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文化热点

专访高翔 | 南京“诗人角”,一代人心中抹不去的记忆

  翻开中国古代诗歌史,特别是唐诗宋词,我们就知道南京在中国诗歌版图的地位了。南京,素有“诗国”“诗城”“诗都”之美誉,杜甫、李白、韦庄、辛弃疾、杜牧、李商隐、杨万里、刘禹锡等,数不清的诗人在这里留下了流传至今的不朽诗篇。

微信图片_20231030170640.png

80年代的南京鼓楼广场

微信图片_20231027152732.png

现在的南京鼓楼广场

  在当代,南京依然是诗人们十分钟情的一座城市,生活在南京城的诗人群体在中国诗坛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老一代的诗人有赵瑞蕻、吴奔星、丁芒、俞律、黄东成、孙友田、冯亦同、邓海南、贺东久、叶庆瑞、傅天虹、蔡克霖、王德安等,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崛起的诗人有韩东、路东、苏南、鲁羊、马铃薯兄弟、高翔、海马、江雪、龚学明、韦晓东、雪丰谷、雷默、张宗刚、柳荫、马永波、胡弦、黄梵、育邦、梁雪波、屏子、古筝等。诞生于80年代的南京诗人角,还曾经是全国诗人、诗歌爱好者的云集之地,至今仍为不少诗人提起。

  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南京诗人角是如何诞生的,他的核心发起人又是谁?在南京闹市区新街口附近的一栋写字楼里,我见到了他,他就是高翔。

  高翔,笔名野村、高瞻远,资深媒体人、诗人、影视编导,历任新华日报社、扬子晚报社记者、专栏主编,华人时刊杂志社常务副社长、新华社江苏分社决策参考编辑部总编辑等职。他于1982年发起创办了南京大学“南园诗社”。1986年,作为核心策划人、发起人的他,联合诗歌圈同人在南京市鸡鸣寺和平公园创建了名闻遐迩的南京“诗人角”。

微信图片_20231030170701.png

80年代的高翔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高翔在南京诗坛比较活跃的时期,他曾组织过各种诗歌活动,并在《诗刊》、《诗歌报》、《青春》、《雨花》等报刊上发表过诗作,安徽文艺出版社1990年出版了他的个人诗歌专集《空地》,且有作品被选入《第三代诗人探索诗选》、《中国当代青年诗人自荐代表作选》、《当代千家诗选》、《江苏青年诗选》、《当代秘藏爱情诗选》、《江苏文学五十年·诗歌卷》、《江苏百年新诗选》等多部诗歌选集。

  据高翔回忆,1986年秋,在一个细雨霏霏的周末,他与南京的诗人朋友们一起在鸡鸣寺和平公园成立了“诗人角”,后来无数的诗歌爱好者每逢周末都会聚集在那里,展览交流各自的作品,诗人们还经常在晚上举办诗歌朗诵会,大家拿出自己的诗歌作品,上台朗诵,掌声响起,欢乐无比。

微信图片_20231027151300.png

南京师范大学江南岸诗社社长韦晓东在“诗人角”成立仪式上发言

  说起“诗人角”的建立,作为核心发起人的高翔回忆道,当时南京各种诗歌社团有好几十个,除了校园里的,像南大的“南园”、南师的“江南岸”、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的“北极”等,社会上还有“他们”、“超感觉”、“对话”、企业诗社等。诗人们没有交流的场所,当时在鼓楼有个“英语角”十分热闹,受“英语角”的启发,高翔想到要创建一个“诗人角”,给大家一个开放的诗歌交流场所。

  这些诗歌社团各有主张,有的甚至相互对立,要将他们凝聚到一起,并非易事。高翔除了在南大组织“南园”,没加入其他诗社,也不刻意倾向哪个流派,而且为人低调,因此大家都与他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对于高翔创建“诗人角”的想法,南师大江南岸诗社社长韦晓东积极呼应,金陵第二制药厂的成文也帮助做了部分前期工作,高翔则一次次跑到各个诗歌社团去游说、协商,终于获得大家的一致支持。最后,他们商定了一个日子,在鸡鸣寺和平公园举行“诗人角”成立仪式。

