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
2022年度荣获十大国际文化交流大使称号
(排名不分先后)
《华人》创刊于1978年,原名[地平线]双月刊,1984 年改名为《华人》月刊,创刊至今已走过了近半个世纪。今天,读者遍布全球五大洲的《华人》月刊,成为了与各国各界联系、沟通、交流的桥樑。我们相信这座心桥定将更加牢固,历久常新!
荣获《华人》2022年度
十大国际文化交流大使称号
(排名不分先后)
颁奖词
多年来,无数的海外华人华侨,国际友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默默地做着贡献,正是有了他们的存在,《华人》这座文化交流的桥梁才变得愈加丰富坚实,我们谨借创刊44周年之际,向所有为促进中外、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积极贡献的华人华侨以及国际友人致以衷心谢意,而他们中的佼佼者是:
1.马库斯·乐为
(德国)
全德市长协会主席,明斯特第一市长。
疫情期间,在世界抹黑武汉,追责中国的国际漩涡中,携手武汉共同抗疫,共克时艰。
他提出用创新方式讲好城市文化故事。他说,《黄鹤楼》和《知音故事》是他担任市长协会主席期间收到的第一个中国城市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自己,一个城市没有文化故事,相当于一个人没有灵魂,他希望中国其它城市借鉴武汉经验,以讲好城市文化故事为突破口,搭建中德城市文化故事合作联盟平台,通过夯实人文基础,促进民心相通,开展城市其它领域比如经贸、环保、医疗、高科技等全方位立体多元化合作,将中德合作交流做深做透做实。
他指出,中德城市双边关系的主旋律应该是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信任机制。
同时他还为中德双方疫情后经济复苏提出了创建性意见,推动中德合作迈上新台阶!
2.帕特里克·哈仁康普
(德国)
垃圾分类之父,曾连续两届担任欧洲城市废物管理委员会主席,明斯特垃圾经济局局长,世界公认的环保管理资深专家。
疫情期间和德国湖北友好协会合作,在明斯特狂欢节上推出德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打出支持武汉口号的花车,感动中国!
他希望加强与中国的环保合作,在中国建成首个德中青少年环保培训基地,同时举办国际环保论坛,促进环保同行和企业的合作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3.马克·海泽 博士
(德国)
德国明斯特大学社会学系常务主任,知名统计学专家。
近二十年来,一直从事中德文化交流,尤其将调研决策制运用到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中,用科学方式对传播对象分类分层,在精准和有效传播上做出贡献!
疫情期间,他积极推动中国《知音故事》,作为首个中国作品入围并登上国际母语节的舞台,通过讲述武汉故事让大家对武汉城市文化有更多认识了解,并且在主流媒体系列客观报道武汉疫情,为去武汉污名化,消除对武汉的偏见和误解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促进中德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中做出了杰出贡献!
4.周俊 博士
(德国)
德国明斯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德国明斯特地区记者协会副主席,德国城市电视台联盟中国首席代表,知名社会学家,社会活动家和资深媒体人。
长期以来从事德中城市管理对比研究,撰写了大量颇具影响力的文章,是一位具有丰富经验和颇有见解的实力派学者。
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领域,她提出并实践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中国,开创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中国城市的先河;创作出版了德国市场第一个中国城市文化故事系列《黄鹤楼童话故事》和《知音故事》,受到德国各界好评,被誉为中国城市国际传播的新典范新样板新标杆!
