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江苏万亿城市群:追风赶月,扛起“大梁中的大梁”

  根据省统计局统一核算,江苏省各设区市2月份公布了2023年经济数据,常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16亿元、增长6.8%,成为江苏省继苏州、南京、无锡、南通之后的第五座“万亿之城”。

  实体经济强,是江苏的鲜明特征;城市群发达,是江苏的突出优势。宁苏锡常通五市以沪宁线为轴,以长江为依托,在长三角北翼形成全国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万亿之城连绵带”,肩负起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在高质量发展上能快则快的国家重托,奋力在全国现代化大局中扛起更大担当。

  一路繁花,

  12年连创5座万亿之城

  地区生产总值破万亿元,对一座城市意味着什么?

  “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是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城市地位、发展能级的重要标志,是提振干部群众精气神的重要动力。”无锡市领导在该市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破万亿时,用“三个重要”概括了万亿GDP之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具体到发展阶段上,城市GDP破万亿,比较优势由传统要素、区位优势向创新优势转换,产业体系迈向现代化,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促进产业链现代化成为发展重点。从人均指标看,江苏省万亿城市中苏锡常三市人均GDP在2.6万美元以上,高的近2.9万美元,已接近韩国、西班牙等发达经济体水平。

  晋级万亿之城,不但实现了“市强”,还达到了“民富”;不仅是实力担当,还是价值认同。为此,江苏省众多城市厉兵秣马、迎难而上,全省万亿之城从“芳华”初绽到“繁花”满眼,仅历时12年。

  2011年,苏州经济增长12%,地区生产总值首破万亿元,是当时全国7座万亿城市中唯一的地级市。彼时国际金融危机后续影响尚在,苏州在“农转工”“内转外”两次转型中抢得先机,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新集体经济成为发展强支撑,高增长势头并未减弱。

  5年之后的2016年,南京地区生产总值10450亿元。在科研产业化通道逐步打开和“强省会”政策利好下,南京成为江苏省第二个万亿城市。

  进入“十三五”,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我国经济巨轮穿越惊涛骇浪。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江苏多个城市迈向“万亿之路”。

  得益于乡镇工业、外向型经济发展打下的基础,无锡经济一直紧随苏州列江苏省第二,但受太湖水危机影响,2014年、2015年增长低于全省平均。痛定思痛,无锡一手抓铁腕治污,一手抓产业强市,经济走出低谷,2017年创成万亿城市,2017年研发占比、2018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均居全省第一,如今是全国人均GDP最高的万亿之城。

  南通面向上海、面朝大海,集“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大机遇,及江海联动、跨江联动、港城联动三大省级部署于一身,跨江通道打开后,后发优势一发而不可收,经济增长连续48个月全省第一,“十三五”期间GDP连跨4个千亿元台阶,于2020年破万亿。

  在土地、人口方面不具优势,注定了常州万亿征程“不走寻常路”。“从2013年谋划新能源产业,到2023年创成新能源之都,十年的寂寞苦旅,我们最终迎来爆发,增速连续20多个月保持苏南第一。”常州市领导感慨,作为全国人口最少的万亿之城,常州是中小城市内生驱动、内涵增长的典型案例。

  万亿之路,

  是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

  从全国最强地级市到全国人口最少万亿城,从全国人均GDP最高万亿城到全国万亿城市最多省份……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志高认为,江苏城市创下一个个“全国之最”的背后,是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打开经济在量上的扩张通道,本质上是新质生产力蕴含的巨大增长动能得以释放。

  “江苏万亿城市群的形成,是坚持实体制造、产业科技创新的结果,是实现城市群战略、推动市县融合发展的必然。”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吕永刚研究员认为,“万亿之路”是高质量发展之路,是江苏发展史上新的重大突破,体现了城市对产业布局、城市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和把握。

  常州迈上万亿之路,靠的是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市委书记陈金虎认为,常州过去靠实业崛起、靠产业突围,也必须依靠产业走向未来。