  高翔回忆道,在1986年11月的一个星期天,在鸡鸣寺和平公园宝塔下面,天上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他望着周边连成一片的雨伞,宣布了“诗人角”正式建立。虽然当时只有一台收录机,一个调频话筒,但许多诗人参加了这个非常有意义的创建仪式。各个诗社的代表依次上台发言,并约定每个星期天作为“诗人角”的活动日。

微信图片_20231027153730.png

1986年深秋,诗人黄东成(戴墨镜者)参加诗人角活动。

  这个“诗人角”能不能持续下去,开始高翔及众人并没有数,结果后来每个活动日,社会上的及校园里的诗社成员都约定俗成地会聚到和平公园,有的用绳子,有的用铁丝,在树与树之间用玻璃纸绳悬挂手写的诗歌单页,互相展示交流。全国各地,近至安徽远到云贵,诗人们也慕名而来。原先不善于朗诵诗歌的诗人们,操着各地的口音,纷纷当众朗诵自己的作品。大家来自四面八方,互相欣赏,抱以鼓励的掌声。

  据高翔介绍,有很多诗人也因为南京“诗人角”的建立,在这里结识了朋友,友谊从当时一直延续到现在。“诗人角”只是一个露天的场地,但对于诗人们就像一个温暖的家,即使冬天下着雪,来得人也很多。那时,著名作家、诗人黄东成、冯亦同也常抽空来看看,身旁总是挤满渴望交流的人群。1987年7月的《青春丛刊》还记载了冯亦同先生描绘“诗人角”的场景。摘录如下:

  “当我应《青春丛刊》编者之约,协助选编这辑‘南京青年诗人作品选’的时候,我常常想起鸡鸣寺山下、闹市区公园里一片花木扶疏的芳草地。每逢星期天,那里就聚满了爱诗、读诗和写诗的人们,其中绝大多数是青年。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各行各业,甚至素昧平生,却在一起朗诵诗歌、讨论创作、交流信息,接受艺术的熏陶。这个名叫‘诗人角’的活动场所,生动地反映了八十年代年轻人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要求,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享有千秋诗名的金陵古城,在四化建设者的行列里仍然蕴藏着诗歌创作的丰厚潜力和群众基础。”

  “愿我们的文学天地里,有更多的能够听到缪斯歌唱的‘深水港’;也祝福我们生活的绿荫下,会有更多奉献真善美的‘诗人角’。”

  高翔说,因为“诗人角”的活跃,也促成了一些男诗人和女诗人的结合。因而当时也有人批评,说“诗人角”成了“恋爱角”。可以说,“诗人角”是特定年代的特殊产物。后来,随着几个骨干毕业离宁,他们又在扬州五亭桥、盐城建军桥搞起了“诗人角”。

  80年代末,“诗人角”的活动慢慢就淡了,随着80年代的逝去而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回忆到这里,高翔说道:“80年代,写诗的人很多。有人讽刺,一块砖头掉下了,可以砸死几个诗人。也一直有人批评那时候的诗歌质量参差不齐。我认为,本来中国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写诗的人多本不应该当成一件怪事,古代牧童都能吟诵几首唐诗呢。80年代诗歌热,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时代精神、一种时代追求,是长期政治高压之后人们的个性得到一定解放的产物,是民族精神复苏的象征。那个时候,大部分人是非常真诚的,即使他的诗是幼稚的粗糙的,但多是用一颗真诚的心在创作,在抒写他的理想,抒写他的追求,抒写他的苦闷。”

  采访结束了,我的心依然沉浸在高翔描述的“诗人角”的场景之中。虽然,当年的“诗人角”已不复存在,但一些诗人在回忆文章中还时常提及“诗人角”,提起曾经在那里遇到过的人或事,对当年的青春岁月流露着深深的怀念之情。我相信:南京“诗人角”将是他们那一代人永远抹不去的一段美好记忆。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94
收藏
分享