‍‍‍‍

  “这就是我们金寨的特色产品——自然发酵的手工挂面,选用大别山水历经十八道工艺……”10月中旬,在金寨先徽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直播间内,主播正推销产品。

  该公司董事长李先辉介绍:“今年4月,公司承接一笔大额订单,急需资金用于采购原材料,但现有生产用房均是租赁而来,很难获得信贷支持。面对此种情况,金寨农商行以企业实际经营状况为参考,创新金融服务和合作模式,成功新增贷款300万元。”

  金融“活水”带活乡村产业、带富农户。如今,金寨先徽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有员工303人,其中脱贫户42人。2023年,公司产值达到1.2亿元,其中手工挂面产值7000多万元。

  发展农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打造地方品牌等都需要大量资金。

  “霍山县作为霍山石斛的原产地,此前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比如良种选育工作滞后、农民种植规模小且分散、生产加工缺乏指导等,这些问题制约了霍山石斛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致富。”安徽大别山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姚永柱坦言。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金融等多方合力,2020年,霍山县政府开始布局规范化石斛产业,提出“百里走廊,千亩园区,万亩基地,百亿产值”发展思路。

  从无到有,资金需求量大,耗时久,金融行业如何给予支持?

  “按照产业规划来看,需要中长期贷款,政策性银行应该挑大梁。我们先后向大别山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发放4.8亿元贷款,重点支持野生原种保护基地、石斛示范栽培基地、石斛研发基地、石斛检测基地、石斛产业园及石斛交易市场建设,贷款期限为14年。”农发行霍山县支行副行长刘伟说。

  这是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的一个缩影。记者调研了解到,安徽加大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乡村振兴发展的实际需求,探索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痛点和难点问题。截至9月末,安徽涉农贷款余额2.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

  靶向式创新

  “农业投入大、回收慢,没有金融支持很难”“做的规模大,资金需求就大”“农业风险相对较大,没有抵押物,贷款并不轻松”……记者在走访中,不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是说。

  据统计,安徽家庭农场突破32万个、居全国第1位,农民合作社11.5万个、居全国第4位。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头连接着农户,另一头连接市场需求,在促进农业产业升级转型、农民致富增收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六安金融监管分局党委书记、局长宋波介绍,针对农业领域缺少抵押物的问题,积极引导银行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拓宽传统思维边界,建立多维度信贷评价标准。

  “近年来我们联合农业农村、财政等部门,先后推出‘鲜叶贷’‘育秧贷’等产品,配套担保增信、利率优惠、财政贴息政策,累放贷款超2.2亿元;指导金融机构开发‘果林收益权质押贷款’‘白鹅产业贷’等专属产品覆盖特色主导产业。”宋波说。

  六安市叶集区平岗街道拥有桃树、梨树等经济果木种植面积逾3万亩,大型农业合作社数十家。然而果农手里都是地里“长着”的“活资产”,很难被银行看作有效的抵质押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寻求信贷资金支持时面临融资难题。

  叶集区兆亿家庭农场负责人杨兆年,在平岗街道尧岭村种植桃树、梨树共计278亩,“正在愁资金的时候,银行的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来。”

  叶集农商银行有关负责人介绍,为破解融资难题,创新金融产品,向拥有固定种植规模的果农和小微企业发放用于生产经营的未来经营收益权质押贷款——“振兴·果岭益贷”。该产品根据申请主体种植果木亩均年纯收益、种植亩数和挂果丰产年限测算授信额度,最高授信可达500万元,最长授信期限可达5年。“我们向杨大哥推荐了新产品,3个工作日70万元的贷款就审批通过了。”该负责人说。

  据悉,近年来,安徽金融机构加强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靶向提升金融服务与农业产业的适配度。比如,将肉牛、生猪等畜禽活体资产纳入合格抵质押品范围,开发“活体贷”产品,着力破解增信难题。“活体贷”业务已在全省16个地市落地,今年以来业务规模较年初增长52%。

  再比如,针对农业产业融资需求季节性强的特征,优化推广“一次授信、循环使用、随借随还”模式信贷产品,有力促进融资周期和经营周期相匹配,目前涉农小微企业“随借随还”贷款发放金额占比超七成。

  农业保险升级

  “银行资金对于养殖业很重要,但保险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近日,记者来到霍山县水口寺农业有限公司黄牛养殖基地,该公司负责人赵克勤告诉记者,由于疾病、自然灾害等多种风险因素影响,黄牛养殖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带来了一定的经营风险,“多亏了农业保险。”

  据悉,该公司现有保6月龄以上(含)肉牛840头,保额15000元/头,保费495元/头,合计保费415800元,自缴20%,仅83160元。

  截至2024年10月11日,国元保险霍山支公司共接到霍山县水口寺农业有限公司出险报案42次,累计赔付397000元。

  农业生产经常面临各种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如何应对、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改变靠天吃饭的困境?农业保险就是为农民提供灾害风险、市场风险兜底保障的一个重要工具。

  来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全省农业保险为749.52万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1571.56亿元,已支付赔款20.55亿元,同比增长42.96%。三大粮食作物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0%左右,高标准完成国家提出的“深度1%、密度500元/人、三大粮食作物覆盖率70%”的改革目标,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通过推动特色农险从传统‘保灾害’向‘保指数’‘保收入’升级,六安市特色农产品保险种类由2021年的十几个品种增至2024年的65个,实现了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小龙虾、皖西白鹅、霍寿黑猪、皖西麻黄鸡等八大特色主导产业全覆盖。”宋波介绍,今年六安肉牛特色保险提档升级,保险金额由4500~6000元/头提升至最高15000元/头,保险费率由最低6%下降至不超过3.34%。“通俗理解,养殖户们的保费负担减轻了,保险保障增强了。”

  产业振兴对于乡村全面振兴至关重要,在这个过程中金融的支持责无旁贷。

  安徽金融监管局一级巡视员施其武表示,将持续强化监管引领,统筹好银行和保险两个体系的力量,完善乡村产业多元化金融服务模式,引导金融机构立足省情农情优化金融供给,全力满足涉农经营主体及重点帮扶群体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8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