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改”变滁州①丨跨省“试验田”里结硕果
在滁州市南谯区,“跨省”很自然。
道路上,挂着江苏牌照的车辆来来往往;教室里,孩子们用的教育资源与南京学生同步;医院里,来自南京三甲医院的名医坐诊开药……类似这样的场景,早已不是新鲜事。
自从2019年,顶山—汊河、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区新型功能区被写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滁州便全域推进毗邻地区跨界合作。
但在这片跨省“试验田”里,如何不破行政隶属,却能打破行政边界?这一切,都离不开改革。
在滁州市宁滁新型功能区合作交流局局长张汶华看来,一体化发展不仅是时空距离的拉近,更是找准功能定位下的精准对接。
比如,浦口区科教资源丰富,研发实力雄厚,但是土地资源紧缺。而南谯区产业腹地广阔,发展空间大,两地资源优势互补,便可以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于是,2020年,南谯区与浦口区率先探索利益联结机制,合作成立开发公司,双方按照8:2出资、7:3收益分成。
同时,按照“浦口推荐、联合招商、共同研判、产业协同”机制,在南谯区先行规划1000亩“飞地”,打造南浦合作产业园。
如此一来,一河之隔的“好邻居”,变成了“合伙人”。双方以共同出资的方式实现“利益捆绑”,用市场化运作配置资源,跨省融合中的政策体系、产业配套等制约迎刃而解。
一个导入产业资源,一个提供要素保障,“毗邻区”迅速成为滁州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突破口。
就在园区刚成立之时,以芯片设计起家的华瑞微正准备进军晶圆制造领域。得知消息后,浦口区牵头“组局”,三方利用周末时间面对面,开诚布公谈合作,最终该公司落户刚刚建立的南浦合作产业园。
“项目从磋商到签约,仅用了不到1个月的时间。落地后,在南谯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仅用12个月就实现投产,从未见过这么快的速度。”回想起这段经历,滁州华瑞微电子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翁锦烽依然津津乐道。
如今,新型功能区日益成为吸引企业落户的“金字招牌”。近三年来,园区累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6个,其中来自长三角地区占75%。
当产业协同开了好头,改革“星火”,迅速燎原。
交通设施无缝对接、教育文化引进合作、文旅资源跨界串联、社会治理互联互通……南谯、浦口两地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跨域、破界,携手共进。
如今,两地的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环保等26个部门分别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先后联合开展建筑垃圾管理整治、教育结对共建等工作,干部往来交流学习形成常态,人才柔性流动日益频繁,多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
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区新型功能区的发展,是滁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缩影,而不是“盆景”。
当重大项目频频落子,资源要素加速流动,制度创新连续破题……滁州下好毗邻“关键子”,带活全市“满盘棋”,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让一体化进程从全面加速迈向全面深化。
在皖苏交界处,天长—六合、明光—盱眙2个省际毗邻区新型功能区一大批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凤阳省际合作园区、江宁—明光合作产业园、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定远合作产业园揭牌成立,乘风而起。
截至目前,滁州共建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4个、省际产业合作园区4个,跨省合作平台数量和体量均居安徽省第一。近三年引进沪苏浙地区亿元以上项目近800个、实际到位资金居安徽省第一。
从顶层设计到地方实践,从产业合作到对外互动,从宏大愿景到日常生活,滁州用好改革开放“重要法宝”,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