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文化热点

沪上沪剧团推陈出新上演现实题材新作

  “等你这颗泪,等了这么久,等你这颗泪,等了六春秋……”台上,唐晓红用颤抖的手指抹去丈夫的眼泪;台下,观众也在悄悄拭泪。经过6月在青浦、松江等区一系列试演,7月18日,《石榴红了》将在奉贤区会议中心首演。“天气越热,越要送戏到观众家门口。”唐晓红扮演者、勤苑沪剧团团长王勤说,“夏夜,有什么比散散步、看一出家乡戏更畅快?”

  选对题目讲述身边故事

  顶着烈日与暴雨,海梅艺术团奔走在浦东金桥镇、北蔡镇文化中心剧场,演出反映浦东创新社会治理的沪剧《“家门口”的故事》。与勤苑沪剧团一样,海梅艺术团以身边故事为题材创作,“服务中心就在家门口,四站一室功能齐全真便利……”《“家门口”的故事》铺开市井生活画卷,讲述新风村“家门口”服务中心建成后,村党支部书记浦芳针对村民日常看病难、孤寡老人精神生活贫乏等棘手问题,和同事们一起积极破解,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该剧已确定20个街镇巡演计划,未来有望进一步走进浦东全部36个街镇。

  “我们不满足于唱老戏,观众也不愿意一直听老戏,市场要求沪剧推陈出新,拿出接地气的现实题材新作品。”王勤说。《石榴红了》由上海奉贤交通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与上海勤苑沪剧团联手打造,以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奉贤公交车票务员汤晓红事迹为题材。汤晓红用六年真情守候,换来植物人丈夫苏醒,编剧、奉贤区文联主席瞿建国听说她的故事后,多方采访,花费两年时间八易其稿,完成《石榴红了》。《石榴红了》试演时,观众的热烈反响让王勤深感“题目选对了”,“伴随哭泣声、大笑声、乱扔房间里物品声、摔碎六年的药罐子声,观众和我们一起又哭又笑。”《石榴红了》在青浦试演时,汤晓红来看戏。演出结束,她在热烈的掌声中走上舞台,与王勤紧紧相拥,千言万语汇成两个字:谢谢!

  本地故事吸引本地观众

  《浦江儿女》近日在浦东新场镇文化中心剧场成功首演。近年新场镇打造“文创小镇”,先后推出《情与法》《浪子回头》《清泉》等多部沪剧。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赓续红色血脉,新场镇党委、政府联手海梅艺术团策划推出《浦江儿女》。《浦江儿女》取材于浦东红色历史,讲述1945年春,中共浦东工委联络员高大龙递送重要情报时遭遇日军、身负重伤,在金大伯一家帮助下,几经周折才成功送出情报,使浦东抗日游击队胜利拔掉日寇据点。该剧歌颂共产党人和老百姓鱼水深情,具有鲜明浦东地方特色。胡永其创作过《滨江情缘》《泥城枪声》等14部浦东题材沪剧,“这次从党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反复修改打磨剧本。”

  以本地故事吸引本地观众,是近年民营沪剧团不约而同的选择。新东苑沪剧团的上海解放题材新剧《飞越七号桥》,围绕七宝历史展开。文慧沪剧团《早春》则刻画牺牲在龙华的左联五烈士之一、作家柔石。

  《浦江儿女》邀请上海沪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凌月刚导演、上海沪剧院副院长洪立勇作曲。如今,民营沪剧团的幕后团队越发藏龙卧虎。国家一级导演彭安娜执导《石榴红了》,她形容该剧像一首抒情的散文诗,“真情守候一个人的爱,一家人的爱,一群人的爱。”

  三伏天,剧团做好打硬仗准备。海梅艺术团团长、《浦江儿女》制作人王海标说,浦东开发开放圆了他的艺术之梦。为排好《浦江儿女》,他甘愿当好后勤,让演员们集中精力投入排戏;他还和导演凌月刚在服装、道具等环节严格把关。(诸葛漪)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06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