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活长三角

首页>乐活长三角>旅游快报

浙江嘉兴:城乡融合融出乡村旅游新画卷

  原标题:打响“中国古镇看嘉兴”品牌,以古镇游带动乡村游,全市97个3A级景区村庄上半年旅游收入13.05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4.57亿元

  城乡融合融出嘉兴乡村旅游新画卷

  时维九月,钱江潮的浪花一次更比一次高,人头攒动、拍照欢呼的场景映衬着嘉兴乡村游的蓬勃生机;海宁市丁桥镇海潮村,一场摇滚音乐会在新开业的“深蓝计划·礼堂”举行,吉他弦音如潮水般汹涌澎湃,鼓点激昂有力,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出圈”;海盐县沈荡镇永庆村,由筒仓改造的书店宽敞明亮,满墙的书籍引人驻足,回想今年“五一”期间每天到店6000人次,书店负责人徐凯华十分期待这个国庆假期;桐乡市洲泉镇众安村,陆笑猛每天与羊驼、梅花鹿、小浣熊为伴,今年端午期间来过的上海、杭州、湖州等地游客这几天又与他取得联系,期待中秋节的再次相聚……

  打响“中国古镇看嘉兴”品牌,嘉兴全盘梳理散落的文旅资源,自上而下整合资源、自下而上全面发力,坚持古镇开发“保护与利用”一体,秉持美丽乡村建设“个性与共性”协同的理念,以好景、好物、好住、好玩、好食等方面内容与产品集中亮相,为市民游客带来全新的文旅消费体验,既走出了一条左手繁华都市、右手和美乡村的城乡融合新路,又让万千村民在生态美、产业优、钱包增的获得感中感知幸福滋味。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嘉兴全市97个3A级景区村庄累计接待游客2040万人次,其中接待过夜游客58.49万人次,实现旅游经营总收入13.05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4.57亿元。

  眼下,中秋、国庆临近,在嘉兴,不妨去乡村寻找“诗和远方”。

  大刀阔斧的转型之变

  “联丰”是一个村庄的名字,也是一个带着乡愁的名字。

  南湖区凤桥镇联丰村是个颇有名气的“网红村”,近年来有大批返乡青年归来创业,但在很多年前,这里却是谁见谁摇头的大型“养猪场”。返乡青年陈凯乐回忆道:“小时候,村里的环境让人一言难尽。当时最大的心愿就是离开这里,所以大学一毕业就果断留在了大城市。”

  到了2013年,嘉兴打响了治水首战,1000多户农户、违建猪舍面积逾10万平方米的联丰村正式将生猪养殖减量提质提上了日程。陈凯乐家就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推倒猪棚种起了水蜜桃、葡萄等。后来,跟着他们转型的村民越来越多,一年多时间下来,联丰村的违建猪舍完成“清零”,村里还先后投入近5000万元全面启动村庄景区化创建工作。

  绿道、景观、民宿、农家乐、休闲科普园、咖啡馆、生态河道从蓝图变为现实,一个3A级景区村庄就此诞生。曾经“臭名昭著”的王祥浜,如今水质稳定在Ⅲ类水,透明度可达0.8米,成了联丰村一道流动的风景。

  与此同时,嘉兴美丽乡村热度不断上升,嘉兴开启了“村游”时代。联丰村踏准步伐,结合凤桥镇特有的桃花、桃树,推出了各类主题文旅活动,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游客。

  “85后”新农人陈慧春率先瞄准了这一新赛道,在2013年回乡创立了桃花源农场。从简单地将地里的桃子卖出去,到开展亲子采摘活动、直播卖货,她不仅盘活了自己家的300多亩农场,还带动周边农户走上致富之路。

  有人心疼她一个年轻女孩子一肩挑起这么大的农场,她笑着说:“以前我爸卖桃子才真的叫辛苦,要用扁担挑或乘船到市区去卖,路途遥远不说,一路上还生怕桃子被压烂,最后还挣不了几个钱。如今好了,四通八达,进城卖桃就是一脚油门的事。”

