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妈妈们正在就业工坊中学习交流手工技能
2024年,在王文娜的提议下,首批安徽儿童疗愈慈善村项目正式落地,孤独症患儿们有了新的康复平台。今年,王文娜正在紧张地推进着全国首个“孤独症妈妈”就业工坊尝试让孤独症妈妈们通过就业改变困境,实现自我价值。4月初,就业工坊项目预计将正式发布。
藏于幕后,孤独症妈妈们的困境
从2009年起投身公益志愿服务,合肥市政协委员、安徽新华女性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王文娜坦言,做慈善是她一生的事业。
在扶危助困的过程中,王文娜重点关注到孤独症群体的需求。
2024年初,王文娜与21位满怀爱心的政协委员们联名提交提案,建议相关部门打造全国首个困境儿童疗愈慈善村。2024年10月末,首批安徽儿童疗愈慈善村项目挂牌成立。
疗愈慈善村是一个康复培训基地,孤独症患儿在这里不仅能通过农场劳动进行教育康复,还能通过技能实践辅助就业技能培训,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但这还不够,孤独症群体的扶助不能局限于患儿,而是整个家庭。
王文娜早就关注到,在孤独症群体的困境背后,还隐藏着孤独症患儿妈妈们的长期困境,“如果孩子患上了孤独症,必须得有人24小时陪伴着,往往是妈妈们放弃工作来照顾。没有工作就没了收入来源,经济上往往会陷入困难。全身心地陪伴孩子,则会逐渐和社会脱节。”
孤独症不仅限制了孩子的成长,也同样为这些妈妈们的人生上了一道枷锁。
孤独症妈妈们正在就业工坊中学习交流手工技能
就业工坊,要给孤独症妈妈们“造血”
“现在疗愈村已经建起来了,孩子们正在积极地康复。妈妈们该做什么呢?她们也需要积极地‘自救’。”
不久前,王文娜联合46名合肥市政协委员,发起了新的提案,要打造全国首个以“孤独症妈妈”命名的就业工坊。
去年建“村”,今年建“坊”。王文娜希望通过搭建一个平台,来实现为孤独症妈妈们“造血”,辅助孤独症妈妈们通过就业改变困境,重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王文娜透露,目前,就业工坊正在紧张筹备中,已经有30多位孤独症妈妈选择加入,每天还有不少妈妈们带着自己的手工作品来询问。
除了招募有一定技能的孤独症妈妈,就业工坊还将提供相关的技能培训,尽可能让大家在学习中展露特长。“一方面我们会找专业的老师来教学,同时我们也在联系企业,询问能否让妈妈们到岗进行见习来学习技能。”王文娜说。
孤独症孩子和妈妈们的手工作品
希望满满,项目有望下月初正式启动
就业工坊的筹备工作,得到了合肥市多个部门和社会各界爱心力量的支持,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还很多。
就业工坊初期的建立和运营,需要必要的资金和场地支持。寻找到交通便利、方便孤独症患者妈妈前往的场地并不容易。对于不少孤独症妈妈来说,长期离开工作岗位不一定能再适应工作环境。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咨询服务,增强她们的就业自信心迫在眉睫。
王文娜的办公室里有一个展厅,展示着孤独症孩子和妈妈们的手工作品,平常接待的来客大多会出于同情而捐款购买。“捐助多是一次性地捐钱捐物,我们建立就业工坊必须考虑可持续性。”
王文娜正在积极申请注册商标版权,期待通过正规化的发展方式,让孤独症妈妈们的手工作品能够更好地向外推广,扩大影响力,“我们希望以产品的价值来获得认可,而不仅仅是同情,让妈妈们更有价值、更有尊严地活着。”
同时,除了制作手工产品直接售卖,王文娜还在尝试联系更多商家发展代工模式,为商家们提供半成品原料,进一步拓宽商业模式,“除了这些手工工作,我们还期待着社会能提供相对稳定的公益性就业岗位,帮助孤独症妈妈实现集中就业。”
“孤独症妈妈”就业工坊项目,预计将在4月2日“世界自闭症日”发布。王文娜对于就业工坊的前景充满期待,“就业工坊之后不仅能解决妈妈们的就业问题,也同样可以让孤独症患儿掌握就业技能,实现自食其力。希望他们能够更好地在社会立足,独立地活下去。”
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 朱汗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