  “工业是一座城市的‘硬脊梁’,是经济增长的‘压舱石’,把准方向、保持定力,必然一步步推动无锡经济走出困局、走向振兴。”在无锡经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无锡市领导给企业家们打气鼓劲。到2023年,无锡不仅创造了25454亿元的工业总产值和15456亿元的GDP,2000亿元以上产值的支柱产业也从2个增至6个。

  制造强则实体强,实体强则城市强。2023年,苏州实现工业总产值4.4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服务业占比为52.4%。强大的制造业为苏州集聚了1300多万常住人口,推动苏州建成我省第二个特大城市。

  中心城市强,源于县域经济强。苏锡常通早已实现“千亿县”全覆盖,昆山、江阴已达五千亿级。2023年,无锡两个县级市GDP占到全市近一半,苏州“四小虎”GDP超过中心城区,其中“小城镇板块”占比近1/3。许多世界、中国500强企业,比如盛虹、恒力、亨通、海澜等,就坐落在苏州、无锡的小镇上。

  在江苏,万亿城市、县城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并行不悖、互为支撑。2013年以来,苏州累计投入1000多亿元建设48个建制镇,其中19个产业人口更集中的小城镇升级为“县域副中心”。孙志高认为,完备城镇体系有力支撑了江苏万亿城市的产业空间。

  百年传承,

  扛起“大梁中的大梁”

  随着都市圈、城市群成为未来竞争的焦点,江苏省万亿城市强强联手、磅礴起势,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打造江苏经济的引领和支撑力量。

  统计显示,2023年江苏5座万亿城市GDP总量79460.3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62%,十分接近东部其他沿海经济省份的GDP总量。国家鼓励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勇挑大梁”,万亿城市群则挑起了“大梁中的大梁”。

  在江苏万亿城市群外围,徐州、扬州、盐城等也正蓄势待发冲万亿。在城市“万亿之路”上,江苏体现了均衡性、排浪式特点,这跟中西部一些“万亿省城”一家独大有很大不同。

  从本质上说,江苏苏锡常通等城市都是接受上海辐射、承接产业转移、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而发展起来的,为何没有出现其他中心城市或城市群背后的发展断层?“这要从江苏实业报国、工商文化的历史传承中寻找答案。”孙志高认为,从百年前的民族工商业,改革开放后的乡镇工业、外向型经济,到后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创新经济,江苏一步没有落下,逐步建立起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但有基础、有能力接受世界和上海抛来的“产业绣球”,而且勇敢地走上国际竞争前台。

  “无锡这座城市的近现代发展史,就是一部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历史。”无锡市发改委副主任俞勇军说,百年来生生不息的绵延相承,使工商文化成为无锡的主流文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无锡突破重重阻力发展乡镇企业,由此形成“四千四万”精神,让“无数不可能变成可能”;如今,无锡布局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等硬科技产业,以及超算、深海技术等国之重器,引领城市发展突出重围,践行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四敢”精神。

  七虎竞南通,十强逐江海——竞相发展的南通故事,体现“张謇精神”的时代传承,推动这座江北城市稳坐江苏“第四城”,七大板块经济占全市比重达九成。“敢干还要会干、巧干,我们的干部懂产业!”南通市发改委副主任汤池说,招一个项目靠的是本领,招一批项目靠的是环境。南通目前在手7个百亿级项目中,6个是存量项目再投资,靠的就是各板块对产业的研究和服务。

  由于城市面积、经济体量等方面的差距,常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为苏锡常都市圈的“小弟”。这深深触动着常州人,也激活了这座工商名城的百年基因。“一座城市和一个人一样,必须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有定位。”1月15日,陈金虎在常州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开幕会上说,常州高质量迈入万亿之城与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同频共振,追风赶月、奔赴山海,走出了实体支撑、自立自强、融合均衡、勠力同心的奋进之路。

  江苏形成通江达海的“万亿之城连绵带”,吕永刚认为,这给了江苏高位突破的强大战略支撑。江苏万亿城市群科技、人才、产业优势集中,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完整,人文与经济相互激荡、彼此生发,在长三角一体协同、良性竞合中聚合起强大的创新、市场、开放动能,产生巨大的创新创造创富效应,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重要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29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