  而在大城市打拼几年后的陈凯乐有一年回乡,也被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惊艳到了,便租下了王祥里村口的一处空地,开起了村口咖啡馆,搭乘“城乡融合+3A级景区”这趟便车将生意做得有声有色。“节假日营业额最高有6000多元,隔壁镇或隔壁村很多人都是特意坐公交来喝咖啡的。”他笑着告诉记者,“交通便利了,我们一家人现在就住在村里了,幸福感不比城里差。最重要的是,这里还有农家乐、民宿等业态,人气旺,收入来源也更多了。”

  从被嫌弃到成为“香饽饽”,联丰村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令人欣喜的是,在嘉兴,还有很多这样的传统村落成功转换赛道:南湖区新丰镇竹林村告别“养猪村”,变身“景区村”,带动村民就业300多人;秀洲区油车港镇胜丰村在转型中发展农民画等非遗特色旅游,富了村民、醉了游客;平湖市林埭镇徐家埭村走出了一条“生态+体育+旅游”的“两山”转换新路径,击出“中国棒球第一村”的“全垒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这些年来,随着“城乡融合”“千万工程”的变革力量不断生发、激荡、延伸,嘉兴人重新审视了他们与环境的“羁绊”,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也越走越宽、越走越深。从农产品的全面流通到新业态的红红火火,在一帧帧美丽乡村的自然图景里,涌动着幸福的味道。

  美美与共的开发之旅

  又一个夜幕降临,听着潮水拍打海塘的声音,梁咏刚的脑海里反复回响起那句“兄弟,以后潮水也能卖钱了”。

  这段时间,海宁盐官潮乐之城揭开面纱,盐官千年古城人头攒动,再次打响了“中国古镇看嘉兴”品牌。梁咏刚开的农家乐也“沾了光”,每天都有一二十桌客人来吃饭,订桌的电话一个接着一个。

  说潮水能卖钱,他原本是不信的。20多年前,在因潮而兴却又因潮受限的海宁乡村,年轻人越来越少,梁咏刚所在的新仓村梁家墩只剩下一些老人种田养蚕。后来,他也随大流离开家乡,一去便很久没有回来。“我们从小看着潮水长大,也知道外地有人来这里观潮,但基本上是去盐官看‘一线潮’,我们梁家墩的‘交叉潮’鲜为人知。”梁咏刚说。

  梁家墩能吃上旅游饭,曾经是村民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2017年夏天,在外打工的梁咏刚回家探亲,走在村子里,不仅有新铺的柏油路、干净清澈的池塘、粉刷一新的院墙,还时不时遇见很多陌生面孔,这陌生又熟悉的感觉让他顿觉恍惚。

  当时的村党总支书记陆永明告诉他,2003年全省启动“千万工程”,梁家墩抓住这个契机,进行垃圾收集、道路硬化、卫生改厕、河沟清淤、村庄绿化、公共设施建设拓展等,为村庄“改头换面”,也因此被评为省3A级景区村庄。

  村庄大变样后,梁家墩也获得了盐官古镇的外溢资源,很多游客在盐官看完“一线潮”后仍觉意犹未尽,会驱车前往不同的观潮点,梁家墩也成为其中之一。

  那个时候,建设美丽乡村蔚然成风,但同质化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对此,嘉兴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推进村庄景区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不照搬城市、不照搬邻居,开发符合各自村庄实际的旅游服务功能,并突出村民的参与性与运营的专业性。

  梁家墩凭借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以“交叉潮”为特色吸引游客慕名而来,走出了自己的景区化之路。不仅如此,村里还形成了一个“二八法则”——引入外来业态不超过二成、至少八成业态由村民自主经营。同时,在民宿经营上,村民只要有所投入,民宿收入的80%也要归村民,全面保障了村民的利益,也吸引了大批青年回乡创业。

  村里的大变化,让梁咏刚下定决心回村创业,他投入18万元开办的农家乐开业即满客,当年就实现回本。“一开始接待的还是零星散客,很快就有旅行社、企业、培训机构与我联系,要做餐饮定点。”后来,梁咏刚又投入10多万元进行装修,扩大了经营规模。几年下来,梁咏刚的家庭收入比在外打工时翻了3倍多。

  古镇,是嘉兴文旅的响亮名片,也是宝贵资源。梁家墩的“出圈”,是嘉兴古镇托举乡村旅游的一个生动注脚。利用好独特的资源优势,以多元的业态、丰富的内涵不断强化古镇的辐射效应,构建“旅游+”产业融合与乡村旅游发展协同推进的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让“潮”不再是遥远的精神敬畏,而是实实在在的“金饭碗”。

