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

首页>地方频道>宿迁>要闻

“永无止境的探索——‘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的宿迁实践”系列报道丨宿迁“稻”路,风光正好

夏日炎炎,蛙鸣蝉吟。走进宿豫区来龙镇光明村的宿迁籼米科技综合示范基地,绿油油的水稻在微风吹拂下缓缓摆动,长势喜人。

该基地位于“优质籼米最北缘带”,是宿迁“百亿级”水稻产业链中品种选育与技术研发核心试验区,共种植水稻品种近百个。

“聚焦籼米发展,基地通过全周期跟踪监测、筛选,择优新品、新技术和新模式向广大农民推荐使用,进一步推动全市籼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宿豫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何兴武说。

宿迁是农业大市,水稻更是第一大粮食作物。近年来,我市通过稳政策、稳产量,稻米生产已实现“十九连丰”。同时,我市稻米产业链上种植、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环节融合度、衔接度较低,消费终端的稻米品质档次整体不高,优势主导品牌不够等问题仍较为突出。

为解决这些难题,我市提出围绕稻米产业,进一步补链强链,通过建设种源供应链、加工增值链等稻米全产业链,持续推动宿迁稻米产业向规模化、特色化、品质化、品牌化发展,宿迁籼米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就是其中一个载体。

俗话说,好种产好粮。宿迁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种业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优质籼米优势种植区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强水稻主体品种示范推广。同时,我市持续深化与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等水稻育种科研院所、龙头种业合作交流,赋予“种子”更大附加值。

据统计,全市水稻种子年繁育面积稳定在21万亩左右,年生产种子约4000万公斤。其中,“沭优1号”水稻品种亩产达1101.6公斤,创江苏水稻高产纪录。

“一粒米”串起了“一条链”,铺开了“一张致富网”。在资源优势和政策红利的持续加持下,一家家稻米加工企业也相继涌现。

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新建10万吨精制米加工企业2家,改扩建3家,累计建成万吨以上稻米加工企业103家,培育省级稻米加工龙头企业5个,年加工稻米315.16万吨。

宿迁稻米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并瞄准更高目标——打造“全国优质稻米精深加工基地”。

我市一方面通过实施精制米加工扩量提质工程,以稻米加工集聚区为基础,在行业领军型企业招引、本土企业提档升级上同步发力。另一方面,鼓励稻米深加工龙头企业加大投资、扩大产能,以更优质的稻米深加工产品实现转型发展。目前,已建成稻米深加工企业7家,实现年工业总产值近15亿元。

当下,从一粒种子到一碗米饭,蕴含着创新的探索、科技的加持、品牌的培育,宿迁“稻”路,风光正好。(殷朝阳)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6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