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在安徽省红十字会安医大接受站遗体告别厅,78岁老人王则怀接受着来自女儿、亲戚和单位老同事们的追忆和悼念。
在仪式结束后,接受站工作人员认真仔细对王则怀老人的遗体进行“防腐固定”,为日后用于医学研究做准备,而这已是安医大接受站今年所接受的第九例遗体捐献者。
两年前,古稀老人给女儿留下一张“重要”纸条
“早在两年前,父亲就找到我,说自己去世后,希望能将遗体捐献用于医学研究,那一瞬间,我很震惊。”回忆起那天的场景,王则怀老人的女儿汪薇薇印象中的父亲从没如此严肃,一番交谈后,王则怀老人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一张写有安医大接受站电话和联系人的纸条递给女儿,并多次叮嘱她,“我去世后,一定要打这个电话,把我的遗体捐献出去。”
看到父亲如此坚定,汪薇薇便答应了下来,担心纸条丢失,她当时还特意拍照留存在手机里。
今年1月27日晚上6时,因突发疾病,王则怀老人不幸溘然长逝。尽管很悲痛,但汪薇薇想起父亲曾经的叮嘱,第二天,照着纸条上的电话,联系上了安徽省红十字会安医大接受站,进行遗体捐献。
尽管已经退休18年,但讲起王则怀老人,前来追悼的来自合肥野生动物园的老同事们不约而同地评价“觉悟很高”。一位到场老同事告诉记者,王则怀平时性格有些内向,虽然话不多,但工作兢兢业业,不争不抢,特别低调。“没想到,他不声不响就做出了如此伟大的事情,我们大家都很佩服他。”
从“垂髫”到“耄耋”,如今的遗体捐献队伍不断壮大
“听了老人家女儿的讲述,对于王老,我由衷地敬佩。”安徽省红十字会安医大接受站工作人员张伟说,医学教学和临床科研都离不开捐献遗体,如果没有它,医学生就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国家的医学科学也不可能取得如此大的进步。“我觉得,‘大体老师’为每位医生的成长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而之所以称呼遗体为大体老师,张伟告诉记者,这是医学界对遗体捐赠者的尊称,是对逝者的尊敬,老师和学生每次上解剖课前还会对遗体进行默哀。“同时为了照顾子女情感,如果亲属需要捐献者的骨灰,我们会在遗体发挥应有作用后进行火化,并为亲属保留骨灰。每年我们还会在春分日,为遗体捐献者生态葬举办专场祭奠活动。”
安徽省红十字会安医大接受站始建于2003年,经过这20多年的积极宣传,遗体捐献已经被越来越多人所理解和接受,截至2023年底,安医大接受站已实现捐献九百余例。“我所接触到在册登记捐献者中,不仅有逾80岁,参与过抗美援朝的退伍老兵,也有在父母带领下前来登记的9岁孩童。”张伟发现,如今这支志愿队伍已经越来越壮大了。
采访即将结束之际,汪薇薇还特别询问张伟关于遗体捐献的流程问题,之所以如此,汪薇薇希望自己也要加入到遗体捐献志愿者队伍中,“我也要和父亲一样,能以另一个方式为医学发展和科学进步贡献一些力量。”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