  无中生有的创新之路

  从踏入嘉善县罗星街道鑫锋村的那一刻开始,喻波就仿佛回到了故乡。

  随处可见的音乐元素与自然构造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动人心弦的“五线谱”。“根本抵抗不住,这里带给我很多灵感。”对喻波来说,这或许就是他选择留在鑫锋村的理由。

  “80后”青年喻波既是独立制琴师也是乐队吉他手,自2024年5月入驻鑫锋村以来,熬夜制琴算是常态。也正因如此,他发现了夜幕下另一片光景——窗外一排排白墙黛瓦的农房错落有致,橙、黄、白、绿四组“集装箱”点缀其中,艺术氛围拉满。而他不知道的是,6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狼藉。

  彼时,鑫锋村刚刚腾退一批“低小散”企业,村子里留下了一批破败厂房,还有被“小作坊”污染的环境。“2017年,罗星街道精密机械创业园开工建设,我们村成为‘飞地抱团’项目股东之一,只要项目投产,每年都有分红。”鑫锋村党委书记陈惠雪说,2013年,嘉兴率先创新“飞地抱团”模式,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土地级差收益最大的黄金地段通过县域统筹、跨镇经营、多村联合发展物业经济,极大提升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品质。

  一笔170万元的分红到账,让陈惠雪对“飞地抱团”的理解更加具象化。“我们是纯农业村,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收入来源十分单一,建设美丽乡村、发展旅游经济根本没钱。”陈惠雪记得,分红到账的当天,他和村民们一起聚在村口的大树下,畅想着未来。

  有了固定的分红收益后,2020年,鑫锋村将地域风景文化与多种音乐业态相结合,并统一房屋和田园风貌,统筹完善基础设施等,音乐岛、水岸风情街、桥下音乐公园等乡村音乐业态陆续出现。

  但想要吸引游客,精彩节目必不可少。就这样,村里陆续召唤回了很多青年创客,以喻波为例,他陆续组织了古筝、吉他演奏会,吸引了周边城市年轻人的目光。“10月份,2024中国国际乐器展览会将在上海举行,到时我将邀请圈内演奏家、制琴老师来村里,让更多人了解这里的艺术氛围。”喻波始终觉得自己与鑫锋村是互相成就的。

  无中生有在村里打造新时代IP,喻波并非个例。2020年,亚运赛艇冠军吴林回到平湖市马厩村,为正在为如何开发乡村旅游而发愁的村民带来了希望。

  在马厩村考察了一圈后,吴林发现,这里的河道笔直、河面平均宽45.8米,非常适合改造成为赛艇航道:“我们考察过国内很多城市,这里适配度很高,周边环境也很宜人。”此时,吴林已经退役,回乡打造一个赛艇运动基地是他的梦想。

  得知亚运冠军想在村里创办赛艇运动基地,村民们顿时炸开了锅。“农村搞贵族运动,能玩得转吗?”“投入这么大,会不会竹篮打水一场空?”面对村民的疑虑,村干部立足本村资源禀赋和硬件基础,全盘思考赛艇项目,深入调研了一番。

  “从嘉兴市区和上海金山区驱车来我们村都只需40多分钟,而且放眼长三角地区,还没有一个村打造‘赛艇’IP。”村两委班子信心坚定,接连召开会议详细介绍项目情况,并实地参观基地落户区域。最终,全村达成共识,马厩村正式引入嘉兴市首家赛艇俱乐部项目。

  如今,在马厩村的河道内,众多来自长三角地区的赛艇运动爱好者纷纷前来试“水”,各式各样的赛艇破浪前行,河岸边,咖啡店、文创店、露营基地等初具规模,乡村游的红利正在加速释放。

  乡土,是人们刻在骨子里的眷恋,见惯了城市霓虹,或许更向往乡村的月光。值得庆幸的是,如今的嘉兴,乡村游可谓“热辣滚烫”,那是无数次探索与改革造就的“嘉乡”新图景,也是孕育和美乡村的梦想标尺。但乡村旅游还有无限的潜能与空间等着我们去开发,站在当下“乡村游热”的风口,万千美丽乡村如何在下半场取得领先,且看嘉兴的回答。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54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