同时,她通过实证论提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创新理论总结:文化国际传播是一个全面系统工程;国际传播要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型,对传播对象分类分层;传播方式由短期动态向长期可持续性转型,单一传播向双向传播转型;发挥文化传播在城市国际化建设的功能和作用,调研决策制的运用等,在促进中德文化交流和中西文明互鉴中做出了杰出贡献。
5.张伟超
(中国)
先后出使苏联、美国两个超级大国的高级外交官。
1937年,张伟超出生在印尼勿里洞一个锡矿华工家庭。1956年7月,回到祖国。1964年被派往苏联中国大使馆工作,1983年被任命为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参赞兼苏联处处长,1989年,出任中国驻列宁格勒总领事。
1991年出任中国驻美国纽约大使衔总领事,成为中国外交史上第一位先后出使过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高级外交官。
6.彭溢威
(法国)
1954年出生于柬埔寨最大的广府家族,1978年前往法国。他积极投身华人社团工作,致力于推广粤剧,创办欧洲粤剧研究会联合总会,倡办欧洲粤剧大汇演。他为粤剧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遗余力,并最终取得成功。
欧洲粤剧研究会联合总会会长彭溢威是一位活跃在海外的岭南文化传播者。在传播推广粤剧的同时,彭溢威还十分关注海外留学生的生活。
法国疫情期间,他经常发动“南海留学生工作站”给市民和留学生发送爱心礼包。他关爱老人和南海法国留学生,经常组织法国南海留学生工作站和南海(海外)联谊会带留学生小伙伴们一起喝茶、吃广东点心,参加各种活动,让海外留学生在法国也不会感觉孤单,为华裔保留中华传统做成杰出贡献。
7.赵美心
(美国)
美国联邦众议员,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女性国会议员。赵美心多年坚持为华人发声,鼓励青年华裔参政,为信仰而战。
她反对种族歧视观点,2011年赵美心在多位侨团代表的建议下起草了要求美国政府就1882年《排华法案》道歉的提案, 2012年6月18日美国众议院全票表决通过,美国以立法形式就1882年通过的《排华法案》正式向华人道歉,赵美心是功臣之一。
疫情期间她警告那些使用“中国病毒”之类侮辱性语言的人,是在制造更多的仇外情绪,这些歧视言论,是把生命置于危险之中。她自愿为华人各行业协会维护权益,主动为华人行业协会代言发声,力争帮助亚裔美国人获得真正平等待遇。
8.庄佩源
(美国)
美国洛杉矶中华总商会主席、国际潮青联合会名誉会长。曾是搜索队飞行员 ,加州洛杉矶郡警察局总局指挥官。作为洛县警局后备役指挥官,连续多年组织洛县警察队伍前往中国及全球37多个国家访问,让这些从未踏足中国及离开美国的警官,实地了解认识中华文化及各国风土人情,以增进互相了解。
他长期担任《华人》杂志社荣誉总顾问,他关注《华人》支持《华人》喜爱《华人》,为全球华人华侨提供精神美的享受,美的服务;为《华人》杂志的今天做出了卓越贡献,今天仍然在为《华人》杂志的未来,贡献著自己的力量。
9.北奥(赵杰)
(美国)
新中国首批交换留美研究生。毕业后,在美国从事建筑工程管理三十年,曾担任洛杉矶国际机场扩建工程总预算师。现任美国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会长、美国中华文化促进会会长、美国华人联合会执行会长、海外土木工程协会副会长、北京理工大学洛杉矶校友会理事长,以及欧美同学会美国理事等。
1984年他是洛杉矶北岭大学研究生,这一年洛杉矶奥运会他作为义工全程参加服务,见证和参与了奥运的全过程,当年许海峰夺得的中国射击第一块金牌,就是他找朋友打电话第一个报告给祖国北京的。从此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北奥”。他在2008年发表的长篇报告文学《天使之城的奥运往事》曾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优秀报告文学奖。他以亲身经历回顾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日日夜夜,全部是鲜为人知感人肺腑的历史故事,催人泪下。郎平为书亲自写的引言,美国奥委会主席尤伯罗斯为书题字。
多年来,热心公益的北奥在美国一直与学校保持著密切的联系,积极参加洛杉矶华人侨社的各项活动,在大学、建筑行业、社区社团等行业中做出了许多传奇的事迹和杰出的贡献。由他每年操办的海外华人环球春晚更是声名响亮。
10.冰凌(姜卫民)
(中国)
出生于上海,1994年旅居美国后,为宣传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为增进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实事。他发起成立了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等,与沉世光、凌文璧夫妇策划在美国成立了“中国作家之家”,策划向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耶鲁大学东亚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等著名大学捐赠中国图书,建立中国作家签名著作文库等,同仁赞美冰凌为“中国文学丝绸之路的引驼人”。
著名作家凌鼎年说:在世界华文圈子里,缺少的不是作家,而是像冰凌这样有广泛人脉关系、有号召力、有实干经验的成功的文化策划人、文化经纪人、文化活动家。
冰凌担任《华人》杂志社总编辑26年,退休后荣任《华人》杂志社荣誉总顾问,他关注《华人》支持《华人》喜爱《华人》,为全球华人华侨提供精神美的享受,美的服务;为《华人》杂志的今天做出了卓越贡献,今天仍然在为《华人》杂志的未来,贡献著自己的力量。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