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地标东方明珠脚下,几天前已挂起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的海报,吸引来往的市民和游客驻足。两部“上海出品”爆款舞剧的海报,还出现在了虹桥机场二号航站楼、地铁一号线人民广场站。景点、机场、地铁等城市公共窗口,“秀”出上海软实力,也为驻场演出引流。到明年1月底,《朱鹮》和《永不消逝的电波》就将完成在美琪大戏院的百场驻演。
“驻场演出”无疑是即将过去的一年中上海演艺行业的关键词。《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之外,上海音乐厅的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宛平剧院的越剧《红楼梦》、1862时尚艺术中心的话剧《深渊》都持续推出阶段性驻演。上海正迈出“亚洲演艺之都”建设的重要一步,驻场演出影响力的提升背后,是人才的汇聚、佳作的积累和业态的革新。
拼 奇迹背后,是看不见的汗水
上个月,《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两部舞剧分别迎来第300场演出,创造了中国舞剧演出史上的一个奇迹。“在上海驻演之后,‘电波’的话题度不断升温,品牌影响力持续辐射,带动了国内的巡演市场,形成‘双赢’局面。”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说。
驻场演出,无疑促进了上海歌舞团演员队伍壮大和成长。今年23岁的徐莹用几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从“电波”群舞到女主角的转变,“这么好的一部作品,这么好的一个角色,对我来说是一次太难得的机会。我年轻,资历尚浅,需要用努力去弥补。”21岁的张天玉,原本是上海歌舞团从全国招募来的50个群演之一,但在2个月的“魔鬼训练”之后,他用实力和刻苦拿下了“电波”中的“老裁缝”一角,“每一天的训练,对我来说都是一次考核。突破了重重考核,我才能站在这个舞台上。”
不光演员和主创“拼”,剧场也够“拼”。今年,黄浦江边的1862时尚艺术中心首次探索驻场演出,悬疑剧《深渊》从10月6日至11月6日连演24场。为了在舞台上搭建起三层居民楼,还原上世纪90年代重庆市井面貌,1862时尚艺术中心的800座中型剧场拆掉200个座位,只为了给观众营造更好的体验。
最终,《深渊》驻演的售票率高达98%,票房超500万元,实现了艺术和商业的双赢。1862时尚艺术中心总经理李艳说:“《深渊》的成功给了我们勇气,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探索驻场演出新模式。”
刷 经得起反复品味,才可能破圈
疫情之下,仅用一年时间,上海市黄浦区汉口路650号的亚洲大厦就转身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文化新地标之一。环境式驻演音乐剧《阿波罗尼亚》创造了一年演出380场,接待观众逾4.3万人次的好成绩。这其中包含许多“二刷”“三刷”的观众,最高的纪录是“50刷”。
《阿波罗尼亚》开了个好头,《桑塔露琪亚》《你好,我找Smith》《宇宙大明星》等音乐剧和话剧先后上演,吸引着各地观众拖着行李箱来上海看戏。观众小鹿“二刷”《阿波罗尼亚》后又看了《桑塔露琪亚》。她说:“你知道这里总有好戏在上演,就渐渐成了常客。”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95后”观众陈睿立就曾“三刷”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年轻又有实力的民乐演绎,是她“三刷”的理由之一,不同的演奏家轮番上阵,每个演奏家的个性、演绎方式都不太一样。因为喜欢的演奏家实在太多,收官那天,她捧了许多鲜花来送。“我觉得一刷是了解,二刷是享受,三刷是对话。”
好的观演体验、精彩的表演能提升“复购率”,但最根本的还是一部作品的内核和“百场如一”的品质——是否经得起“刷”,经得起被观众反复放在放大镜下品味?在微博上,众多反复观看《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观众表示,每一次总能发现新的细节,“当然,最重要的是作品的情感和思想是否能深入人心。能打动灵魂的,才能成为经典。”一位观众说。
引 相互引流,打造文旅新地标
在上海,驻场演出的大胆探索在一开始就注入了文旅结合的基因。《海上生民乐》演出的同时还有“光音的故事”大型3D Mapping墙体秀、“何似在人间——新国乐沉浸艺术特展”,让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成为城中热门地标。
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发现,不少观众选择了“一站式”体验,先看展览,再预约墙体秀,最后进入音乐厅大厅观赏演出。“不同文旅项目之间形成了强有力的联动,相互引流,音乐厅为此制作的文创产品也颇受欢迎,很多观众临走之前都会买一些带回家。”
有统计显示,纽约百老汇每增加1美元的票房,能引来周边区域和产业7美元的附加收入。大型杂技秀《时空之旅》曾创造13年5003场,票房6.2亿元的历史佳绩,堪称文旅融合的典型案例。驻演超过1300场,票房总收入达2.86亿元的《不眠之夜》持续引流,切实带动了周边的餐饮和住宿。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马晨骋说:“围绕《不眠之夜》,我们打造了戏剧主题酒店,一街之隔还有家五星级酒店,一到节假日都是爆满。这就是文化给其他业态的赋能,也是未来文旅融合的一个重要方向和趋势。”
在驻场演出的撬动下,越来越多演出人才、运营人才和制作人才来到这座城市,持续为作品赋能。一个星期前,上海歌舞团开启了一年一度的招聘,陈飞华说:“不管是今年‘项目制’群演的招募还是如今的年度招聘,都收到了全国各地青年舞者的响应,应征者看中的,是驻场演出的机遇和上海演出市场的前景,这正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我们会好好发掘人才、用好人才,让已有的好作品流传下去,创作出新的好作品。”(吴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